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父母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被欺凌?

学校管理实务 2022-03-28 09:46:11

90%的欺凌者的行为是在家长身上习得的,家长的言行是他们的行动脚本,同样的道理,长期受欺凌的孩子往往在家里也是受欺凌者。有些家长可能要反驳:什么意思,我们还欺凌我们的孩子呀?对这个观点很多家长不愿意承认,可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家长打着管教孩子的旗帜,一直欺凌孩子,他们的本意是把孩子训练得彬彬有礼,管教得服服帖帖,却不知道孩子因此变得没有主见,没有自尊,不懂得自我欣赏,不懂得自爱。进入社会后,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告诉别人,你们欺负我最安全,欺负我吧。解决校园欺凌的真正关键点在家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家长反省自身的行为是长期反欺凌的最有效方法。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观感

一个人自我接纳的程度越低,他就越容易把目光集中在自己的短处与缺点上,就越容易体验到挫败,就会导致更严重的自我否定。一个连自己都看不起的人,别人自然也不会高看,他们就会很随意地贬低你、侮辱你、欺凌你。家长要训练孩子免受欺凌,首先要帮助孩子接纳自己。

澳大利亚人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可是却成为“走”遍世界的励志演讲大师。这位被称为“海豹人”的小伙子,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会计和财务规划双学位,并创办两家非营利机构和一个基金会,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积极乐观的尼克·胡哲给许多人带去信心和勇气,用他平凡的人生给这世界注入不平凡的声音。不少人都感叹他由内而外的自信幽默——有些身体健全的人尚且自怨自艾,悲叹生活的艰难与不易,为什么他却能笑对与生俱来的身体残缺,并绽放让人惊叹的生命光彩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尼克·胡哲对自己足够接纳,他接纳自己的所有,尤其是接纳自己的身体,接纳身体带给自己的种种不便,以及接纳因此与他人完全不同的特别的生活方式。而正是这种对自己的无条件接纳,使尼克·胡哲迸发出令人吃惊的人格魅力,激励了全球无数在痛苦和黑暗中迷茫的生命,这就是无条件自我接纳的力量。

合理情绪疗法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大师艾里斯倡导人们要学会“无条件自我接纳”:个体完全和无条件地接纳自己,无论他的行为表现是否是明智的,正确的,或者适当的,以及无论他人是否赞成、尊重或者爱他。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接纳自己呢?

1.家长要学会悦纳孩子

“你不够好”、“你是错的”、“你不如别人”,这些语言是压抑儿童心灵成长的“紧箍咒”,家长对孩子的接纳度影响孩子对自己的接纳。如果家长总是觉得孩子有问题,不能接受孩子的某些表现,不断地提醒,不断地要求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当这些好心的提醒不能被孩子正确理解的时候,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怎么也达不到家长的期望,导致自我否定。

“大千世界人不同,悦纳自我写人生。”家长应该客观看待人与人的不同,接纳孩子,也让孩子接纳真实完整的自我。无论孩子多么淘气,遇到了多少挫折,我们也应该教他们积极面对,不苛责自己,这才是拥有多彩人生的基石!

2.引导孩子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和眼光之中

意大利文学家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只会让自己每天痛苦地活在内心的挣扎中,天天都在为别人活。我们要教育孩子对自己的选择有自信,只要是正确的方向,正确的做法,就要坚信自然会得到别人的支持和肯定,或许耳边会有些许异议,那就交给时间来验证。

3.引导孩子将缺点当成特点

“你看你长这么黑,你看你鼻子这么短,你看你头发这么稀,你看你脸上这么多疙瘩,你看你脖子这么短,你看这脸跟烧饼似的……”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孩子身上一些所谓的特点当成了缺点,并不断地强化。

其实,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特别着重彰显人类的不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是不一样的,家长将孩子的特点当成缺点不断强化,只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消极、退缩。家长要懂得欣赏孩子,让孩子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双眼皮大眼睛很萌,单眼皮小眼睛更个性,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独特性就是不可替代性,就是美的。

