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校的课程改革不是修修补补,不是简单地增加一门课程或减掉一门课程,而是针对以往学科偏多、知识中心等问题,着眼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运用整合的思想,对课程进行时空上的改造,从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授课时间、课表安排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现在,清华附小的课表,已让课程变得“灵活有弹性”。
优化重组:弹性改变课时比例
根据学校“1+X课程”的总体设计,以及整合后各领域课程的实际需要,我们在各课程的授课时间上作了较大调整。
首先,国家基础性课程经过优化整合,把原来各学科重复的内容归并、整合,把学科内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当进行优化重组,这样整合后的基础课程“1”就不再需要原来那么多教学时间了,我们把省下来的时间用于“X”课程。
现在,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接近总课程的70%,个性发展课程接近总课程的30%。“1”与“X”的教学时间之比近于黄金分割比值0. 618。当然,在基于儿童完整发展的思考下,课程整合要不断为儿童提供真实的教育情境,我们在考量“1”与“X”的比例时,要留有“裕度”。当课程整合到一定程度,“X”即为“0”。那时,“1”与“X”即形成一个大写的“一”,那就是一个完整意义的儿童。
其次,适当增加语文课程教学时间。重视母语教学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共同点。识字和写字、识词和积累词语、阅读和表达(包括说话和写作)等,都是一个人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我们积极挖掘母语教育的文化性,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
因此,在课时设置上,课表成了构筑母语时空大厦的必要保障。在我们的课表上,低年段语文课程教学时间占到25%,高年段也占到了22%。
最后,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属于学生动手制作、实验或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也有一定增加。正如人们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大胆尝试、探索,才能提高动手能力,才能培育创新精神,因此,在这个方面适当增加课时是完全必要的。
张弛有度:灵活调整课时长短
为了适应整合、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学校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调整了课时比例,将原来固定的“一刀切式”的每节课40分钟调整为90、60、50、35、10分钟等的大、中、小、微课时。
“基础课时”是35分钟,主要用于整合后的基础性学科的教学,这比原来减少5分钟,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精讲精练,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教学实效性。
“大课时”60分钟,主要用于语文、科学、书法、美术以及一些综合性课程。如语文课,要认字,写字,读文章,交流读书感悟,还需练笔、作文等,原来的每节课40分钟,着实不够用,改为60分钟,师生都感到比较合适。再如科学,每堂课都有实验,需要使用很多器材,学生要积极参与,观察、思辨、假设,动手实践,记录实验情况,报告实验结果等,改为60分钟,进行得就比较充分了。
“创新与实践”、头脑创新思维课、戏剧、部分品德与社会的综合实践课,是周五下午间周一次,课程性质、内容要求教学时间必须相对长些。
小、微课时为10或15分钟,为晨诵、习字等。
同时,根据主题课程整合的需要或者儿童生命成长需要,可以整合30分钟和60分钟课时形成90分钟的综合性课程,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综合的课程体验。
大课间为50分钟,变原来的被动做广播体操为主动项目。学生在运动场上,可以整班跑步、跳绳,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参加各种体育社团,还可以自主到操场不同的健身区域去,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练习专门的运动项目。
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配以不同的课时,体现出了课时的灵活性,而且长短课时相间,也使学习生活张弛有度,富于变化。
尊重主体:个性化、选择性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学校整合后的课程“1”是对学生共性的要求,是重要的底线。“X”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X”课程尤其注重学生的选择性。
清晨入校后,学生可自主选择在图书馆参与阅读微课堂,或在操场参加晨练微课堂。每周参与一次“创新与实践”课,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或每周上一次戏剧表演课,或每周上头脑创新思维课等。体育是附小的核心课程,要求达到“每天体育三个一”,即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和晨练微课堂、一个大课间、一个自选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轮滑、板球、武术、篮球、健美操、足球等。现在,根据学生、家长、教师等各方面的调研情况,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X”课程达40多个。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参加。
因为课程有了选择性,所有学生对于这些时段的学习和活动兴趣普遍较浓。一天下来,学习和活动紧张有序,但学生并不感到多苦多累,这从他们阳光、灿烂的笑容里可以看出来。课表,让课程活了起来。这个“活”也让儿童活了起来,他们成了课表设置之本、课表制定之源。每一天,儿童的生活都充满期待,因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一张课表。
(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文章原刊于《人民教育》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