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青春,也向我致敬

专业发展 2022-09-29 08:51:39

年逾七十了,还是向往青春。赛缪尔·厄尔曼在《青春》一文中开头就这么写:“青春并不完全是人生的一段时光——它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并不完全指丰润的双颊、鲜红的嘴唇,或是伸屈自如的腿胫,而是意志的韧度、理想的特质、情感的蓬勃。在深远的人生之泉中,它是一股新鲜沁凉的清流。”是吗?是的,我坚信。

的确,青春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年轻,有时并不意味着拥有青春。当然,老年人并非没有青春,年老,也可能有美好的青春。青春,与年龄有关,但更与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有关。假若不断地去追求、超越,青春一定会返回到我身上,洋溢在我的生活中。这种超越,既是对年龄的超越,更是对精神的超越,说到底是对自己的超越。在我看来,追求、超越应当是青春的主题,青春一定会在追求与超越中闪光。

全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先生发表了一首诗——《青春在微笑》。我可以背诵其中几小节:“夕阳/点燃晚霞/用绚丽/抚慰我的寂寞/可我知道/衰老/趁着朦胧的夜色/正在/悄然走来//其实/青春并未远去/它羞怯地/躲在我的心里/眯着眼睛/像是小憩/又好似在等待/我用初衷/慢慢地滋养/我用好奇/轻轻地呼唤/青春醒来/青春醒来”。青春会在年龄上老去,在人的衰老中远去,唯一的办法是用不老的初衷,用永远的好奇,用纯真的心灵去唤醒。青春会醒来的,只不过,青春会用调皮而神秘的眼睛向我们微笑,这样的微笑其实是一种等待。于是,我们“不必/打点行装/只需/束紧些背带/跟随/浩荡的队伍去追寻/那伟大的梦想/参与并见证/那无可比拟的/崭新境界”。我常常问自己,退休十多年了,行装打点了?堆放在一边了?我十分肯定地回答没有,行装之于我,是我前行的压力,更是动力,总是背负行装不懈地向前,向着那条地平线——尽管那地平线永远到达不了,但我知道,它存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让我向前,向前,再向前。我更知道,地平线不在遥远的天边,恰恰就在自己的心中。我深悟心中有地平线的人,永远有青春,永远会写出闪烁时代色彩的人生地平线报告。

但,很遗憾,当下有些人不这么去对待青春,于是生了一种病——初老症——人还没有变老,就说老了。有的男教师一过40岁,常会说“我奔五了”。有的女教师一过30岁,也常说“我老了”。他们的话语中固然有种调侃,不过,那种青春渐远的感觉总是在潜意识中滋长。一些年轻人认为,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一次相遇,忘不掉了;青春是一种伤痛,丢不开了。其间,有忧虑,有纠结,还有对未来的忐忑。我喜欢年轻人,羡慕年轻人,也不反对年轻人用自己的话语和方式去解读、演绎青春,更不会以此就否定年轻人。但实事求是地说,这样的解读和演绎我是不认同的。

王蒙先生的《青春万岁》序诗:“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这样的青春怎会不万岁?我认同,我赞赏,我践行。

蒋勋先生说:“‘美’的最大敌人是‘忙’。”换句话说呢?“美”的最大敌人是自以为“老”。西谚云:有三岁之翁,也有百岁之童。作家陈祖芬说得好啊:人,总是要长大的,但人的眼睛不要长大;人,总是要变老的,但人的心不要变老。于是,我束紧了背带,跟随年轻人,再来一次远行——青春的,激情燃烧的。此时,我向青春致敬,青春也会向我致敬!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