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学生恃强凌弱,怎么办?

学校管理实务 2021-12-31 08:42:22

美国全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调查显示,美国每7个学生中就有1个是恃强凌弱者或其受害者,恃强凌弱现象非常严重。

黑诺博士对芬兰16410名年龄在14~16岁之间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承认经常欺负别的孩子,他们也受人欺负。

校园中的恃强凌弱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

德育难题

中国的情况又如何?不容乐观。

2007年3月,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广东省少工委办公室公布了《广东省中小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报告显示,31.8%的中小学生曾被人踢打或恐吓索要金钱;其中24.9%的中小学生“偶尔”或“经常”遭受别人的踢打,6.9%的中小学生“偶尔”或“经常”遭受恐吓索取金钱。

这说明中小学生中,恃强凌弱现象也比较严重。这一现象的具体表现为:

(1) 收保护费。小李手里拿着钱,在学校附近的小卖店买水喝。看到小李拿着不少钱,小明见财起意,把小李叫到了学校的厕所里,让小李给10元钱,并保证以后谁都不会欺负他,且告知不许告诉家长和老师。尝到甜头后,小明就接二连三向小李要钱,而且,胃口越来越大,一开口就是50元、100元,最多的一次要了200元。而且,每次都威胁小李,不能告诉他人,否则就要挨揍。

(2) 看人不顺眼。此类欺凌现象也比较普遍。一次,班上一位男生,看着其他班上一位男生,感觉不顺眼,于是走过去,给人家两巴掌。被打者感到莫名其妙。好在当场有好几位同学劝阻,不然,事情可能就闹大了。不仅男生,女生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某中学几位女生,看比自己低一个年级的一位女生不顺眼,晚上竟派人到那女生所在的宿舍把她叫到自己所在的宿舍。女生来了之后,那伙女生竟把门一关,灯一熄,给了人家几个耳光。

(3) 侮辱性绰号。“报告老师,小强叫我猪八戒。”一学生跑来向老师报告。“报告老师,小永俊叫我母老虎。”一位胖胖的女生干部一脸委屈地说。有的班级,此类报告每天有个四五次。而且,因取绰号而引起打架斗殴事件也时有发生,个别学生因被别人取了带有侮辱性的绰号而大打出手,有的还产生了自卑感。还有因难听的绰号而导致自杀的情况。

(4) 欺侮,尤其是发生在女生之间的欺凌事件。例如某地发生的一起欺辱性暴力事件中,有多名身着校服的女生,暴打一女生三分多钟……曾经,一段“石家庄市栾城区第五中学四名女生围殴一名女生”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视频中被打女生遭掌掴踢打,施暴者对镜头比画剪刀手。长春市某高三女生,因为回头多看了某个女孩一眼,就被女孩及其同伴共五人拉到附近的半山腰上,遭一顿毒打。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也曾发生了一起八名女生结伙对一名女同学进行殴打、侮辱的“校园暴力事件”。

问题诊断

校园内恃强凌弱,给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肉体和心灵上的伤害,影响恶劣。

(1) 危害受害者的身心健康。恃强凌弱现象中,最常见的就是对身体的伤害,例如对他人进行殴打,会造成他人肉体受到伤害,即打哪伤哪。这样的痛苦,让人难以忍受。同时,在造成皮肉创伤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学生心灵的扭曲,造成极为严重的心理伤害。这是对生命、对人格尊严的漠视,对社会正义的践踏。

(2) 一些青少年养成了流氓习气。有的青少年以欺侮他人为乐,把快乐直接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些学生,有一个特点:素质差。他们身上沾染了不少不良习气,辱骂他人、殴打他人,成了一些学生的家常便饭。他们侵犯他人隐私,对他人进行侮辱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大量的不堪入耳的话语,完全是一身的流氓习气,流氓作风。尤其是一部分女同学,竟然也成了欺侮者,成了他人的帮凶。她们直接脱掉他人的衣裤,对他人进行辱骂和殴打,践踏他人的人格和自尊。

(3) 宣扬了弱肉强食的理念。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宣扬,但他们的行为直接向其他学生宣示:大的、强的,就可以欺负小的、弱的。这是强盗逻辑,也是强盗行为。它严重摧毁了人类在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所创立的文明规则,如果任其猖狂,将在青少年心里埋下不良的种子,将会给少年儿童的心灵带来极为有害的影响,也会给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成长中的青少年如果接受了弱肉强食的观念,问题就相当严重了。

(4) 此外,校园里的恃强凌弱还会造成以暴制暴,影响社会治安,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后果既然严重,为什么此类事件还频频发生?

(1) 学生个人原因。有人喜欢把原因归结为社会及媒体的影响,认为如果没有当今的社会大环境,就不至于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为什么同样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其他人不会这样做,而偏偏那一小部分孩子会这样做?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个人的原因起决定性作用,社会只不过是个环境而已。在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个人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作为。

事端挑起者,他们都有着不同于一般孩子的个性,都比较强势、强悍。有的人,即使到了80岁,也仍然容易冲动,容易惹事。而有的人则少年老成,比较理性,比较稳重。所以,个人素养起决定性作用。

(2) 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一些孩子身上的问题,都可以从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

在一些家长的头脑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莫让孩子长大后吃别人的亏。所以,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孩子争强好胜的性格,个性比较强。孩子与别人有矛盾,便尽量让孩子赢一点,或者至少要做到不输给别人。这种以争强好胜为目的的家庭教育,从小就养成了孩子赢得起输不起的心理。所以,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当与别人产生了矛盾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赢别人。而一旦觉得自己被别人欺负之后,便容易冲动,容易与别人产生摩擦,甚至要想方设法从别人那里赢一点,哪怕是一点点都行,就更不用说把别人狠狠侮辱一番了。

