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童心母爱育新苗——斯霞教育思想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

教育理论素养 2022-04-25 08:52:31

一、像斯霞老师那样,做核心素养的育苗人

儿童教育家斯霞老师离开我们十余年了。我想起两首诗,作者都是著名诗人臧克家。一首诗其实是给斯霞的题词:“一个和孩子长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的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如果取个题目的话,应该叫作《一个人》。另外一首诗的题目叫作《有的人》,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同一位作者,同写一个主题——“人”——是不同的人,又是相同的人。这是一种巧合吗?其实不是,而是心灵的契合,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应与呼唤,是一个人意义存在的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斯霞老师已不在了,但她还活着,活在她永远热爱的事业里,活在我们的心里。一个人活着,是她的意义活着,精神活着。斯霞老师的童心母爱让她永远活着,让“育苗人”永远活着,因为童心母爱是超越时代的。

童心母爱是斯老师的核心教育思想,是斯老师的人格特征。斯老师的教育就是童心母爱教育,斯老师的语文就是童心母爱语文。不仅如此,童心母爱已成为所有教师的教育思想和共同追求,成为教育文化的符号。

斯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当时我也搞不清楚什么叫母爱,什么叫童心,我也不懂得这些理论。我只觉得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解放军爱武器,教师自然爱学生。你不爱学生,你的教育工作怎能做得好呢?”其实,斯霞老师是真正懂童心母爱的,只是童心母爱不在她的嘴上,而在她的心里,写在她的语文教学中,写在她所有的行动中。她以爱心育人,以童心育人,当童心与爱心相遇、相融合的时候,就生成了核心素养。斯老师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童心母爱就是教师的核心素养,以童心母爱教育学生,就是培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她还告诉我们,核心素养并不神秘,也不虚空,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从心里、从文化土壤里长出来的。斯老师在“文革”期间,就因为倡导童心母爱,因为是童心母爱的育苗人而受到冲击、批斗和迫害。“文革”一结束她又回到讲台,坚守她的童心母爱。今天,斯老师似乎站在云端,微笑着看着我们,似乎在说:你们好吗?你们能做得到吗?我们该怎么回答呢?我们的回答应当是:放心,我们一定像您一样,充满童心母爱,努力做核心素养的育苗人。

二、童心母爱:核心素养的内核与动力源泉

1.母爱是教育爱,是大爱

斯老师在教语文课《刘胡兰》时,备课时常为刘胡兰的坚贞不屈所感动,可是朗读课文时总是读不好。她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参加过革命斗争,缺乏亲身体验,是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没有和刘胡兰的思想感情凝结在一起。“于是我就想:我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如果我处在那样的环境下,该怎样对待敌人的胁迫呢?想想小小年纪的刘胡兰,我勉励自己一定要像她那样,面对敌人,毫不动摇,坚持斗争,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样,我身临其境地朗读课文就感染了学生。当孩子们听到刘胡兰临刑前铿锵的语气时,都激动地睁大了眼睛,咬紧了嘴唇……”

类似的故事和教育案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其一,斯老师的母爱,不只是母亲之爱,而是将母亲之爱与教师之爱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成为教育爱。教育爱基于母爱,因为小学生需要母爱;但教育爱又超越母爱。其二,作为教育爱之义的母爱,是一种大爱,要教导孩子爱祖国,爱真理,爱和平,爱中国共产党;同时,要爱憎分明,恨敌人,恨战争,恨一切丑恶的事。这样的爱是大爱,是最为深沉的爱。其三,真正的爱来自内心,来自切身的体验。斯老师,一位1956年入党的党员向刘胡兰学习,置身于当年的情境中,才会有真正的爱。母爱是真实的、真诚的,没有任何的虚假,更不是作秀。其四,真正的爱会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感染他们,与孩子的心灵发生对接与撞击,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2.童心,就是心中有儿童,理解儿童,发现儿童

斯老师曾教一年级时,小朋友读《雷雨》课文最后一句话:“凉风迎面吹来,好不舒畅啊!”一个学生举手说:“这句话错了,怎么又是‘好’,又是‘不’呢?多了个‘不'字,应该说‘凉风迎面吹来,好舒畅啊’才对。”斯老师告诉他们,“好”“不”连在一起就是“很”“真”“多”的意思,“好不舒畅”就是“真舒畅”“多舒畅”。去了“不”也可以,但是“好舒畅”没有“好不舒畅”来得更舒畅,语言也没有后面的那句强烈,感情色彩也要差得多。她接着举例子:“我们学了拼音和汉字,能说又能写,好不高兴啊!”“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又游了玄武湖,玩得好不痛快!”几天以后,学生在一个闷热的下午活动,忽然吹来一阵凉风,有的学生脱口而出:“凉风吹来,好不舒畅!”

