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唯知识或唯考试而无德育,怎么办?

学校管理实务 2022-02-09 08:54:02

德育课上,唯知识与唯考试的现象比较严重。在一些教师的德育课上,充斥着知识的传授,认为:道德知识一传授,德育教学就算成功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不会差;学生德育考试成绩好,就算德育教学效果好,否则,就是失败。

德育难题

当前,德育考试知识化倾向严重,考试以知识为基本导向。

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上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的教学内容为:

1.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人生?

理想是我们在学业成就、未来职业、道德人格甚至家庭生活方面追求的目标,代表着我们对生命的一种盼望,反映了我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人生就是立足于现实、不断追求各种具体理想的历程。

【活动一】在确定报考研究生以前,小张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2.理想的作用

理想总是指向未来,表现为奋斗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的作用。如果缺乏理想,就会使人缺少一种稳定、持久的内在激励,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如果缺乏理想,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甚至会迷失方向。

理想激励着我们不断超越自己,让我们充满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幸福。亿万人民在追求自己理想,特别是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过程中,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3.通向理想之路

(1)由于外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局限,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些差距。

(2)如何才能使理想变为现实?

【活动二】你对他们的理想有什么看法?

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教授“活动一”和“活动二”时,没有充分展开,而是直接让学生给出答案。

问题诊断

教育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对学生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以积极的态度,与教育者进行对话、体验和践行。

一堂课,如果对学生没有什么影响,或者影响很小,很难被看作好的教学,这是基本的常识。但是对德育课堂,在遇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停止了思考,没有再深入思索和探索。这就使一些老问题仍然成为问题,成为德育课堂的痼疾。

这样的德育课教学,特点很突出:

(1)只进行知识讲授。教师直接讲授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人生”“理想的作用”“通向理想之路,课本上直接给出了答案,已经没有什么思考的余地了。两个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借助思考、感悟展开对话,教师却把它们缩略了,这是巨大的遗憾。

以知识为基本内容,向学生传递知识,意图施加影响。而实际上,这样的知识传授,虽然不能说没有效果,但其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这样的教学,没有理会学生接受与否,理解与否,准备实施与否。有人举过这样的例子:在火车站或者飞机场,工作人员也通过一定的方式向乘客讲述乘坐的注意事项,其目的在于让乘客明白要注意的事项。至于实际效果如何,主要看乘客是否遵照实行。车站或者机场工作人员的讲述,与教师在学校向学生的讲授,何其相似。两者目的都在影响倾听者。我们能把车站或机场工作人员的讲述称为教育吗?以知识传递为主要方式就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方式。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倾听的状态,思维未被激活,生活体验完全处于沉寂状态,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照本宣科。直接将课本当作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课本知识成了教学的唯一资源。这是懒惰,更是不负责任。学生成了知识的接收器和容器。美国教育梅格斯奖获得者安德鲁说: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由此看来,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完全属于最低档次的教学,只对应试有所帮助。

照本宣科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基本上处于与教学内容无关,或者低相关的状态,学生连简单接受都不太可能,更不用谈与自己原先所拥有的内在知识进行顺应或同化了。其效果不言而喻。

(3)只注重知识本身的传递,而不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知识完全与学生的心灵世界相隔绝,完全是外在于学生的东西,高于学生的东西。这样做的结果是,把人与知识之间的关系看作确定的主客体关系,教学就是教师引领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掌握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人因此变成知识的附庸,为了学习而学习(靳玉乐:《理解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2)。知识灌输的结果是,学生的品德并没有得到提升,学生反而丧失了作为整体的人的丰富性。道德是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内涵的,知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况且这一个因素的教学效果也难以让人满意。

(4)为考试而教。当前的德育课程考试,基本上也只是侧重于德育知识的考试,至于道德的其他方面,被排斥在考试之外。况且,道德因素中的知,还包括认知。而以知识传授为特征的教学,却只有知识的传授,而无认知的教学。本来的四轮驱动,变成了只有半个轮子在动。只有人类认知的成果传授,缺乏学生认知的参与,这不能不说是德育的遗憾。

结果,高分低德、高分缺德者大有人在!

破解策略

简单的知识灌输,与真正的德育相差甚远。如何缩短乃至消除这一差距,使德育课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有德育的获得感?我们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道德教育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个体,以求实效。这才是德育课教学应走的路子。

(1)价值澄清教学。它所强调的是,道德观或价值观不能靠灌输,需要经过学习者的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而逐渐形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暗示、鼓励、询问、设难等提供参考资料和意见,引导学生回答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澄清自己模棱两可的、非道德的或不正确的价值判断。这种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适应的价值观。

下面这个例子就很有启示意义:

美国某小学学习中国文化,教师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问一个学生:“你会把盘子里的大梨让给邻居男孩吗?”这孩子回答:“不会。”教师问:“为什么?”他回答:“他吃什么东西都会剩下,我如果把大梨给他,他会剩很多,那不浪费了吗?”

教师问第二个孩子:“你会把大梨让给别人吗?”他也回答:“不会。”教师问:“为什么?”他说:“我拣大的吃,我爸爸妈妈才会高兴。”

教师又问第三个孩子:“你会把大梨让给弟弟吗?”他也回答:“不会。”教师问:“为什么?”他说:“大孩子吃大的,小孩子吃小的,这样才公平。”

教师问第四个孩子:“你会把大梨让给哥哥吗?”他也回答:“不会。”教师问:“为什么?”他说:“我哥哥很坏,当然不能把大梨让给他。”

教师再问第五个孩子:“你会把大梨让给哥哥吗?”他挺痛快地说:“会的。”教师问:“为什么?”他说:“我不爱吃梨,都送给他好啦!”

显然,教师注重的是每个孩子的个人意见,不并求大家看法一致。这位美国老师采用的是价值澄清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根据实情判断。孔融让梨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在价值判断上几乎没有二致,都是称赞孔融的高尚。美国小朋友则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作出了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与判断。他们真正在具体情境中学会了自己如何独立面对价值选择的问题。

(2)活动教学。这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形式有讲故事、问题讨论、做游戏、情景角色扮演等,把呆板的灌输变为了学生的有趣参与,深受学生喜欢。教学中,教师本着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课程的相关德育内容与学生可接受的各种生活、故事、游戏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活动领悟所学习的内容,学生从实际体验中受到教育。例如《对垃圾食品说不》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哪些是垃圾食品,不吃垃圾食品。教学中,就可以发动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吃哪些食品,然后告诉学生他们喜欢吃的食品,哪些是垃圾食品。明白了自己原先喜欢的美味食品,竟然是垃圾食品,一下子难以接受,才会触动更深。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明白要吃健康食品的道理。很自然地,就引出了下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不吃垃圾食品?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在垃圾食品与非垃圾食品之间,就可以明确进行分辨。而且,这样的结论,是靠思考得来的。

这就很成功地避免了直接的知识灌输,让学生在充分展开了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去分辨,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3)情景陶冶。这是一种渗透法。它表面上虽然无言、无形、无求,实际上却渗透了某种价值观,通过某种情境构成直观课程,也能取得潜移默化的效果。例如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树立文明的校风及建设美丽整洁的校园,积极为学生创建文明优雅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