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教师课程:名师成长的高平台、高境界

专业发展 2022-06-30 08:45:21

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名师成长,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十分可喜的进展,但静下心来回顾,不难发现,教师专业发展还未有新的突破,名师成长的难题也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答。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寻找新路径、新举措。这样的寻找,其实是一种创造。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一直在反思中寻找,在探索中创造。他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教师课程。这一概念的形成,是基于对教师成长第三条路径的深入思考。孙双金校长认为“在上课中成长”“在写作中成长”是教师成长的两条切实、有效的路径,但还不够。他认为还应有第三条路:“在课程中成长”。当然,这样的划分还可以再推敲,因为课堂教学是在课程范畴之内的。不过,“在课程中成长”凸显了课程意识与视野,把名师成长聚焦在课程上,倒可能是一种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突破性。正是基于“在课程中成长”,“教师课程”应运而生。如果说,北京东路小学教师发展有什么新意,有什么突破的话,就在于“教师课程”。

研究需要概念。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从实践走向了理论,意味着经验的概括与提炼。概念是人创造的,因此,概念的诞生,也意味着人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开发与提升。尽管如此,提出一个概念,需要谨慎,要经得起质疑。“教师课程”正是这样的概念。比如,我们一定会质疑:有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怎么又有教师课程?何为教师课程?教师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究竟是什么关系?教师课程与教师是什么关系?教师课程有什么独特的价值?如此等等。质疑不是坏事,相反,可以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让思维更缜密,让概念更成熟。我认为,教师课程这一概念尽管还需要完善,却是成立的,而且是经得起推敲的,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名师成长的高平台、高境界。

一、教师课程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课程划分有不同的维度和方式。一般从课程开发的主体来划分,显然,国家课程是由国家组织开发的,体现了国家意志,规定了国家对课程质量和水平的要求;地方课程是由地方,尤其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发的,以满足地方对课程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的本土特色,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由学校组织开发,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成了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开发方式。三类课程组成了国家课程框架,建构了一个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会有两个问题需要明晰。一是所有课程到了学校,便获得了另一个课程概念:学校课程。学校课程由谁来实施?不言而喻,由教师为主实施。这一课程实施过程是深度开发的过程,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学校课程实为教师实施的课程,那么,我们将其称为“教师课程”是合适的。教师课程,揭示了教师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突出了教师的创造价值。二是国家、地方、学校是开发的主体,在国家、地方、学校的背后或深处是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分别是由国家、地方、学校组织“人”来开发的,教师作为“人”,理所当然地成为开发的主体。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不禁要追问:既如此,为什么不在三类课程后面加上教师课程呢?我认为,国家、地方、学校更多的是以组织机构的名义出现的,与教师开发,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因此,教师课程更多的是从课程整合角度来界定的,它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起了整合作用。综上所述,教师课程这一概念是成立的,具有它的合理性。

教师课程的提出不只具有合理性,还具有必然性。改革总会有路线的确定与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路线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作出一定的调整。课程改革同样如此。课改既有自上而下的路线,又有自下而上的路线。自上而下的路线表现为顶层设计后的基层执行;自下而上的路线则侧重在基层探索后的影响上层的决策。二者都有推动的作用,但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不难看出,自下而上的路线,更关注基层,更重视草根的力量。两种路线的结合才会真正推动改革的全面深入。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改革深化阶段,尤为重视自下而上的推动,即在顶层设计后,更鼓励基层创造性地、生动活泼地探索。教师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完全可以认为,教师课程闪烁着改革的光芒,让教师永远在田野里,焕发出草根无比强大的力量,成为课程研究者、创造者。这是必然的。

历史上是有教训的。美国在上个世纪开展的课程改革,投入很多,时间很长,但最终失败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开始就提出一个策略:防教师。防教师,就是不尊重教师,不信任教师,把教师“防”在课改之外;防教师,实质上是把教师的参与、创造与课程改革隔离开来、割裂开来,形成对立的状态。这样的改革当然会失败。“复兴始于教师”。这是联合国几个组织都这么确认的。我们不仅不应防教师,而且要让教师站到课改的中央来。教育复兴,自教师始;课改复兴,自教师始。唯此,民族才会复兴。因此,民族复兴,亦应自教师始。教师课程的诞生,既是改革路线调整的必然,是课改内涵的必在,也是课改成功的必由之路。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课改智慧又一次闪现在教师课程中。

二、教师课程的基本规范性和基本形态

教师课程,首先是课程。课程,自有基本的规定性。比如,教师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形态,等等。不具备课程规定性的,不能称其为课程,即使在使用中,也不会持久,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北京东路小学已有了这方面的意识和行动,但只是初步,需要进一步努力去探索和建构。

(一)教师课程的核心理念

和所有课程一样,教师课程应当坚守一些核心理念。其一,课程是教师赠送给孩子的一份幸福的礼物。课程有课业的目标、要求,有规定的必要的负担。但是,它不能只是一种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应引导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礼物,幸福的礼物,让孩子爱上课程,爱上学习。孙双金的“12岁以前的语文”,是教师课程的典范,它之所以受欢迎,正是因为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它是幸福的礼物。其二,课程是学生随时准备弹离的一块跳板。苏霍姆林斯基曾引用列宁父亲的话来说明这一重要理念:当你看到教师捧着一本书在教室里认真教的时候,可以肯定他不一定是个好教师,因为他并不知道,教科书只不过是随时准备让学生弹离的一块跳板而已。教科书如此,课程当然也是如此。丰富多彩的教师课程,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更有魅力。但它们不是目的,只是工具,其宗旨是让学生凭依这块跳板起跳,跳得更高更远。其三,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机会。开发一门课程,便在学生面前新打开一扇窗户,开辟一条通向生活、通向世界的道路,一门门课程就是一个个发展的好机会。教师课程与孩子的心灵紧紧相连,想孩子所想,爱孩子所爱,急孩子所需,走进孩子的心灵,在他们面前铺展让可能性得以实现的机会之桥。

