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面四种选取教科研课题的方式更多的是针对“零起点”的一线教师,那么此问题的解答则更多的是针对有一定课题研究经验(至少是承担过一个课题研究工作)的教师的。
课题研究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与研究切入点的大小无关,更多地取决于研究者是不是想深入扎实作研究的态度。同时,课题研究还是一项没有终点的工作,如果你想开展研究,总会找得到新的研究生长点。
当然,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在明确课题研究着眼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能够就研究的课题,在完成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总结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之后,再确立一些深入研究的课题,更能体现教育科研提升教师专业思考力、研究力的实践意义。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形而上的思辨”与“形而下的实践”来确立深入研究的课题。现结合我主持、研究了近十年的课题“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研究”为例,作一定的分析。
“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研究”这一课题,于2002年9月被嘉兴市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立项为市级规划课题,同年申报2003年浙江省教科研规划一般课题,于2003年立项(立项编号:2003-393),研究了近两年后,继续申报新江省教科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于2005年1月被浙江省教科规划办公室立项。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阶段成果,获得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的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其间,申报了华东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课题,被立项,得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专业指导。同时,也是浙江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计划”教育教学课题,2007年鉴定结果为“优秀”。作为2005年度的浙江省教科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经过四年多的实践研究工作,于2009年3月通过浙江省教科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结题鉴定,准予结题,成果参加浙江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评比获得二等奖。
从课题研究的过程来看,这一课题在研究时间上,由市级立项开始,经过了近十年的实践探索,有了充分保障。同时,在研究内容的思考上,围绕课堂教学实践几乎每年都有四五次的探讨,有着相当扎实的实践基础。最为可贵的是,围绕本课题研究所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在省级及以上的专业刊物上发表,其中不乏在全国颇有影响力的小学数学专业刊物,如《“圆柱的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新课程下一节“应用题”课的教学与思考》《回归本源,为学生的数学理解找到支点》等十多篇文章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师》杂志,《以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发表于《小学青年教师》(现已更名为《小学教学》),《“小棒操作”为哪般》《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商的近似值”教学谈》等五篇文章发表于《中小学数学》杂志。
应该说,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还是颇为丰硕的,也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呢?我在2013年和2015年又再次围绕“数学活动教学”分别申报了两项课题:一项是题为“小学数学活动特质及其教学研究”的嘉兴市名师培养工程专项研究课题,另一项是题为“基于‘过程目标’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及教学研究”嘉兴市教研员专项研究课题。这两项课题正好体现了深入研究课题在选题上的两种不同的思考角度。
一、“形而上”的深度思辨,以理论建构为着力点
名师工程专项课题“小学数学活动特质及其教学研究”的选题视角着重在“数学活动特质”上,相对于教学方法策略研究,更具有理论思辨性。它需要从“活动”的定义与特征出发,思考数学活动的本质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数学活动的价值、意义与特定内涵作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充分体现“形而上”研究课题的选题特色。
这样的研究课题,有时候不需要回到实践中去,更多的是需要分析、归纳、类比、概括等相关思考方式的介入,作理性的提炼;在研究材料的获取上,除了有相关的数学活动实践案例作基础之外,还需要阅读相当数量的文献,从理论上认识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从而为应用数学活动进行有效的数学活动教学提供帮助。
从研究结果来看,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对数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在原来“强调的是围绕数学学习展开,有利于学生‘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能满足学生自身多方面发展需要,且目标清晰明确,并具有适度的调整空间,必须有利于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学习个性”②这样一种不够结构化且缺少数学学科特点的表达上,作了更为简洁、准确并能体现学科特点的提炼,即“缘于数学、思维发生、经验形成、数学建构”。同样,在数学活动的设计要点和教学关键点上,也有了更为清晰与简洁的提炼,形成数学活动教学的四部曲,即“把握活动目标一给足探索时空一充分交流成果一适时组织引导”。
从上可知,“形而上”的深度思辨,事实上是对研究课题中核心概念或关键策略的深度思考,是进一步厘清所研究课题的核心内容,为“形而下”的实践路径研究找到更为精准的理论解释,在提升一线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课题选题方式,很适合于教学名师。
二、“形而下”的深入探索,以实践路径为生长点
嘉兴市教研员专项课题“基于‘过程目标’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及教学研究”,则是着眼于小学数学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突出数学活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强调实践操作,关注“数学活动”的落地问题,充分体现了“形而下”课题研究的选题思路。
这样的研究课题,有时更需要一线教师深入课堂教学,尝试通过不同的数学活动教学,提炼出活动设计与教学的一般策略。其实,这是一个“思考一实践一再思考一再实践—提炼”多重往复的课题研究过程。因此,在研究素材的获取上,更多的是源于实践的第一手资料。
同样,从研究结果来看,通过“基于‘过程目标’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及教学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对数学活动的分类与实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原有成果中“基于数学知识类型的多样和数学学习目标的多元等因素分析基础上的活动类型”研究,提出“经历型”“体验型”“探究型”“创生型”四种数学活动,找到四种类型活动的具体表征,对数学活动“形态”作了更加深入的分类研究,以更为准确地体现数学知识内容的关联性与区别点。比如,将“经历型”数学活动分为“概念理解的‘经历型’活动”“法则建构的‘经历型’活动”和“问题解决的‘经历型’活动”三类,将“体验型”数学活动分为“积累直接经验的‘体验型’活动”和“形成思考经验的‘体验型’活动”两类,将“探究型”数学活动分为“‘引导一发现’探究型活动”和“‘猜想—验证’探究型活动”,最后将“创生型”数学活动分为“新知学习建构‘创生型’活动”和“知识复习整理‘创生型’活动”。0
“形而下”的深入探索,有利于将研究活动具体化,突出课题研究过程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在此基础上发现实践活动中的差异性与联系点,利于研究者提炼操作策略与方法,为研究成果的后续推广提供实践支持。因此,这样的课题研究的选题方式,有利于贴近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因为有了以上两项深入研究的课题作支撑,至2016年七八月间,“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研究”的成果提炼更进一步,我撰写的成果专著《课堂的魅力——小学数学活动设计与教学》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有切实的实践案例作支撑,最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研究经验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