自我接纳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我们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有价值的,孩子们明确这一点后,会用更客观的心态来面对自己身上所有的特质,明白自己的个性特点、身体特征、家庭背景还有成长经历,都是无可替代的。

当孩子不再用批判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时,他们就能更好地看到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在自我接纳基础上的自我批评,没有对自己的苛责,而是相信自己可以拥有美好的期待,孩子们怀着这种美好的期待就能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在引导孩子自我接纳的过程中,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这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有可能时进时退或者偶尔停滞不前。当孩子能够正确接纳自我的时候,短处与缺点也会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与财富,孩子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

为孩子建立清楚的行为规范

礼仪,泛指人际交往中惯用的行为规范和方式,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和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问候、致意、致谢、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与照料的惯用形式。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调节器,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按照礼仪规范去做,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互相尊重,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缓和与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一般来说,人们受到尊重、礼遇、赞同和帮助就会产生吸引心理,形成友谊关系;反之,就会产生敌对、抵触、反感,甚至憎恶的心理。言行遵守礼仪规范的孩子,能有效缓解人际关系,减少被欺凌的可能。在校园生活中,孩子要做到:

1.公众场合遵守道德规范

公众场合,人群聚集,很容易因一点小事起摩擦和冲突,为避免冲突,孩子们一定要遵守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比如,有些孩子在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吵闹,那些欺凌者认为,他们所到之处都要控制周围的环境,要显示出他们在这里的价值和作用,肯定不允许你吵,他们的方式可不是耐心地提醒你,而是过去就一拳:“嚷什么嚷!”还有些孩子着急了就加塞,不按照规范排队,校霸们不会文明地说:“小朋友,别加塞,去排队!”他会一把把你拉出来,一巴掌把你打走:“谁让你加塞,还敢加我前面!”

2.懂文明讲礼貌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家长要教导孩子养成好习惯,比如,主动跟人打招呼,见面说“你好”,见到校霸,孩子嘴甜地来句:“哥哥,你好,姐姐,你好”,对校霸来说,他会想:这小孩子有礼貌,尊重我,不错。他也犯不上四面楚歌,四面树敌,对于这种孩子,他自然会更宽容一点。

3.多点请求,早点说对不起

家长要教导孩子做事的时候多请求,比如,“哥哥,我可不可以坐在这”,“同学,我能不能关上窗户”,这种做法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能有效避免误解和冲突。如果孩子侵犯到别人的利益,或让人不舒服了,要赶快道歉,“对不起,哥哥”,“对不起,同学”,在冲突之前,孩子先降低自己的身段,“伸手不打笑脸人”,告诉孩子校霸看到你赔着笑脸认错了,他很可能就不忍心,也不好意思再动手欺负你了,他会想“算了,对方既然这样了,这事就算过去了”。

4.少点炫耀和卖弄

有些家长平时喜欢吹牛、说大话,显示自己有钱有身份,去参加同学会,他不开自己家的捷达,借一辆豪车去;去开家长会,他不开家里的桑塔纳,要开单位的奥迪去。孩子看在眼里,有样学样,“我知道了,在人家面前得卖弄一点,炫耀一点”,于是,他们在学校炫耀好手机,好的电子玩具,好的VR,这样的孩子一定会被校霸盯上,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做法招人嫉妒,校霸会说:你这么得瑟,我不欺负你欺负谁去!再有就是卖弄,孩子想方设法让所有人都注意自己,这样做也离校霸没多远了。所以,家长要规范孩子的行为,孩子有了良好的文明行为规范,就能降低受欺凌的几率。

交通法规告诉我们,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走人行道,遵守这个规则,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会大大降低。同样道理,如果孩子能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受欺凌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这是一种最好的自我保护。