那些欺辱性事件中的带头者,在他们身上都多多少少存在这样的痕迹。

强悍、勇敢,曾经是一个民族兴盛和发展所需要的素质。但今天的中国处在一个和平发展的时期,况且在校学生所面对的,都是自己的同学,自己朝夕相处的同窗,如果时时处处都不服输,只想赢,就很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乃至肢体冲突,那是素质差的表现。

家庭教育中的纵容,也养成了孩子为所欲为的习惯。一些家长,对孩子身上的一些顽劣性,很少加以遏制,一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之外的事情,一般不在其关注之列,除非在外面惹了祸。个别家长,即使是孩子在外面惹了祸,也总是千方百计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为自己的孩子开脱。这样,就让一些孩子从小就生长在没有约束的环境里,养成了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的习惯。他们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什么话都可以说,毫无顾忌。这样,当他们在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时,就容易说一些出格的话,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可以说,如果那些孩子在肇事前,都能够去冷静掂量一番,养成了在规矩内做事、说话的好习惯,类似的事情就很可能避免。那些为所欲为的女孩子,从小就缺乏敬畏之心,从小就不懂得尊敬规则,敬畏他人。不知道人生在世,有的事不能做,有的话不能说,有的地方不能去…..

(3)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没有哪一所学校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个个强悍,蔑视他人的存在。但我们不可忽视一个现实:应试教育所培养的就是争强好胜的人,就是希望达到“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效果的人。应试教育,就是残酷的教育,就是自己要上去,别人须下去的教育。而且,下去的人越多,自己的希望便越大。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争强好胜,不吃别人的亏。学校希望学生考试中挫败他人赢得好名次。目的何其相似!

破解策略

校园中的恃强凌弱,是学校教育中的一块毒瘤,必须尽力尽快切除。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先看看外国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美国:学校对校园欺凌问题非常重视。在每年开学时,举办培训班,教给教师处理欺凌事件的方式方法,且发放指导材料。对学生,则进行相关教育,进行预防,告知他们有关规章。

日本:文部科学省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加强管理,增加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学校有权对“害群之马”进行停课和处罚,且制定了更加详尽的指导原则和程序。

澳大利亚: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帮助学校了解欺凌现象,制定了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政府通过增进师生们对社会正义问题的理解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以色列:政府要求学校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对教职员工进行培训。

各国历史传统不同,但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中国的学校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1) 加大处罚力度。校园恃强凌弱事件为何屡屡发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处罚过轻。事件发生后,一般都是双方家长坐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即便是一些触及刑法的案件,一些家长仍然寄希望于协商解决。一般性质的案件,都是双方家长协商,达成协议。结果是皆大欢喜。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此类事件中,施暴者的家长,总是抱着一个理由:孩子未成年。孩子未成年,别人就该因此而受罪?孩子未成年,就可以“赦免”?我们在处理此类事件时,总是把“未成年”作为评判肇事者该受怎样的处罚的砝码,于是往往从轻处罚。

这样的处罚,实际上是在告知所有未成年人:因为你们未成年,所以即使犯了法,也会从轻处罚的。犯了法,赔点钱,认个错,赔个礼,就此无事。

这样的成本,显然过低。于是,一些本来就不那么安分的青少年则有“恃”无恐,仗着自己是“未成年人”,为所欲为,肆无忌惮,严重侵犯他人权利,践踏他人尊严。

在我们的文化中,存在着重“宽容”而轻“责任”的倾向。对未成年人恃强凌弱之类的事件,我们总是以“未成年”为理由,无限度地给予宽容,恰恰忘记了他们也承担着责任。做了坏事,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天理。但我们在这样的天理面前,总是“心太软”,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让那些犯事者得以逃脱应受的制裁。

应该加大处罚力度,对那些严重伤害他人的未成年人依法进行相应的处罚,再也不能姑息。

以往,处罚太轻,过多讲究“宽容”忽视了“责任”。欺侮他人付出的成本过低,造成此类事件时有发生。

(2) 把工作做细。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结合我们的实际,开展工作。

开学时,对班主任老师进行如何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置方法的培训,使班主任对这个问题有更加充分的认识,并懂得怎样处置。

像澳大利亚那样,创办相关网站,创办“反欺凌网络组织”,制订“无欺凌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欺凌现象,怎样处置校园欺凌现象,从而为学校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提供资料。

学校制定富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班主任多下班,多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尤其是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矛盾,一旦发现,就要及时处置,使矛盾在刚发生的时候,就及时得到解决。这是非常重要的。特别要关注班上一些“危险分子”,谨防他们“闹事”。实际上,班上哪些同学是“危险分子”,班主任心里一般都有数,只是由于工作忙而未加特别关注而已。

(3)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一位记者在家写稿,他四岁的儿子吵着要他陪。记者很烦,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儿子说:“你把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不到五分钟,儿子就来拖他的手,说道:“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记者非常生气:“你喜欢玩,可以理解,说谎就不好了。这么快就拼好了世界地图?”

儿子感到很委屈:“真的拼好了,爸爸!”

记者一看,果然如此。他非常好奇,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儿子说:“地图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拼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是的,只要人做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做人,既需要知识,更需要实践。要指导学生学会处理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事务,尤其是要学会处理难题,学会熟练处理人际之间的矛盾。

(4) 培养健康活泼的孩子。这是家庭的责任。那种把孩子的学习放在首位,一切围绕孩子学习成绩转的教育观念应该彻底摈弃。

那种输不起,只能赢的教育理念,要彻底抛弃。凡事只要赢、只想赢的教育理念,也不应该再保留它的地位。

家长要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有理也要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些名言警句,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千百年来,人们广为传诵。要让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得理不饶人”的态度,万万要不得。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