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好字,就是一张名片,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今天,网络信息时代,写好字早已超越了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更是一种审美、一种乐趣。然而当前中学生书写能力不佳已成普遍态势。发现学生书写能力差背后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汉字之美,力改写字面貌,是语文老师的责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的分数,更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的传承。
情景再现
某天,我在办公室备课,一个男生走进来,还有些不好意思。我笑着问他“有什么事”,他说他想问问我,怎么能把字写好。
那天我们聊了很多。他现在的书写状况很不理想,连“看清楚”都达不到。他说总被老师说“练练字吧,这字太成问题了”,但却很少能坐下来想这个问题,更别说实际写了。我问他是什么原因触动他,使他主动来找我。他说主要是因为成绩。他是文科生,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觉得他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强,但每次考试似乎都考不出效果。他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书写。他说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平时喜欢写东西,但自己看的时候总觉得字太丑,丑得自己都不愿意看,于是想找我想想办法,改善一下写字面貌。
临场应对
我仔细地询问了他的情况:比如是一直写字这个样子,还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样差;比如以前有没有练过字,如果现在开始练字的话,有没有想过练什么字体,或者写谁的帖;比如是不是一时兴起要练字,有没有信心坚持……对他的情况基本把握之后,我和他一起制订了一个写字方案。
首先选择一本好字帖,把它作为学习和临写的参照。本着“实用+美观”的原则,我让他在楷书和行书的字帖里做选择,我为他推荐了赵孟頫的小楷《道德经》、钟繇的《宣示表》《宋拓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宋高宗千字文》《启功行书字帖》《启功楷书字帖》等书帖,让他进行选择。他最终选定了赵孟頫的小楷《道德经》。
选帖之后,第一步是教他读帖,我告诉他读帖要注意观察,仔细入微地观察。先观察字的整体结构,再观察笔画间的距离、起笔的角度、收笔的位置、笔画的轻重与俯仰……在读帖的前提下,尽量把每一个字都写得精准,写得像。每天都要坚持,不能今天心血来潮就写几个小时,明天一个字也不写。可以固定时间写,不需要太长,每天二十分钟到半小时,慢慢临写,写几十个字,然后反复比对原帖,再写……一段时间后,做到心中有帖,背写。在平时写笔记或者作业的时候,也要慢下来,遇到自己练过的字要尽量按照练习的字帖的样子写出来……
该同学当时和我表了决心,一定要坚持把字写好。我几乎每天都会找时间问问他的写字情况,有时间就拿着他写的字,找到原帖,指给他看哪一笔写得不够,哪一笔又写得太过,当场就让他整改……
不到一个学期,他的字就出现了惊人的变化。虽然和原帖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整体看,已经非常规整、非常耐看了。他的成绩也比原来有了提高,并且在他的影响下,他周围的同学也开始写起字来。他的书写越来越好,也因此提升了自信……
技巧点拨
我一直认为:最佳的技巧,就是情绪感染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帮他们找寻最有效、适合的解决办法,并陪他坚持落实。
对于汉字书写,无他法,唯勤读、常写而已。那我要做的,就是和学生一起写字,用情感打动他,让他想到我就温暖,想到我就有无穷的动力。
我一直本着“读帖—临帖—背帖”的思路。其中读帖最为重要,要尽量读准,关照字的结构,并仔细观察笔画的长短、轻重、角度,笔画间的距离,起笔、落笔的位置。写字的时候要平心静气,对照字帖,认真临写。写好后,再与字帖进行比对,查找差距,再写。最后将该字的写法牢记在心。
坚持是最难的,最忌一曝十寒。而这恰恰是最需要我的时机,我会做好最佳“战友”,时时与他并肩练字,用情感这种细腻无声却强大的力量,促他成功。每天固定时间,明确书写的内容,唯求精准,一切终会水到渠成。
拓展迁移
作为一名热爱汉字、关注汉字书写的语文老师,我几乎时刻把引导学生写字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有时精心设计板书甚至凝缩为一个字,写在黑板上;有时竖着抄写古诗文;有时将优美的句子板演给学生……随时推荐优秀碑帖,介绍名家,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始终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尽可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书写氛围…
某节自习课,我给学生两人发一页A4纸,每人一半。告诉他们把桌面收拾干净,找一根自己最喜欢用的笔,设计一下书写版面,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心写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话。我教他们在纸上画出扇形、圆形,画出竖格、横格、方格……我一边查看他们写字,一边提醒他们端正坐姿。我告诉他们写字也需要一种仪式感。我用手机将他们认真写字的样子和他们虽然稚嫩但认真书写的字拍下来,留作我们共同的回忆与纪念……
我始终强调:我们书写的不仅是字,同时更是一种心情。书写的阵地不只是课堂,书法的外延是生活,日常可手写信、明信片、小纸条等,将书写与生活紧密联系,从而让生活更加有趣。
教育感悟
身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教导学生认识汉字、感受汉字之美,有责任倾己之全力引导学生拿起笔来——不管是钢笔还是毛笔!身为语文老师,我们唯有努力、再努力!纵我辈渺小,但无数个“小我”也可汇成一股动人的力量。唯如此,我们的汉字才能永葆其韵味,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