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如何应对课题成果答辩?

专业发展 2022-09-27 09:08:06

课题成果答辩,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一般在优秀科研成果评审中采用。作为一项评审程序,评审组会根据成果答辩的优劣给予一定的分数,并记入总分。这种方法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教学成果奖评审中使用过,嘉兴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审中也曾用过,而在嘉兴市南湖区每两年一届的“区人民政府教科研优秀成果奖”的评审中已作为常规程序应用。成果答辩对于成果奖评审的信度、效度确实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过程来看,成果答辩兼具研究成果鉴定与观点碰撞、交流多重功能,既是为研究者更好地提炼研究成果,借助行政或专业力量组织的一次专家、研究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为成果评审专家进一步了解课题研究者的理论思辨力、科研推动力,以及课题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作用提供了更加深入了解的可能性。

作为课题研究者,对待课题研究成果的答辩需要作好充分准备,认真对待,比较全面地展现研究成果,既能宣传成果,又能进一步思考研究问题,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一、一般成果答辩的组织

时间要求:课题负责人或核心成员陈述成果15~20分;专家提问交流10~15分。

参与答辩的课题组成员:3~5人。准备材料:为每位专家提供成果报告(纸质、电子均可);陈述者一般需要制作好演讲PPT;证明成果水平或影响力的物化材料。

二、答辩前研究者的准备

作为课题研究者,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答辩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根据答辩要求精心准备。

()心理准备

主要是指课题研究者对成果答辩的程序要有正确的认识。首先,理解成果答辩的意义。成果答辩一般在科研成果的评审中作为一个评审环节,研究者成果答辩的好坏,自然影响到成果奖次的评定,因此经历这个程序时会比较紧张。如果参评研究者能够对成果答辩程序的意义和价值有更高层面的理解和认识,既把答辩过程看成成果展示的过程,还能把它当作通过与评审专家的交流,进一步完善成果,提升成果质量的过程,心理压力自然会小一些,准备起来也会更客观与全面。

()技术准备

要想比较有底气地完成课题成果的答辩,需要在技术层面作充分的准备。

1.重新审视课题研究成果,反思成果的优势与不足。

这既是对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也是对研究成果质量的自我评价。需要研究者围绕成果报告的各个板块进行深度思考,如研究主题是否明确?研究意义、价值的表述是否得当?是否与教育教学发展的理念相符合?对核心概念的界定是否清晰?研究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可操作?研究方法是否合理?成果的创新性表述是否准确?成果是否具有推广价值与可行性?……

有专家建议,在自我反思与自我评价时,确定一份自我评价的分析框架,即从形式、质量、成效三方面切入,编制自我评价的提纲。“提供提纲的自我评价实质上就是研究方法论的学习过程。”

2.邀请同伴教师或科研专家提出建议,弥补自我反思的不足。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成果质量评定的一项重要指标是,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建构,又能够真正有效地解决实践问题。因此,邀请科研专家看课题成果,可以从理论建构的维度给予建议和思考;请科研伙伴或同伴教师阅读课题成果,可以从实践层面讨论成果是否具有迁移、推广的可行性,对同伴的教学是否有帮助或启发。当然,无论是科研专家还是同伴教师,他们提出的意见或建议,研究者需要作一定的审思、扬弃,适度地接纳。

3.精心梳理成果展示内容,制作演讲。

整理课题成果时,一般先整体呈现研究成果的关键要素,如主题、观点与结论、论证过程、研究反思等,然后再作展开陈述。为了陈述演讲时不显得过于枯燥,PPT需要做得既简洁,观点明确,又不失生动。必要时,可以有结构图的动态呈现、实践案例的穿插说明,以及研究成效的数据展示,还可呈现一些实践研究的场景图等。

选择材料时,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是,既能清晰地呈现研究设计过程,又能展现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可推广性。

三、答辩时研究者的从容应对

课题成果的答辩,一则是为更深入地了解研究者的研究水平和成果产生过程,二则是关于某研究主题的再讨论、再思考,为研究者提供高位的引领与指导。因此,答辩时,研究者要充分展示研究团队的整体思考与研究实践,展现自身的研究力与团队成员的实践力。

()陈述成果内容时,注重整体,突出亮点

研究成果的主报告一般在8000~10000字,答辩时间只有15~20分钟,要想什么内容都说,时间不允许,更何况已经提供了成果的主报告和一些佐证材料,也没必要逐字逐句地介绍整个报告。陈述成果的主体内容时,先整体,再展开,突出亮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陈述者一定要注重呈现科研成果的研究味、创新性和影响力。

所谓研究味,即需要清楚地表达研究设计整体框架、研究路径的逻辑关系、研究效果的可测性。所谓的创新性,可以体现在整体的研究设计上,也可以体现在研究策略路径上,还可以体现在实践案例上。有时无法从整体上呈现的创新元素,可以从部分内容来谈。对于创新性来说,“有,聊胜于无”是一线教师做教育科研的一条基本法则,即努力发掘可突破的元素。

还有一条,就是展现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一般来说,评为高奖次的教育科研成果,除了成果报告的文本质量比较高外,还需要一定的影响力。课题成果的影响力,一般反映的正是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力比较大的课题成果,一般是经过了多年的实践、研究之后总结提炼的,其在实践层面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有过重复性实验的可能性比较大,可能是做过多轮研究之后总结出来的。另外,这类研究成果一般会在不同的场合做过专题介绍,或者开展过正式的阶段性成果展示活动。正是在不同场合、不同级别的活动中做过推广或专题介绍,它的影响力才不断扩大。

()回答专家提问时客观表述、从容应对

一般来说,专家提出的问题,答辩者想作充分准备,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因为答辩评审专家的提问方式与内容,很多时候与专家自身的研究视角、喜好及思维习惯有关。因此,无论专家提出的问题答辩者有无作过准备,回答时表述客观、有逻辑,便是好的回答。

对于课题核心内容,属于研究成果亮点内容的,可作充分展开,还可提供实践案例作说明。如果属于研究者在研究中没有想到、研究报告也没有阐述的,则可作短暂思考,再作阐述。当然,也可由其他课题组成员作补充,还可向提问专家求教改进的办法。

一般来说,总体问答时间为10分左右,专家问题控制在2个。因此,每个问题的回答时间控制在4分左右比较恰当。

四、答辩后研究者的再思考

成果答辩是成果评审的一个环节,所以在很多研究者看来,答辩后对课

题研究的思考基本也就结束了,而对于对研究课题有深入研究与思考的研究者则不同,他会对课题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可以说,答辩后成果获得好奖次固然重要,但专家提出的问题也值得课题研究者作更深入的参考。

这也印证了前文谈到的课题研究的选题方式,即基于已有研究课题的深入研究。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