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班级日常生活综合整体构成,学生带着全部的关系世界进入其中,也与外部世界保持着密切的交往。相关关系的建立,……为学生打开一扇扇发展之门;对关系的不断拥有、经营和完善,昭示着学生的发展状态。”(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
除了学校,家庭和社区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场所,家庭里的亲子交流和社区里日常生活中的互动,都是孩子学会与他人交往的天然学习场所。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在亲子交流和家庭活动方面,因为家长工作忙碌、陪伴孩子时间少和精力有限等而变得薄弱。对于如何促进亲子之间更好地交往互动,促进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学会与新的成人群体交往,需要班主任下些功夫,有意识地给予引导。
一、亲子作业、家庭日活动,提升亲子交往的质量
孩子上学了,孩子和家长之间交谈最多的话题就是学习(作业)了。而这不是一个很轻松愉快的话题。网上有戏言:“课外辅导班是改善亲子关系的最好调节剂。”戏言有真义,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比较关注的就是分数和书面作业。小学阶段学生回家完成各种家庭作业的过程,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能力,所以家长会直接从表现上断定学生努力程度等,势必会影响亲子交流。
如何不让基本家庭作业成为亲子关系的“杀手”?我们采用“替代法”,通过“另类亲子作业”促进新的亲子关系的建立。比如我们的亲子阅读,除了让家长给孩子讲故事、读故事外,还引导孩子和家长设置特殊的阅读情境进行阅读,比如有的孩子“关上电灯,藏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和父母一起阅读”,再如在阳台上点着蜡烛和家长一起讲故事,还有搭个小帐篷,家长、孩子一起阅读……如此种种,趣味情境的引入,让阅读变得有趣,也让亲子关系在轻松的环境中变得更加亲密。
再如家庭日活动,一周某个时间段,安排家人一起运动、一起做家务,或者一起短途旅行,大人放下手机和俗务,用心与家人相处,孩子在这期间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家人之间的亲密相处,是亲子关系的润滑剂。
二、以家庭为圆心所延展的社会交往活动
任何一个家庭都包含着独特的丰富的社会交往活动,比如亲友之间、邻里同事之间的交往活动,家长要有意识带着孩子积极参与到各种有着血脉亲情和温暖友情的各种关系网之中。比如,客人到来时,要培养孩子的小主人意识,教孩子如何学会接人待物;到他人家做客,教孩子如何与主人打招呼,怎么得体地交流和融入活动。这些都是每次聚会家长所要考虑的因素,要让孩子承担起小主人的角色,主动参与到家庭社交生活之中,在主动招待客人的过程中,习得交往礼仪,增强交往能力。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根据班本课程或特色活动,有意推动班级家长群体之间以家庭为主体的多元交往,组织各类专题性亲子俱乐部联谊活动。比如寒暑假期间,几个家长(学生)发起亲子读书会、小区联欢会、亲子美食汇等“实践性亲子联谊活动”,让孩子与家长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其他同学家长之间,产生多种交往机会,这对孩子和家长而言,何尝不是共同学习交往的机会?
三、友好热情地与邻里相处,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邻里关系陌生是常态,对于如何在人际必要的界限范围之内做到友好相处,则需要成人逐步传授给孩子们交往常识。学校(班级)可以通过特殊时间,促进孩子主动与邻里交往,比如春节时拜年及送福字,万圣节得体地走门串户讨糖,好东西与邻里分享,重阳节时对周围老人表达祝福,电梯里主动与邻居友好打招呼等等生活细节,无不传递着现代公民的交往礼仪和修养。
与此同时,班主任再通过号召学生参与某些社区访问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身边各种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们,比如“慰问环保工人”、春节期间给“值班的保安叔叔送温暖”,再如围绕某个研究性学习项目,友好采访社区人士。笔者所带班级在2017年暑假期间,由家长作为校外辅导员,带领着孩子们进行“小区宠物与居民生活”的研究性学习项目研究,孩子们在主动采访中不仅完成了研究性学习作业,还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打招呼和请教等。
当前随着家长社群的发展,孩子除了与自己的家长和身边的社区群体打交道以外,在班级生活上还有很多与同学家长接触的机会,班主任只要有心,总能发现各种人际交往资源,促进学生更多交往关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