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在学校受欺负的、被欺凌的孩子,大多是没有朋友的,比如转学来的学生,有很多劣迹的孩子,学习不好的孩子,老师不喜欢的孩子,不遵守社交规范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身边没有朋友,最容易被欺负。

有一个孩子在学校里结交了很多朋友,一起打篮球的朋友,一起上下学的朋友,一起学习的朋友,当有校霸想要欺负他的时候,旁边总有人会站出来说:“别碰他,这是我哥们儿。”孩子身边有很多朋友,就能免受很多欺负。因此,家长一定要帮孩子多多结交朋友。有朋友的孩子是快乐的、幸福的,他在班级里面左右逢源,老师喜欢,同学喜欢,就连外班同学也很喜欢,谁愿意欺负这样的孩子,谁又敢欺负这样的孩子?

对孩子来说,学习可以不好,其他方面可以不是很优秀,但是一定要有交朋友的能力,亲社会能力是孩子校园生活顺利开展的基础。那么,孩子如何才能交到朋友?

1.宽容待人

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类家长,他们对朋友的要求很高,总喜欢挑三拣四,结果,他们身边没有多少朋友,这叫水至清则无鱼。受这类家长的影响,孩子在同学交往中也总是追求完美,嫌人黑、嫌人瘦、嫌人高、嫌人矮,这样的孩子是很难交到朋友的。家长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宽容待人,要能够和各种各样的孩子打交道,每个人都有弱点,弱点正是他的特点,我们要学会接受每个人保持其个性,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这样自然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

2.学会分享

孩子们可以分享什么?比如说好看的小人书,拿过来给大家看;爸爸妈妈出差带来的好吃的,拿到班上分给大家,不是光给校霸吃,不是光给朋友吃,而是说“同学们,今天我带了好吃的,特别想跟大家分享,来,一人一块”。

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我醒来,我便思索着如何与他人分享我的快乐,因为那会使我更快乐。”比尔·盖茨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贡献给社会,甚至把自己的财富拿出来做慈善。同时,他也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分享是一座天平,你给予他人多少,他人便回报你多少。相反,如果你是一个自私的人,那么你就永远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永远交不到知心的朋友!

3.乐于助人

伊朗电影《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讲的就是一个帮助同学的故事:小学生木汗德屡次没有把作业写在作业本上,老师威胁道:如果再犯,就被开除。可是当天放学后,阿穆得却发现自己不小心把同桌木汗德的作业本带回了家。想起老师的恐吓,阿穆得决定马上归还本子。在大人都拒绝帮忙的情况下,阿穆得只好独自踏上了艰苦漫长的寻找之路。他带着作业本经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同学的家,却最终没有找到人。孩子只好带着作业本回家,替朋友做了作业。次日,老师检查作业,阿穆得及时把写好作业的本子交上。由此化解了追在眉睫的惩罚,两个孩子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部电影在国际电影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外界评论,孩子的纯真,过滤着每一位观众的心。这个故事也为孩子之间的交往指了一条明路。

在人际交往中,互帮互助是拉近两个人关系的最佳途径。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得到的无形报酬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我们不光要帮助别人,还要学会求助于别人,适当向别人寻求帮助,可以让他人认识到他的重要性。在你认可他的同时,他也会对你产生信任,你也就会得到更多的机遇和资源。

帮助孩子培养兴趣和专长

除了在上学升学上能获得好处外,培养孩子的兴趣专长还有两个好处:

第一,孩子可以在同学面前有更多的话语权。

假如一个班级里大部分同学都在玩一个游戏,而自己的孩子不会玩,别人说什么他听不懂,孩子很可能就会被当成局外人,被边缘化。如果他想融入集体而又不想玩那个游戏的话,他可以做的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发展自己独特的业余爱好和特长,让自己成为这方面的“老大”,在班级和朋友圈里有更多的话语权、更大的自信心和控制力。