在斯老师的教育活动中,同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从中又应领悟到什么呢?其一,童心,是尊童之心,爱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问题,不是不理不睬,更不是责怪。其二,童心,也是一种耐心,用孩子的方式,要举孩子熟悉的事物,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听懂、理解。其三,童心,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游玩,一起生活,发现儿童。七八岁的小孩换乳牙了,牙活动了,很不舒服,常常用手去摸。斯老师常常用碘酒和棉花球一擦,把他们摇动的乳牙拔下来。斯老师说,她也成了牙科医生了!其四,童心,就是真诚之心,也就是爱心。一个女孩,母亲病故了,从一年级进校起,就一天到晚跟着斯老师,整天拉着她的衣服,嘴里喊着“斯老师,斯老师”,就像一条小尾巴,有的人看了都厌烦。斯老师说,她小,没了母亲,看到女老师就很亲热。学生长大后,他们常对斯老师说:“老师啊,你的床我睡过!”“你的毛衣我穿过!”……其五,童心,是永远年轻之心。斯老师说:“要是不照镜子,我已经忘了自己的年龄。”

3.母爱、童心是一个结构,是知识、能力、态度的融合

斯老师的教学故事曾被拍成电影;《我们爱老师》。课文中有“祖国”一词,斯老师引导儿童理解“祖国”一词的意思时,问道: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祖国”?一个小朋友回答说:祖国就是南京。学生笑了。斯老师说: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另一个学生回答: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斯老师说: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略停),对吗?学生说:不对。斯老师紧接着说: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就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学生都说:不能!斯老师又问: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说?一位小朋友说: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斯老师说:xx×同学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长的这个国家叫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学生说: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斯老师说: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学生一起回答)祖国。

这是斯老师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含义丰富而深刻。其一,童心与母爱是一个融合性的结构。童心、母爱可以相对独立地存在,但相互联系,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形成一个结构。这一结构的显著特点就是融合。融合的结果,成为人的一种素养。其二,童心、母爱不只是一种素养,而且是素养的核心,是人发展的动力源泉。因为童心、母爱表现为一种情感,表现为情感文明,这种情感成为人发展的本质力量,激发人的理想和潜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应培育他们的童心和母爱。其三,童心母爱下的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品格的提升。斯老师就“祖国”这个词语,层层推进,最后让学生自己建构了“祖国”的概念,自发地发出“我们爱——祖国”的声音。必备品格在核心素养中的引领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其四,在以童心母爱为内核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十分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能力培养是融合在知识学习、思维展开、情感培育过程中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已自然整合在一起了,成为一种综合的形态,这当然成为核心素养了。斯霞老师早就自然而自觉地开展了综合式的教学。

4.童心母爱的深层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批判性思维

有一次,斯老师讲雷锋的故事,无意中说了一句:“可惜啊,雷锋叔叔死得太早了。”马上就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你不能说‘死’,应该说‘牺牲'。”斯老师反问:“为什么应该用‘牺牲’呢?”学生回答说:“因为雷锋叔叔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斯老师表扬了他,鼓励大家向他学习。斯老师的体会是:道德品质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起来的。还有一次上课,斯老师将袖子一捋,她看到一个孩子在指给同桌看,就立刻放下了袖子。又有一次,讲课讲热了,她随手拿书扇了起来,有个孩子向她提意见,说:“老师,你不是说书是不可以当扇子的吗?”斯老师立刻接受了他的意见,承认了错误。

如果对这三个案例进行解读,那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习批判性思维,是真正的童心母爱,这样的童心母爱是专业的、科学的。而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关键是教师有开放的理念、包容的心态、引导的方式。重视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斯老师用她的教学实践对此作了生动而丰富的诠释。这让我们钦佩、感动。

三、擎着火把去照亮孩子,点亮核心素养的火苗

真实、自然,一切发自内心,一切都顺势而为,是斯老师的本色。她有这么一段话:“据说夸美纽斯曾经背学生过河,我呢,也有这样的事情。有一天下大雨,学校门口积满了水,我把学生一个个背过马路去。”她认为,这不是什么壮举,只是教师的责任。她又说:“尽管母爱受了批判,我说我爱得还不够,关心得还不够,班上四五十个孩子,我还没爱得过来。”斯老师,像一位慈祥的祖母,但她手中还擎着一支火把,她用火把去照亮每一个孩子。

我以为,像斯老师那样做过的事,我们肯定也做过。那么,我们与斯老师的差距在哪里呢?先看斯老师说过的一段话:“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自然科学是唯一的桥梁。小学教师必须拿着科学的火把引导儿童过渡'。我们中小学教师正是肩负着‘引导’的重任。”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斯老师手上有那只火把,时时刻刻在“引导”。她的“引导”是自觉的,童心母爱已成为斯老师的信念,成为她的人格特征。火把在她心里点燃、燃烧,在“引导”学生的时候,也在“引导”自己。教师只有首先“引导”自己,才能“引导”学生。我们应当像斯老师一样,点燃火把,擎起火把,去照亮自己,照亮每一个学生。

这支火把是道德的火把。道德是人类前行中永不衰竭的光源。教育事业首先是道德事业,教师首先应是道德教师。道德的首要特征是爱,是仁者爱人,是兼爱,是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爱是道德的起点,也是道德的特质。童心母爱说到底首先是道德。用火把照亮学生,是用道德照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拥有金钱买不到的东西。

这支火把是专业的火把。教育是一种无法替代的专业,教师的尊严就来自专业的价值。童心母爱固然是神圣的情感、伟大的道德,但斯老师赋予它丰富的专业内涵,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心、童心与科学统一起来。斯老师将研究儿童、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当作自己的“第一专业”。用火把照亮儿童,是用科学去“引导他们”。

这支火把是和儿童一起点燃和擎起的火把。它不只是在教师手中,也不只是去点燃儿童,它也在儿童手中,儿童也用这支火把照亮教师,照亮社会。斯老师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研究,火把就是在平时生活里形成的、被点燃的,它点燃了核心素养的火苗。这是斯霞老师给培育、发展核心素养的智慧启示。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