启教通信息平台

那些课堂中司空见惯的应答

教育理论素养 2022-06-27 08:50:21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那些课堂上常常重复出现的问题,像是一部放映机,重复播放着相同的内容。大概是因为事情太小了,不值得关注,更不值得研究;也大概是因为重复得多了,见怪不怪了,这些不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从我们身边悄悄地溜走了。

面对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和现象,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会有这么高频率的重复?我们是否分析过——表象的深处究竟隐藏着什么?我们是否研究过——其中有什么教育规律可循?这需要有心人,而且需要有心人有良好的研究品质,比如来自台湾的李玉贵。李玉贵,台湾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生涯让她养成了良好的研究习惯。有时候,她研究的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发生在课堂里那些容易从我们身边溜走的小问题和日常现象。

一次,她告诉我,小学课堂里老师提问以及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总要应答,而应答常常是这么几句话:第一句,当学生回答支支吾吾时,老师的应答是“你想好了再说”;第二句,当学生回答重复了前面同学的内容时,老师的应答是“别人说过了”;第三句,当学生回答的声音小时,尤其是在公开课上,老师的应答是“你再大声点”;第四句,当学生回答以后,老师的应答往往重复学生回答的话。玉贵老师概括的这四句话,我们经常听到,怎么没注意呢?接着玉贵老师一句一句地进行了剖析。她如此真诚,如此平实,又如此深刻,鞭辟入里!感动之余,我也在思考。这些问题如能被正确对待,并加以研究,课堂会发生新的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李玉贵老师的研究心得。

“你想好了再说。”学生回答问题支支吾吾,说明还没想好,或者还没编织好回答的语言,但没想好就不能说吗?我以为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站起来回答,虽然支支吾吾,但说明他也想表达,不管他说得怎么样,能参与就好。支支吾吾,表明他在思考,处在从自己“脑仓库”里提取资料的状态,不管说得怎么样,能思考就好。支支吾吾,恰恰说明他是认真的、负责的,但他遇到了困难。此时,教师该怎么办呢?“想好了再说”的背后,是这样的信息:你坐下吧,听别人回答,你暂时还不行。这样的应答显然是不妥的。

“别人说过了。”回答时在重复别人的观点或内容,也无可非议。按理说,学生的回答不应当重复别人,而应当与别人的不同。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别人说过了”,重复就不行吗?之所以重复,无非是有以下两种情况:他认为同学的意见很重要,他赞同;还没想到新的答案,又想发言。学生可能因为年龄小,还不是十分清楚,发言一定要说别人没说过的话。这些情况都是情有可原的。从重复别人的意见开始,逐渐发展到超越别人,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以呵护、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对于学生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你再大声点。”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应当响亮,这样有利于交流,这样的要求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回答问题到底是说给谁听的?只是说给老师、同学听吗?只是说给听课的老师听吗?说给自己听,行不行?我看没有什么不行。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声音不大,很可能这位学生的性格内向,也可能他不自信。此时,这位学生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简单的一句“再大声点”。同时,教师应当要求全班同学静心倾听,尊重他、鼓励他。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教师重复前面学生的回答,可不可以?当然可以,那是教师认为这位学生的回答很重要,很精彩,重复是为了表示赞同、表示强调。但是,多次这样的重复好不好?当然不好,因为教师的任务不仅要肯定,而且要引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解决学生困惑、暂时没表达清晰或不深刻的问题。教师的补充,会让学生心里一动、眼前一亮,受到启发,得到提升。老师总得有点“高明”之处,高水平的教才会有高水平的学。

课堂中,师生的应答肯定还不止这四句,还可以再观察、再研究。师生的应答,折射出的是教师的敏锐和智慧。智慧往往表现为对事物的敏感,迅速作出判断,以小见大,抓住教育契机。而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已足以说明反应的迟钝、意识的盲目,这样,智慧就会消退。教师的智慧是在一件件小事、一个个小问题的处理中,日积月累,逐渐生长起来的。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只涉及学科专业知识,还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诸多学科领域。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必要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地顺从学生,不过,心中还应当有个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样,不管课堂里发生什么,总会让它生发出教育智慧。一个好教师要锻造自己的人格,提升教育的智慧,而坚定的信念、综合的知识、跨界的思维,定会让教师的智慧在课堂里带着孩子去飞翔。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