第二,孩子可以借兴趣和专长认识更多的朋友。

一个班的同学大概就是三四十人。如果我爱好篮球,那我就有可能跟学校的篮球队接触,我就多了一个四五十人的圈子。如果我喜欢唱歌,我加入了学校的合唱团,我就多了一个五六十人的圈子;如果我进一步加入了当地少年宫的合唱团,我就又多了七八十个朋友。有了兴趣和专长,孩子的朋友圈更大了,覆盖的范围更广了。

前面我们讲了,交朋友能预防被欺凌,而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最容易成为朋友。通常人们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这种孩子比没有兴趣特长,只在校园里跟同班同学建立了关系的孩子占优势。

孩子通过兴趣和专长,可以学到很多交朋友的方法,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技巧,所以家长要鼓励孩子广泛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千万别那么功利,只为了升学。

读得懂孩子的情绪阴雨表

校园欺凌一般有着持续时间长的特征,当孩子一开始被欺负时,家长能早点发现,也就能早一点干预,以避免带给孩子不可挽回的伤害。要想及早发现孩子受欺凌,家长就需要读懂孩子的情绪。

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先仔细观察他的脸,然后说:“今天你好像挺兴奋的。”这个时候孩子就有可能告诉你:今天我们篮球赛赢了,今天我考了个第一,今天我作文被老师当范文了……特别自然地就把他的话引出来了。或者,孩子脸色不好,家长可以说:“你今天好像挺难过的,有什么事情让你不舒服了?”如果孩子被欺凌了,家长这样问,孩子很可能眼泪就出来了或者眼圈就红了,然后就很自然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

家长这么做,孩子会觉得你懂他,当一个人觉得有人懂自己的时候,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否则的话,可能等孩子的脑袋被打破了,你才发现原来孩子被欺负了。

家长关注孩子的情绪除了能及早发现孩子受欺凌的真相外,还能让孩子学会读懂自己的情绪。无法认识情绪,就无法宣泄情绪,负面情绪的累积就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

孩子天生没有识别情绪的能力,这就需要家长的帮忙,“这是红色,这是蓝色,这是黑色,这是白色”,家长要像教孩子认识颜色一样去识别自己的情绪,你现在是悲伤,是委屈,是愤怒,是恐惧。

孩子学会了识别情绪,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当他伤心时,他会告诉周围的人:“我今天心情不好,说话可能有点冲,大家多多体谅。”这就减少了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当他愤怒时,他会深呼吸三下,将攻击性的话语咽下去,这就防止了一次冲突的发生。

另外,家长要想教导孩子管理情绪,首先自己要懂得管理情绪。上班受了委屈,回到家,家长拉着脸,对孩子和家人颐指气使,一副“老子今天不高兴,你得小心着点儿”的姿态,这种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是典型的反面教材。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情绪得先从自己开始,要先读懂自己的情绪,然后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最后才能真正看懂孩子的情绪,才能真正帮助他。

给孩子全方位的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表现得多疑、忧虑、脾气暴躁、恐惧、退缩、反叛,他们在学校往往没有好伙伴、好朋友,还有可能是老师、家长最头疼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极易发展成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有安全感的孩子会表现得勇敢、自信、独立、快乐,他们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因此,避免孩子被欺凌,家长给予孩子全方位的安全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人们的安全感从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已经开始建立,而孩子的安全感最重要的来源就是家长,家长对待他的态度以及家长自身的安全感状态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要想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做到:

1.创设温馨的家庭环境

如果家庭环境是愉悦、温暖和充满爱的,孩子自然就有强烈的安全感;相反,孩子如果身处吵闹、痛苦、缺少爱的家庭,就会缺乏安全感。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温馨宽松的环境,家人之间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起争执和冲突,在教育子女时,家长要尽可能保持思想一致,行动一致。

