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概念教学例说

教育理论素养 2022-03-29 09:26:55

学生问:什么是哲学?

老师答: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借助了一位哲学家的回答,不是对哲学的定义,只是一种俏皮的说法。

学生又问:什么是生活方式?

老师想了想,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有一位哲学家在市场上闲逛,看到大家都忙忙碌碌地问价、讨价、购物,他哈哈大笑,“原来有这么多东西都是我不需要的”,然后走了。

第二个故事,说的也是一位哲学家,几乎整天在外与人讨论、谈话。有一天天快亮了,哲学家才漫步回家,妻子大发雷霆,又与他吵了一架。当他转身要走时,不料一盆凉水劈头盖脸地浇了下来。哲学家脸上没有惊异之色,只是笑笑说道:“我知道雷电之后,必有一场倾盆大雨。”

还有一个是大家都熟悉的小故事。牛顿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由于专注于物理研究,平时用餐都没有太在意,有一次竟然错手把手表扔进锅里当鸡蛋煮了。牛顿是物理学家,也是科学哲学家。

故事讲完了,老师又说,三个哲学家各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涉及消费习惯、家居生活、饮食习惯等,你们想当这样的哲学家吗?学生纷纷议论,其中一位大声说:“我才不想当这样的哲学家!”

一位女生忽地站起来:“老师,给哲学下个定义吧!”老师会心一笑,说道:“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定义’。词典里的解释是: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点。”

还是这位女生,静静地站着,可能是在思考老师对哲学的定义的解释。大家想了解更多,便催着她:“说呀,怎么老站着?”

“我更不明白了,这么多名词、概念,理解起来要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呀。但是我又明白了,哲学家只能过哲学的生活方式。我不会去做哲学家,但我喜欢哲学家的智慧,它们甚至像一个儿童,好奇又好玩,也很幽默风趣,其中蕴藏着很多人生的道理。”

这位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学校提出的“学科哲学”,他抱有怀疑的态度,甚至有抵触情绪。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对哲学的定义作了深入的思考,慢慢地从抗拒到接受,最后将其转化为教学实践。他是一名语文教师,以上是他的一次代课的经历。后来他写了一些教学漫笔。

柳永的《雨霖铃》

“伤离别”是古典作品常用的主题,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极具个性化特点。“寒蝉”“骤雨初歇”与“冷落清秋节”相呼应,以离别的季节、气象烘托,与人的情绪发生通感。“长亭”点明地点,“帐饮无绪”“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和“无语凝噎”描述了离别的情状,而下阕的“酒醒”是离别后的怀念。上下两阙虚实结合,在字里行间进行时空拓展,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以“伤离别”为核心概念,整阕词的内容便梳理得很清晰,紧紧围绕着这个核心概念来进行情感抒发与文字叙述。“伤离别”是个抽象概念,从抽象到抽象的具象,

“伤离别”就有了个性特殊性。

从“伤离别”概念的内涵、外延研究,教师发现了这阕词的情感价值与思想文化价值。世代叠更,友情、亲情、爱情,其诚相悦相知,哺育众生心灵的温暖,外延拓展,“伤离别”个性化。今天,交通便捷、社会安定、信息畅通,但每一个生命都是漫漫长路上的过客,正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聚散两匆匆,但每一个人都应发展各自的人际圈子,总会有人真情相伴。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郁达夫的文章洋洋洒洒,对比、铺垫、渲染、烘托,调用一切文学描写手法,文意与情思交集相融,最后在《故都的秋》中注入了一个核心词:“骆驼”。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骆驼”是一个意象,意象的寓意跃出文意。又深入底里,让人产生探究的欲望,回味无穷。

北国之秋也很美,落叶、小草、瓜果、阳光,是何等澄澈、清亮、艳丽,但无不反衬出北国之秋的“悲凉”。“悲壮”与“柔美”异质,所以“骆驼”的意象蕴含着悲凉、悲壮之美。

文学作品的词语概念加上个性的审美特质,就成了活生生的形象。

巴金的《小狗包弟》

写人记事也有关键词语与核心概念,在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中,一个是“熬煎”,一个是“歉意”。“文革”的惨状在心中长时间的“熬”,痛苦的程度近似“煎”,两个字都由“火”字旁组成。词义都有叙述的具体事实为根据,人命都难保了,还要保护一只小狗,又保护不了,无奈送去医院,最终是会上解剖台的,所以对小狗充满“歉意”。

从“熬煎”到“歉意”是一种精神升华:巴金不明白为什么人性与兽性如此颠倒,找不到答案自然“熬煎”,但是终于明白,只要坚守人性之善,人类就有光明。所以,巴金的向小狗“致歉”这一行为,让我们读到了人性的光辉。这两个关键词统领全文,又能让人从中领会到文章的人文价值,由此可见,抓关键词何等重要。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出了语言教学的真谛:汉语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使汉语充满魅力,扩展了汉语的使用空间与可能性。古人讲究“文眼”“诗眼”,这就是文本中的关键词语、核心概念。准确地抓住了主题、要旨便能提纲挈领,于是这一堂课也就有了灵魂。

说话、写文章都可以提炼出若干关键词语,从关键词语追踪到核心概念,从核心概念深入到概念的内涵并进行思想外延,从内涵中立意构思,树起了表达的主心骨,从外延中谋篇布局,进而铺衍成文。这是说和写的逻辑过程,也是读和解的辩证法。所以教师的学科素养的形成,端赖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思维的培养。

所有学科都要面对文本阅读,如何从文本中准确地发现核心概念,既是对“实事求是”的考验,又是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验证。

学科哲学说到底就是“核心概念+”,这是对“互联网+”的移花接木。两个概念是虚,“+”的是语言实体、实体经济之实。

“核心概念+”是学科教学原则。“核心概念”是学科内容本质,“+”是学科内容的特点、特质。实事求是地以核心概念统率全文,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回归核心概念。“+”又是一个不定数,只要核心概念一旦确立,条条道路通罗马。

这位老师谦虚地说:“学科哲学的理念和方法都很切合教学实际。我还是学科哲学的门外汉,对于学科哲学还要进行更深入地探究与了解,抓准核心概念的运用。”

我说:“看了你的教学漫笔,我发现你其实已经掌握了学科哲学的真谛。”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