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生命·生活·生长——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教育理论素养 2022-02-08 09:17:38

《教育的目的》是英国教育家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关于教育的经典著述,成书于1929年,全书每个篇章都是精品,可谓字字珠玑,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深刻教育思想,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闪耀着不朽的智慧光芒。

《教育的目的》告诉我们哪些道理?

生命:“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的目的》开篇就对读者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前提就是在教育者眼中,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每一个“自我”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存在,都是不可替代的,都应该获得同样的呵护和尊重。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必须警惕学校办学目标的异化。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应该是为了促进人的自我发展,远离名利之争。身在其中,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师长的善意,感受到学校对生命成长的期待。

我曾应邀参加一所学校的教学研讨会,会议集中研讨一个问题:学校近年在市区的学业水平监控中居于下游水平,导致学生学业成绩滑坡的原因是什么?会上,很多教师认为学校社团活动太活跃,挤占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业成绩。听到这种批评,我很纳闷:社团活动怎么会影响到学业呢?

一位青年教师的发言为我解开了疑惑。这位教师对社团持肯定态度,但她提出:学校总要求社团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时要获奖,导致社团指导老师给学生施压,甚至挪用正常教学时间组织训练,这样就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原来如此!在这里,“获奖”成了社团的目的,“人”被功利遮蔽,被异化成了学校追名逐利的工具。目标异化,教育的失败不是必然的吗?正如怀特海所言:“我实在信奉这样一条教育原理:在教学中,一旦你忘记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类似的事例相信在现今的学校中并不鲜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要防止教育功利化。有人甚至将自然界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迁移到学校,过度强调竞争。

某名师在讲座中讲述自己的一个教育案例:初中毕业班的最后一节课,老师问学生:“大家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山吗?”学生齐答:“珠穆朗玛峰。”老师又问:“世界上第二高峰是什么山?”学生面面相觑,鸦雀无声。于是,老师在黑板上用力写下: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随即宣布以此作为给学生的临别赠言。班级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日本小提琴家铃木镇一上小学时,日本的升学竞争很激烈,所有家长都关心小孩的学习成绩。铃木的父亲对他成绩要求却不高,每门功课只要60分就可以了,这让小铃木很是意外。

60分怎么行啊?”

60分怎么不行?”父亲反问道。

小铃木一时呆住了。

父亲接着说道:“60分就代表及格了,及格了就表示合格。你想想,工厂的产品合格就出厂了,既然你已经合格了,儿子,你没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耗费在争名夺利上。考第二名非要争第一名,考90多分非要争100分,一次100分不够,非要次次100分。儿子啊,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试分数,那求知不就变成一种无尽的苦难了吗?

相比于激励学生“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的教育,铃木镇一父亲的教育境界显然要高远得多!

怀特海说:“人的天性各不相同,有很大的差异性。有的人可以鸟瞰,甚至融会贯通整个课程,而另一个人可能发现一些不相干例证。”他还强调:“我相信,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出生环境、天性、禀赋、兴趣等都不相同,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没有这种差异,而是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

生活:教育的唯一主题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怀特海以不容置疑的语气作了这样的判断,一切的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生活”这一主题展开,生活是教育的灵魂。

围绕“生活”这一主题,怀特海特别重视教育对精神生活的意义。怀特海强调:“不能加以利用的知识是相对有害的。所谓知识的利用,是指要把它和人类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能调节思想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那才是我们的生活。”关注精神生活,是怀特海“有用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说:“我一直担忧,如果我们不能用新的方法来迎接新时代,维持和提升我国人民精神生活的水准,那么迟早,那些落空的愿望会转化为狂野的爆发,我们将重蹈俄国的覆辙。”正因为如此,怀特海十分强调艺术教育的作用,认为“致力于发展一种纯粹的智力,必将导致巨大的失败”,他指出:“在精神生活中,如果你忽视像艺术这样的伟大因素的话,那么你肯定会蒙受若干损失。我们的审美情趣使我们对价值有生动的理解,如果伤害了这种理解,你就会削弱整个精神领悟系统的力量。”对精神生长和心灵世界的高度关注应该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命题。

围绕“生活”这一主题,怀特海强调课程应该删繁就简,突出其核心价值。他要求“不要同时教授太多科目;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得透彻”。因为“只给儿童教授一些少而精的科目,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进行自由的想象和组合,他们就会利用这些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并在现实中加以运用”。对此,怀特海借助数学课程作了详尽的阐述:“我们正确地设想的初等数学给予的就是普通的头脑能有的那种哲学训练。但是,我们不惜任何代价要避免的东西是对细节无目的的积累。”在一系列的论述中,怀特海反复强调的是,数学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对学生思维影响的价值。只有删繁就简,突出学科的核心思想方法,才能够避免教学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纠缠,从而带来教学的变化。他认为,“如果我们一旦抛弃有害的填鸭式教学习惯,即对学生满脑灌输一些他们不理解也绝不会去用的定理,那就会有充足的时间来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真正重要的主题上。我们能使学生熟悉一些概念,而这些概念真正地影响了他们的思维”。