2.无论如何不要对孩子说谎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好糊弄,经常敷衍孩子,随意许诺又不兑现;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的认知有限,说一些善意的谎言是对孩子的关爱。这些做法都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不信任的种子,因此,家长在生活中尽量不要对孩子撒谎,说到就要做到。

3.不过分责备和惩罚孩子

孩子做错事或者遇到挫折,已经感到很难过了,这时如果家长不肯就事论事,反而不断对孩子进行指责和唠叨,就会让孩子内心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家长应以欣赏、鼓励、支持的态度面对孩子,接纳他们的感受,全神贯注地去聆听孩子,并积极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4.让孩子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

平时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多鼓励孩子自己完成,这既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能力,是一种消除孩子不安全感的有效手段。不要害怕孩子会遇到挫折,孩子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挣扎,才能在错误中得到成长,才能培养起抗挫折能力。

5.让孩子在稳定的环境中成长

孩子的安全感与稳定的成长环境紧密相关,它包括照顾者的相对固定、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等。

当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时候,比如说爷爷奶奶去世了,父母离婚了,孩子的自信心、情绪、行为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这时孩子很没有安全感,很容易遭到校园欺凌。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只忙于自己的事情,不要只顾及自己的情绪感受,要及时给孩子情绪上的安慰、倾听他的感受,要耐心地陪伴、关照他。

当孩子因为父母的工作调动转学的时候,也是最容易遭受校园欺凌的时候,他面临着文化的差异、口音的差异、学校教材的差异,孩子没有朋友,遭受着周边对陌生人的排斥。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好好陪伴孩子,这个陪伴不仅仅是在一起,还要问孩子,“学校的情况怎么样,交没交到朋友”。

家长可以隔三差五地给老师打个电话,还可以在家里开个party,请周围的同学、邻居过来,让孩子迅速地跟周围的孩子建立一种联系。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带一些家乡的特产送给老师和同学。总之,家长一定要帮着孩子建立安全感,帮他度过这个变故期。

养成和孩子平等沟通的习惯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和女儿并排趴在地上玩耍的照片曾经引发广泛关注,女儿要学习爬,老爸就跟着女儿的脚步趴在地上,屁股扭来扭去。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刘强东在子女教育上的平等观念。

我们前面说过,最早的欺凌发生在家里面,真正制造受欺凌者和欺凌者的是父母,造成这个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不平等,欺凌就是不平等,权利的不平等,力量的不平等,情绪的不平等。如果我们在家里坚持“我是强者,你是弱者,你只有服从,你只能照办,你的话不重要,你的感受不重要,你的情绪不重要,你的声音不重要”,那么孩子就是一个可怜的受欺凌者。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做最好的自己》一书的作者李开复说:“家长如果在孩子面前只是一位高高在上的长辈,把孩子作为成人的附属品,孩子就会变得保守、胆小、被动和听话。这种孩子在30年前很受欢迎,但是今天已经过时了,我们今天希望培养的孩子是快乐的、乐观的,是能够信任父母、能够彼此倾诉、能够爱自己也能爱别人的人。所以,我做爸爸的总是告诉自己要放下架子,像一个朋友一样,拿出时间跟孩子疯玩,让孩子有话都跟我说。

家长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孩子,一方面能培养出自信自尊的孩子,另一方面能激发起孩子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同时也为他远离校园欺凌提供了非常好的家庭支持,有利于他形成良好的个性。

平等,意味着家长要尊重自己的孩子,把他当成一个同等的生命个体,不能张口就骂、伸手就打;意味着家长要听取孩子的意见,给他畅所欲言的机会;意味着他是家庭一份子,有权利参与家庭日常活动。平等的沟通,家长就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关注孩子的感受,告诉孩子他的意见是有意义的。

平等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任意妄为,家长该有的权利和威严还是要有,只是要尊重孩子,把他放到平等的位置上来,认真听取他的意见,理解他的诉求。俗话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孩子也是这样,你尊重他,他才尊重你,尊重自己。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