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办学理念的建构

学校管理实务 2022-03-16 09:35:40

“学生第一”是晋江一中的核心理念。

基于并围绕这个理念,有三个维度的建构——核心:道德教育;基点:时间管理与问题教学;育人观:“四特生”“一个都不能少”。

一、核心:道德教育

道德是人格健全的重要内涵,知行统一是道德实践的核心要求。学校以“把道德实践写成文化故事”“讲述文化故事”等方式,让学生获得深度的道德感受,逐步培养道德的自律自觉性。

道德教育有许多方式,我们选择“文化故事”为着力点和抓手。因为好的文化故事具有思辨性,能提供多个观察、思维、对话的视角。

学校是文化故事之源,它源自师生的教学、学习活动和生活。师生的一言一行,背后都有根据。当下的行为、事情,皆有因、有据,应该追踪、回溯,其来龙去脉一旦用文字记载下来,许多情绪化、宣泄性的东西便可以得到控制,从而进入理性审视层面。

所以,我们坚持以文化故事作为道德教育的着力点和抓手,从鲜活的故事中获得道德感悟,从不断的感悟中养成道德自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故事是从道德理念到道德自觉的中间媒介,可以让人生长自我教育、自我规约、自我救赎的力量。

学校每天都会出现不当的行为和过错,即时处理采用的方法往往是直面指摘、批评、处罚、写检讨。用文化故事的方式记录、反思,可以避免简单、粗暴、强制的方法。

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几个学生打架,老师调查清楚后叫来了“肇事者”,让他回忆事情经过,详细记录全过程,写定后用信封封存。一天后,让学生启封,读后再分析犯错的各种原因及相关细节,记录后重新封存。第三天,再与学生见面,学生重读自己的记录。通过进一步交流,学生对错误的认识十分到位,也知道了如何作出改正。

老师说,这是你的故事,准备存入你的成长档案。如果你同意,还想作为学校的文化故事,与大家分享。

对于好人好事,学校同样不是简单化处理,表扬一番了事,而是引导学生真实记录下来,重细节,不夸大,作为文化故事收入成长档案袋。

学校每年选编文化故事集,收入学校“文化库”。

二、基点:时间管理与问题教学

(一)时间管理

生命在时间中成长,又每时每刻在消费时间成本。

孔子懂得时间管理,不过他是把时间管理化为年龄管理,从三十岁开始,每十年是一个人生台阶,形成一个不断提升生命质量(意义、价值)的过程。教师应该有“教龄管理”的意识,教龄增长一岁,提升一个台阶。

时间管理就是要求师生有理、有节、有序地管理时间,做到守时、情时,从被管理到自我管理。有了自觉的时间意识,才可能有清醒的生命意识、存在意识。

时间管理的目的是使学生依照相应的规则、条文,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学生作息有序,学习活动紧凑有效,寝室、食堂的生活井井有条,就是对时间最大的节约。

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生命的自我管理,生命管理又取决于大脑的使用管理。指导学生科学地用脑,调节兴奋点,合理安排、调整各科的学习内容,可以提高时间效益。

时间管理又是学习与生活的统筹学,统筹有序,有条理,既能改正拖沓、杂乱、懒散的不良习惯,又能激发生命的热情和活力。

教师应该成为时间管理的高手:教学内容的疏密安排,学习活动的收放把握,从教育技巧到教学艺术,最终提升时间常数中的成长质量。

(二)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就是学与问的辩证法,体现了一定的认知规律。知与未知是一对绝对矛盾,在有限的已知上达到暂时的统一,统一走向未知,又形成了矛盾。在有限与无限之间,永葆求知的渴望,胸怀宽阔,虚怀若谷。

质疑与思辨是高贵的思维品质。

从教什么到为什么教,从怎么学到怎么会学,不断追问,把好奇的天赋引向创思的殿堂。

问题不是词语概念加一个问号。从概念入手,进行外延分类分析,眼力与眼量合作,概念就是问题之源。从是非问、辨析问到批判问,问题就有质量。

问题教学也不是满堂问。一个都不问,问在授课的逻辑推理与思辨之中,一路启发,一路跟进,让学生在强大的逻辑力量中感受学习的满足。

问题的设计不在简单地求答案,而在授之以视角和思考方式,解题的根据、条件,推理的过程及概括抽象的思维方法。

问题教学深扎于吃透教材,既能深进又能超越,掌握教材的出入之法,然后酝酿、提炼、统筹,回归核心概念,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问题由疑难的概念、判断、推理组成,所以问题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堂课的质量,从学习心理上说,首先是关注注意力。一是通过问题吸引注意力;二是以概念使注意力聚焦又拓展、分配,由概念内涵到外延,外延拓展后形成概念群,再研究概念之间并列、同一、从属、交叉等关系,然后进行判断推理。

问题教学与逻辑思维的注意力,聚焦与转移,需要寻找恰当的切入点除了情感的启动、文化故事的引入之外,还有多种方式方法可以选择。

问题教学追踪到最后就是问题的思辨性与批判性。由问题到释疑、解惑,它追求的不是答案,而是让学生形成必要的思辨能力。

三、育人观:“四特生”“一个都不能少”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

教育对“宝”的理解:平等中的差别,差别中的平等。平等的前提是公平,合情合理,不偏袒,无歧见,教育资源人人共享。

复杂、困难的正是“差别”。差别教育要求看到差别、承认差别、尊重差别,在差别中发现潜能、优势,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优长。

人的成长具有偶发性,即当下即时性,甚至会稍纵即逝。发现并追踪萌芽中的隐秘信息,需要教师“慧眼识丹心”,这个慧眼就是有哲学智慧的眼睛。缺乏哲学智慧,不可能有“不拘一格识人才”的视野和能力。教书育人对教师的根本要求就是以慧眼去发现:从行为习惯、个性气质中发现;从学习活动、学习成绩中发现;从优点中发现缺陷,从缺点中发现希望;从当下发现趋势,给趋势以热情的期待。

教育的“差别观”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人的自由发展观。自由的概念从法理上说,是在法律规范内人有自由意志活动的权利;从哲学上说,是认识人与事物的发展规律,自觉地在实践中运用。

尊重个性差别的自由发展,在发展中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又因差别把资源进行合情合理的倾斜配制。

“学生第一”的理念,落实于每一个学生,就是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设计自我,严格管理自我,努力实现自我,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协调。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