围绕“生活”这一主题,怀特海认为,学校课程应该是一个统一于生活的整体,学科之间应该相互包容或融合,反对科目之间相互对立。他批评道:“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如何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运用。这样一系列的课程能代表生活吗?充其量不过是上帝在思考创造这个世界时在大脑中闪过的一个目录表,而他甚至还没有想好怎样才能把它们融为一体。”他主张,“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分崩离析的局面扼杀了现代课程的生动性”。

以技术教育、文学教育、科学教育为例,怀特海认为,在这三种课程中,每一门课程都应该包括另两门课程:“教育的每一种形式都应该向学生传授技术、科学、各种一般的知识概念和审美鉴赏力,学生所受到的任意一种训练,都必须与其他两方面的训练相得益彰。”同时,他认为对不同的学生,学习又应该有所侧重:“即使是最有天赋的学生,由于人生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课程应该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同时课程的学习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怀特海特别重视学校课程建设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指出:“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务是,学校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必须有自己的经过批准的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根据学校自身需要由其自己的老师开发出来。”

围绕“生活”这一主题,怀特海尤其重视“智慧”的生成。知识是智慧的基础,但获取了知识,却未必就能生成智慧,智慧高于知识。智慧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和叠加,因此,怀特海特别反对照本宣科地传授“呆滞的思想”,反对填鸭式的灌输教学。他认为,“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什么意义,往往极其有害——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最美好的东西遭到了侵蚀”。

教育生成智慧,怀特海强调要重视一般原理的教学,他说:“真正有用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地理解一些一般原理,这些原理能够运用到各种不同的具体细节中去。”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兴趣是注意和理解的先决条件”。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快乐,“我们应该寻求一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身令人愉快,让人在自身的快乐中去追求并安排个性的发展”。智慧的生成,还应该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

生长: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节奏

怀特海认为,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发展的周期,它们循环往复地出现,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相同,且每个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怀特海将智力发展的这种周期性称之为“节奏”,教育应该踩着这种“节奏”,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习方式。

智力发展是一个“浪漫——精确——综合运用”循环上升的周期性过程。怀特海认为智力发展的浪漫、精确、综合运用这三个阶段构成一个循环周期,教育就是这些周期持续不断的重复过程。

浪漫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开始阶段,此阶段的学习以感性、直觉为主,需要提供广博、生动、直观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摄入丰富的知识营养,要特别注意从孩子的热爱、兴趣出发,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发展孩子的创造力。

精确阶段是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代表了知识的积累、补充和更加清晰、准确,“……在精确阶段,我们按照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式,获得其他一些事实,从而对浪漫阶段的一般事实作出揭示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怀特海提醒在精确阶段并不是不需要浪漫了,浪漫只是退居幕后,教学中仍需要在精确知识的学习中培养浪漫精神。

在经历浪漫阶段的积累和精确阶段的系统准确学习后,智力发展进入综合运用阶段,“最后的综合运用阶段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理论综合。这是在增加了分类概念和有关的技能之后重又回归浪漫”。综合运用阶段是智力发展的一个归属。

良好的教育要把握好自由和训练的节奏。怀特海认为在教育的开始和结束阶段主要的特征应该是自由,在中间阶段自由则要退居次要地位,以训练为主的智力发展形式。自由和训练不是绝对对立和割裂的,在教育的任何阶段都不能没有训练,或者没有自由,但是在浪漫阶段,重点必须放在自由上面,要“允许儿童自己观察,自己行动”。在精确阶段,自由则居于从属地位,训练占据主动,但即使是训练,怀特海也特别强调“自我训练”的重要意义,而这种自我训练,只有“通过充分享有自由才能获得”。到了综合运用阶段,智力发展将“脱离那种被训练的、比较被动的状态,进入积极主动运用知识的自由状态”。

怀特海根据其智力发展的节奏观,对从幼儿时期开始到青春期结束的大约17年间的学习作了比较细致的规划。这些规划对我们把握教育规律,顺应孩子内心需求的召唤,促进人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只有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才可能在学生的心灵纺织出一幅和谐的图案,把对学生直观理解来说各有其内在价值的不同教学内容,调整到各个从属的循环周期中去。我们必须在合适的季节收获合适的作物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