不仅如此,教师课程还应有自己独特的理念,那就是学生是教师课程的直接参与者,用学术些的话来说,学生会被自然地“卷入”到课程中来,参与规划、参与设计、参与实施、参与评价。这样,教师课程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为学生设计,而是让学生参与设计,学生亦应是课程的创造者。可以说,教师课程离学生最近,离学生需要最近,离学生心灵最近;学生喜欢参与到教师课程中去,也最有可能参与课程的研发与实施,在参与中又提升了能力。

(二)教师课程的基本形态

教师课程是一种课程形态,是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教师课程本身也有一些基本形态。课程形态是课程的基本规定性之一,厘清基本形态,才能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也才能让教师们有序有效地操作。

依我看,教师课程具备三种形态。一是基本形态,即基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创造性实施的形态。之所以称为基本形态,是因为所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有自己的视角,都会从实际出发,也都会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进行创造性教学。而且,这种基本形态的教师课程,具有普遍性、可操作性。二是优化形态,即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尤其是对国家课程,加以适当改造,或是适当增删,或是适当扩展,或是适当调整这一过程,实质上课程已被教师改造、优化,真正为教师所用。国家课程是国家对课程标准的基本规定,是学生拓展的基本保证,也是考试评价的基本依据,但绝不意味着不可以适当改造。三是独立形态,即教师是根据需要独立开发的,有专属的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结构等。当然,这类形态的课程可以是国家课程的拓展,也可以与国家课程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其实,三类课程没有非常明确的边界,常常是相互融合在一起。三种形态,没有高下之分,也没有主次之别,各有各的功能定位,它们联合起来,共同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不过,当下的状态是,大家把重点放在独立开发的教师课程上,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长期以来,这类课程几乎是空白;同时,这类课程最能彰显教师个性和课程特色。但是,基本形态和优化形态的教师课程,其空间也很大,我们的开发还未到位,我们不应忽略,不应把兴奋点放到独立开发的课程上去,形成新的“追风潮”。

(三)教师课程的规范性

课程本义是跑道。道也,规定也,有目标,有边界,有计划;跑也,经历也,过程也,有探索,有体验。跑道,课程之规范也。如今,课程有各种定义,但我坚定地认为,“跑道”是课程的基本定义,不可忘却。为此,不管哪种形态的教师课程,要坚守跑道的基本理念,追求规范性,在开发前,要认真研制课程纲要或方案,对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资源、课程评价、课时安排等作出明确规定,防止随意性、盲目性。假若实施前还未具备条件研制纲要或方案,那么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应回过头来,在实践的基础上,研制纲要或方案。北京东路小学所介绍的教师课程,基本上达到了这些要求,不过,还略显简单,应逐步完善起来。

三、教师课程帮助教师走上了发展的高平台

先让我们对北京东路小学几位教师所开发的教师课程,作一个简单的描述。(1)彭老师的童谣课程。童谣已在国家的语文课程中,但彭老师不满足,孩子们也不满足。他认为,童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童谣课程的开发来自对传统文化弘扬的一种责任,来自他和孩子共同生活中对童谣的喜爱;童谣课程,让孩子,也让教师回到童年时代。(2)王老师的水墨课程。同样,水墨,中华文化的表达方式,其间有多少家国情怀,有多少高尚情操,有多少世间感悟啊。王老师说,水墨课程让民族文化血脉在孩子的脉管里流淌。其实,水墨课程教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3)吴老师的数学绘本课程。吴老师竟然从绘本中发现了数学,绘本成了数学的载体和资源。她告诉孩子,数学就在生活中,它扬着笑脸,在生活中,在绘本里等着我们。数学变得那么亲和,那么温暖。数学绘本巧妙地把数学与绘本联结起来,让数学换了一张面孔,有了可爱的表情,其实,改变的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4)唐老师的牙刷课程。它不只是科学课程、生活课程,而且是设计课程。设计,关乎人们的生活,关乎人类的创新,充溢着深深的情感和无限的想象。(5)支老师的蒙学课程。蒙学课程让大家有震撼感。启蒙,蒙学的启蒙,文化的启蒙,思想的启蒙。

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教师课程就这么现实地、实实在在地、生动活泼地存活在我们的教室里、校园里,教师课程就在教师的手上,就在教师的创造中,不必怀疑。我们应当坚信教师们的创造力。

上面提到的五位老师在北京东路小学都是普通教师,有的还很年轻,但是,他们走上了公开课的大教室,展示自己的实践,展示自己的实力,展示自己的见解,他们在成长,在课程中成长。我们不能不相信,教师课程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一个很高的平台,为名师成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让教师去追寻自己的教育理想。这就是生长,就是发展。北京东路小学找寻到了“第三条路径”——教师创造课程的机会与自主发展的突破性。

教师课程研究还只是起步,尚在试验、探索阶段。初步的实践启发我们:教师课程的诞生与发展,关键是领导赋权,即根据课程改革纲要,把必要的权限赋予教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调整权和开发权。赋权,不只是课程改革政策规定的,更重要的是教育民主、以师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的。赋权,也意味着给教师足够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撑;在给教师鼓励的同时,要给予充分的专业指导和支持进行深度研究和实验。教师课程让教师在专业化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名师获得成长的机会、平台,走向高境界。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