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当学生在课堂上情绪波动,怎么办?

班级管理 2022-06-24 08:52:40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多梦”的年龄阶段,有“急风骤雨”和“心理断乳期”之说,人类几乎所有的情绪,都可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出来。当青少年步入前所未有、纷繁多彩、充满波动的情绪世界时,关注他们的情绪波动显得尤为紧迫。特别是当学生囿于自身的经历,情绪陷入消极、偏执的状态时,教师反向度的引导显得至关重要。

情景再现

下午第一节课刚上不久,同学们正在预习交流《孔雀东南飞》,小甲喊“报告”进教室,急匆匆地落座,怒目圆睁,时不时望着窗外某个角落。他全然不理会身边同学的热情讨论,时而咬牙切齿,时而揪抓自己的头发,完全陷入一种深深的愤恨里。忽然,他蹿腾起来,异常激动地叫嚷:“我要回家,我不读书了!”我只好先安慰他,请他到办公室冷静!正想问几句,手机震动,一看,是其母来电!电话那头的声音哽咽着,诉说断断续续,原来妈妈今天来看孩子,无意说漏了嘴,父母离异的事情被孩子知道了。小甲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心声怨恨,恨父母欺骗自己,不想读书了,甚至还有轻生的念头!妈妈一直担忧着,可怜天下父母心!此刻获知了孩子压力的来源,心底泛起阵阵怜惜,如何指导孩子应对这如山的重负?我心忐忑。教室里传来孩子们的诵读声似乎给了我某些启示。

临场应对

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经典爱情文本为我们打开一扇走进情感的窗子,而《孔雀东南飞》中男女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荡气回肠地点醒着世人。待他冷静些许后,我诚恳地说:“老师愿意帮助你。”他恨恨地说父母太假了,抛弃了自己,并且一直瞒着他,恨死他们了!我轻轻拍他的肩膀,递给他一杯温水:“老师和你来说道说道爱情。你看焦仲卿和刘兰芝,一对那么相亲相爱的人儿,最后却被迫分离,生死两隔。难道他们不痛苦吗?倘若他们有孩子,孩子怨恨他们可怎么办?我们披情入文,文中的男女主人公从相识相知到相依相恋,从陌生人到恋人,最终结为夫妇。两人均付出了真心真情,这是不容抹杀的。但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当两个人已无感情牵绊还彼此纠缠,那是对各自人生的极端不负责任。所谓‘缘尽情灭’,成年人有他们的选择权利,尽管他们分开了,但对你的爱不会改变,当初瞒着你,是怕你没法接受,现在你渐渐长大,是时候知道真相了,尽管方式有些被动。”他低头不语,若有所思,目光中的恨意弱了一些。

技巧点拨

此案例我用的是反向引导法:用爱释缓恨,用曾经深深的爱冲淡目前由内及外的怨。反向导引法实是一种逆向思维法,“反其道而思之”,使用言语对他人的情绪活动施加影响,引导学生的思维轨迹朝着情绪的对立面行进,并深入地反向探索问题的本质,从而获得新的认知,进而控制外部行为。

拓展迁移

反向引导法适用于一些相反相成的教学情境中,借助于言语的调节功能,引导学生向事物或者观点的反向度开掘,深挖出其内里的新资源,从而全面、动态地去认知事物、把握情感。

一次上《岳阳楼记》,学生小乙豁然站起来愤愤地说:“老师,范仲淹根本没到过岳阳。我查了资料的,他写的都是假的!”此言一出,学生一片哗然。学生对艺术创作的真假一时难以辨识。有必要请同学们探究一下范仲淹为了写《岳阳楼记》做的“真”准备,从而廓清学生对艺术创作真假不辨的迷思。我提出了三个思考点:其一,范仲淹除了收到好友滕子京寄来的一封“求记书”,还收到了什么干货?其二,没到过岳阳,就没见过洞庭湖吗?其三,文中对洞庭山水的挚爱折射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怀?课后学生们收集整理资料,交流时初步达成共识:其一,范与滕为宋仁宗祥符年间同榜进士,又同因为人正直而遭诬贬,范罢参知政事,知邓州,而滕由左司谏贬为岳州知府。滕子京上任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其中一项就是重修面对洞庭湖的岳州西城楼,并给范仲淹写了一封“求记书”,知他未到过岳阳,便请画工把岳阳楼的景致绘成画卷《洞庭秋晚图》,作为写作参考一并送达。其二,范仲淹虽未到过湖南的洞庭湖,却和太湖、鄱阳湖有长时间的接触。并且“洞庭”这个湖名非湖南独有,据钱穆先生考证,凡是有“此水通彼水”现象者,都可以称为“洞庭”。湖南的“洞庭湖”通湘水、资水、澧水。太湖亦有洞庭湖之称,因为太湖通黄浦江、吴淞江等。范仲淹是苏州人,对太湖熟悉自不必说;一○三六年他因反对吕夷简而被贬出知饶州(今江西上饶),也曾在鄱阳湖上流连了不少时日(鄱阳湖通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和修水,自然也能被称为“洞庭”。)所以,范仲淹对洞庭湖这类景物还是具有足够的感性知识的。因此,作者心中丘壑无限,借助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触发感悟,写起《岳阳楼记》来自然驾轻就熟,一挥而就,成就了这篇气势阔大、恣肆淋漓、情景交融的雄文。文中对景物形象而又具体的精彩描述,若无仔细观察,亲历体验,是绝对无法想象、编造出来的。其三,没见过岳阳楼,就回避像《滕王阁序》那样细化楼台景物,只对社会背景做简约的交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寥寥数语,并以“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收束,明示楼之形状并非笔墨中心,可以阙而不提。然后以更多笔墨,把八百里洞庭风光描绘得惟妙惟肖、绘声绘色——不惜文字,泼墨如注。用洞庭湖水的波澜,衬托自己胸中的波澜,为最后自己的忧乐观张目。在这样的探究中,学生明晰了文学创作的真实与虚构的辩证关系。

教育感悟

爱与恨、真与假、美与丑等极富思辨的命题都可以成为我们教育教学重要的资源,当它们以某一种单向质的面目出现时,我们有必要去挖掘他们反向度的奥秘,让爱与恨互现,真与假同在,美与丑共存,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为孩子们核心素养的生成助力。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