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遇物则诲,相机而教

教育理论素养 2022-03-17 10:02:21

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能走到今天,无非因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欠学与无知,几十年来虽有所努力,终觉肤浅。所幸的是遇事总是努力去学,去思考,力求有所知,有所获。

扎实基础与良好的习惯会影响一生

1977年的某一天,插队务农的我正在生产大队的电线杆上安装低压输电线,突然大队广播里说要恢复高考,还真有点不信。回到知青点,一起插队的同伴们都在议论这消息,终于明白这不是小道消息,也就有点动心了。

我拾起书本复习了一个月,就参加预考了。我的中学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凭那点东西参加高考,结果可想而知,语文考试的铃声结束了,我的作文刚刚写了一个题目……

没想到的是,十月份居然接到了参加统考的通知,考试结束了,许多同伴都拿到了通知书,我却迟迟没拿到。到了年底,通知来了,我被录取到当地挂靠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的教师进修学校中师班,成了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批中师生。

这个“中师”分了文理科,我上的是文科班。说是中师,其实类似于上个世纪初的“高师速成班”。所幸的是,任课老师倒是与高等师范学校的老师不相上下,他们有几位原本就是“文革”期间从其他师范学校或者教育出版部门下放下来的,其他几位不久也去了其他高等师范学院或大学。教现代文学的宋建人老师近乎完美的板书、教古汉语的陈少松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古代文学的唐文生老师的平和与耐心等等,都给我以后的教学生涯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

刚恢复办学,没有教材,只有老师编的讲义,古文老师和古汉语老师很喜欢我,他们在刊物上发现了什么资料,尤其是古汉语方面的,就会给我看,就这样,我养成了抄书的习惯。十个月的中师,我抄录的资料超过了一尺高,后来我参加高师函授考试的时候,两个半小时的古汉语考试,我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完成了。哪个例句在书上的哪一页、哪几行,我都记得清清楚楚。这读书、抄书的习惯,为我后来当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独立备课与命题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途

在当实习教师十个月和做教师的最初几年,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熟悉教材,精心备课;熟悉教案,变通教学。现在回想起来,这恰恰是自己由新手慢慢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法布尔在介绍蝉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文字:“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铍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我以为,由新手慢慢走向成熟的教师生活,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起初尽管单调与黑暗,但没有单调与黑暗,也就不可能有阳光下的欢愉。

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技能不就是独立研究教材、独立编写教案、独立编写试卷吗?我坚信如果一个教师坚持独立研究教材、独立备课、独立命制试卷三到五年乃至十年八年之后,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也可能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和认识的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告诉我,仅有几年的“熟悉教材,精心备课;熟悉教案,变通教学”的黑暗苦工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制造机器的。学校不是工厂,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些“规格”相同、“功能”相似的标准件,那么我们的教育便是失败的。教师绝不应该是流水线上的值班工人,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更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应该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它更具广阔的领域:课堂、教材、相关学科、课外阅读、社会生活、网络媒体、人际关系都是语文学习的天地。语文教学内容为什么要囿于一隅,教学方法为什么要拘于一式,教学手段为什么要系于一格呢?几年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仍没摆脱“看资料(教材、教参、优秀教案)一写教案一讲教案”的惯性。如何摆脱这一惯性,便成为我之后三十多年一直思考的问题。

“遇物则诲,相机而教”为的是逃脱框框的束缚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必须充分认识到,一个人由于生活、阅历,乃至遗传因素的差异,其需要是大不一样的。教育为什么要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子、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衡量我们的对象呢?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意识到,拘泥于教案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更不是理想的教学,真正意义上的、理想的教学应该是不拘一格的。

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情境是瞬息万变的,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需要我们妥善处理,这当中需要的是“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教学智慧。这智慧,强调的是将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抓住最能触及人的心灵、震撼人的情感的特定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情感、道德认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使受教育者在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这样的课堂教学势必是打破模式、脱离教案的。就语文教学而言,是要将语文放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来认识学科特质的,实际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落实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还要解决学生如何通过学习更好地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问题。

“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要义在突破教材的限制,将师生在生活实际、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入教材,将书读厚。谈及这样的认识,不得不谈到我教师生涯中的另一位老师陈有明先生,先生外出口袋里总会带个本子,看到广告标牌等有文字或表达问题时总会记下来,这大概就是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还有,他总是提醒我,学他人要学其神,而不只是学其形。这恐怕也是我的语文教学没有名头、不贴标签的一个原因。

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要成为“凌宗伟”就要有属于凌宗伟的语文课程意识,形成在“凌宗伟的教学哲学”认知基础上的语文课程体系。没有课程意识,游离课程体系之外的课堂必然是鸡零狗碎的;没有课程意识的课堂,要不就是教师热闹非凡、随心所欲的表演,要不就是教师了无生趣、死板教条的灌输。实际的教学中,为什么教,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不是死板的,是需要教师相机而行的。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明白在自己所教的这门课程中,学生已经有了什么,还缺什么,缺什么就要补什么,至于什么时候补那是要看机缘的。

换个角度说,“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既要有感性,又要有理性。在教《鸿门宴》时,对于“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我让家住石港的学生介绍石港人宴请宾客时宾主座次情况,对照课文从感性入手进行理解。而讲《杨氏之子》之类的文章,我则会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看到这孩子聪慧外,还可以看到什么?须知,感性后面还需要理性。

在热闹纷繁的教育生态中保持独立思考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可以说是最为热闹的学科,不仅门派林立,名师众多,而且习惯了各说各话,于是也成为最受诟病的一门学科。“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当然也是我的自说自话,但我在自说自话时总会这样提醒自己:因为无知,所以要知,因为欠学,所以要学,无知不能无畏,无知无畏必然走向愚蠢。防止愚蠢的有效途径就是坚持学习、思考、审视、批判与前行,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哲学与教学哲学进行建构与解构。

一个语文教师想要达到“遇物则诲,相机而教”的境界,前提是要有广泛的阅读,因为语文教学的文本是包罗万象的,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为支撑,难免孤陋寡闻,自以为是。在众说纷纭的语文世界里,一个人想要探寻真理,最要紧的是要不断学习,广泛涉猎,正如笛卡尔所言:“博学旁通,连最迷信、最虚妄的东西也不放过,是有好处的,可以知道老底,不上他们的当”;“要想知道他们真正的看法,一定要看他们的实际行动,不能光听他们说的话”。我对语文学科性质与学科价值的思考,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就是建立在广泛的阅读、观察,以及自己的实践基础上的。

一个合格的教师,一定是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这思考与判断,尽管有如史蒂芬·平克说的,在“基因之手”的塑造下,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一套与生俱来独一无二的认知模式,但“自然选择会将一些经由后天习得的技能强行植入大脑。在每一代人中,那些能言善辩者和善解人言者总是能获得更多好处,而自然选择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提升人类的语言能力的”。我以为这自然选择,在许多情况下就是阅读与实践,并将审视与批判贯穿始终的建构与解构。只有建构没有解构,就可能固步自封;只有解构没有建构,则难免鸡零狗碎。我以为成熟教师的重要素养之一,就是能在热闹纷繁的教育生态中保持独立思考的意识。

“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倡导的是一种感性加理性的教育智慧,而不是被感性牵着走、一味迁就学生意愿的对“学生立场”的偏窄认识,更不是教师第一的威权意识。

(刊发于《中国教育报》20161130日第10)

人物介绍

凌宗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语文教学主张“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形成了“大气磅礴,细处摄神”的教学风格。近年来在各类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四百多篇,出版《好玩的教育:学校文化重建五讲》《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有趣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的“另类行走”》等专著与编著多部。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