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题研究方案的文本结构来说,第一部分要说清楚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在文本中可以称作“课题的提出”或“问题的提出”,又称“选题缘由”或“研究的缘起”,还可称作“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这几种称谓虽然用词不同,但承载的目的是相同的,意在回答“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这一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一线教师做教育科研的选题来源可以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也可以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还可以是经典理论的学习和他人经验的迁移或改造。无论是哪种角度的选题,都有着相应的选题背景。课题研究的背景一般包括时代背景、理论背景及实践背景三个方面。
时代背景是指所处的时代对课题选择的影响或条件。时代发展中产生的诸多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等,通常会影响教育发展。教育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应该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思考的背景因素之一。理论背景是指影响课题选择的理论或理论因素。同理,实践背景是“指实践对课题选择产生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当然,具体写作时,三者不是割裂的,需要根据相关课题的选题视角作出分析。以下结合具体例子来谈“课题的提出”的写作要点。
一、时代背景阐述须适切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阐述课题研究背景时,最常见的问题是出现大而空泛、“戴高帽”“穿新靴”的现象,却对时代背景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够到位。如1985年国家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素质教育”这样一个“旨在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的概念,之后许多教师在做课题研究时均以“素质教育”作为课题研究的背景。同样,当2014年3月教育部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个“热词”之后,许多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言背景必讲“核心素养”。诚然,“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等概念,应该是当时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时代背景,但碰到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微型课题),如果不深入思考而随意“戴帽子”,这样的研究背景就会显得空泛而不够聚焦,失去其针对性,不利于课题研究在落实时抓住具体问题,找准实践路径。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变化,必然会给教育、课程改革带来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时代背景主要阐述的是这些变化与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只是在结合具体研究课题时不应该空泛地去谈,而是需要聚焦,找到贴合的背景点。比如,在2014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区域实施‘绿色评价’的实践与研究”(立项编号:2014SC174)的“课题提出”中关于时代背景是这样表述的:“深化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事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内容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以真正促进学生的体质增强,保障学生‘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在提高学业水平的同时,保证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这是国家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对教育评价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必然举措。”
评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题在阐述时代背景时,没有从素质教育切入,而是从课程改革切入,从评价改革着笔,但这并不表示本课题的研究与素质教育无关,而是因为体现素质教育实施具体化的课程改革与评价改革和本课题的研究问题关系更直接、距离更近,所以选择评价改革的发展需要这样的研究背景分析才更具有针对性,更能为后续研究解决问题的实践思考提供帮助。
二、实践问题呈现要真实
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因此,在“课题的提出”部分所提出教育教学问题的真实性十分重要。唯有真实,才需要解决;也唯有真实,才会有可能解决。
如上海市宝山区行知小学团队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实践共同体视域中成熟期教师适应性专长发展和观念重构的研究”,在“问题的提出”中就“成熟期教师”的特点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很大部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也会遭遇高原期,他们从教十多年,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经验,但常因自身的经验及资历而自以为是,也会因‘职称’到顶而不思进取;会因自己对岗位工作的熟悉,在‘小环境’的显赫成就而骄傲自满,也会由于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或地位,产生‘职业懈怠’的心理,从而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进取心。”此课题提出的问题,正是基层学校中成熟期教师的普遍状况,探索解决这些问题,促使成熟期教师的专业再发展,是教育发展进程中一个必要的、迫切的、重要的问题。
问题呈现的真实,并不是越具体越好,而是需要作一定的归并与提炼,即需要将具体问题上升至普遍问题,这样更利于设计相关策略,以期解决问题。如上文提到的课题“区域实施‘绿色评价’的实践与研究”,在“课题的提出”中,分别从评价要素、方式与分析三个维度对现阶段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归并与提炼,呈现了教育评价实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问题一:评价要素模糊。传统的教育评价更多地以单纯的学业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忽视学生的学习品质与身心健康,弱化对学生为取得成绩所付出的代价的考量,从而造成应试观念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问题二:评价方式单一。传统的教育评价一般以目标参照评价为主,表现为“一考定终身”,且更多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从而无法全面评定学生的学习水平。问题三:评价分析重经验、缺实证。传统的教育评价,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侧重经验分析,缺乏全面系统分析的方法,造成许多评价只有结果数据,缺少相应的改进建议与指导,过于强化评价的判定功能,弱化了评价的诊断价值。
熟知与了解教育教学现状的教师都知道,以上三个问题是传统教育评价的最大弊端,在基层教育教学工作中大量存在,是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必须面对且需要我们通过探索研究加以解决的。
三、研究价值判断有说明
一个课题的研究是否有意义、有价值,同样需要在研究方案的“课题的提出”部分作一定的价值判断。当然,这种价值判断是在对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理论背景与实践背景的分析基础上作出的,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比如,我们在“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研究”这一省级规划重点课题“问题的提出”部分谈到了理论背景和时代背景:“‘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进行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儿童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相应的活动。”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强调数学学习过程的活动性,突出了数学活动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反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数学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的现象大量存在,面对这样的状况,提出“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研究”的课题,其价值在于: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习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去,通过自己主动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
又如,上海市宝山区行知小学团队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实践共同体视域中成熟期教师适应性专长发展和观念重构的研究”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发展教师的适应性专长,可以促使“教师面对旧问题却更愿意用新方法去解决的意愿和能力,或者面对新问题,乐意寻找办法尝试解决”。总之,“形成适应性专长,促进成熟期教师发展的瓶颈突破”。另外,建构“实践共同体”,“一方面对教师个人的教学观念重构起到思想启发和观点完善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对形成教师适应性专长具有促进作用”,最终探索促进成熟期教师适应性发展的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