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评价工具的发展与更新

班级管理 2022-05-09 08:54:46

教育离不开评价。何谓教育性评价?即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对学生个体成长发展情况进行判断的活动。评价具有导向性、发展性,能引导学生在接受和参与多元评价过程中,提高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这是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点。

带班困惑 

“积分兑换”的那些尴尬事儿

日常工作中,班主任都会重视班级评价,不同班级有着各自独特的班级评价策略,从各个班级各具创意的评比栏就可以看出班主任们所作的努力。

新上岗的小刘老师被安排担任小学二年级的班主任,虚心的她开学初到各个教室参观同事们的教室环境布置,各种评比栏和作品展示区让她眼花缭乱。比较中她发现邻班有经验的同事的班级评价内容全面,班级红花榜上每个孩子的名字都在上面,项目也很齐全,她好生羡慕。她了解到基本程序是:学生表现好就对应得到一朵红花,十朵红花可兑换一张苹果贴纸,积攒够十张苹果贴纸后到老师那里兑换奖品。

小刘老师也想在班内实施类似评价,她把红花换成了积分,和家长商议购买了不同面值的积分卡,把学生日常表现罗列出来以分值计算,比如上课积极发言记1分,一周不迟到记5分,做操认真记2分,等等。当然,在行为表现不好时,也有相应减分。一周内有小干部分类记录每个人的得分,每周五作总结,并发放分值卡。一个月颁发一次奖品,按30分、50分等不同等级兑换相应的奖品。奖品是家长和孩子们建议的种类,实行积分制以来,孩子们热情一直很高。

一天晚上,小刘老师接到米粒妈妈的电话,说孩子不小心弄丢了一张10分的卡,因为担心下周兑奖时得不到她一直期望的那个奖品,而在家伤心地哭。小刘老师当即答应第二天给米粒补一张10分卡,妈妈反馈孩子当即破涕为笑。

米粒的表现让小刘老师陷入了沉思。施行积分制两个月来,孩子们很在意分数,但更在意得了多少分数可以兑换什么奖品,每到月底,孩子们都在计算自己的分数和考虑兑换什么奖品。小刘老师打算在班级做个“试验”,让孩子们讲讲这个月自己哪些方面表现好而得了奖励,哪些方面表现不太好而被扣分了。结果能说清楚个人表现的同学很少,倒是人人都记得自己兑换了什么礼物。这是否又违背了班级评价的真义呢?小刘老师再次迷茫了。

相信每位班主任对上述案例都不会陌生。实际工作中,靠某种外物对学生行为表现和学业成绩进行评价记录的方式很普遍,只是所用的假借物不同而已。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表现好=挣积分=兑换奖品。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常常是反过来的:想得奖品=挣积分=表现好。这种评价使得低年段孩子“规范”行为是为了挣奖品而不是从内心认同并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高年段孩子则对这种“小儿科”的奖品兴趣不高,因此起不到激发其向上向善的评价激励作用。

导致“积分奖励评价的尴尬”的根本原因在哪里?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日常评价中班主任还是更在意对孩子的表现结果给予定性评价,而忽略了评价的过程引导和目标的激励性。

那么,如何发挥评价的真正激励性效能?我们需要反思日常的评价内容及策略是否达到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笔者借助发展性评价理论综合实践,通过评价工具的发展与创新及传统评价策略的革新与发展,追求有品质的班级评价体系建构。

创意策略

评价工具的发展与更新

班主任们回想一下,日常工作中除了大家熟知的成长记录袋(册)、各类评比表之外,我们还借用哪些评价工具进行班级评价?这里介绍新基础教育开发的几种评价工具(李家成:《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从他们所开发的评价工具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创意,还有教育思想的分野。

第一种:实践活动。这是指班级内学生组织开展的各类班级活动,和以班级为单位参与的学校与社会活动,其评价主体往往是班主任、年级主任、学校领导、社会人士等等。比如部分学校所开展的班级值周、校园小岗位建设、校园活动招标、大型活动中,有着极其丰富的活动资源和评价资源。在新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通过建立班级生活的内容结构,事实上已经在形成丰富的实践活动体系;而这类活动将促成学生的健康发展,活动的质量标示着学生发展的质量。

第二种:日常观察。无论是学生自我,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借助日常观察,形成丰富的学生发展评价信息。通过将相关评价日常化,例如一日一评、一周一评等,将晨会、班队会或周会时间还给学生与班主任,这类评价活动可以渗透到每一周乃至于每一天的班级生活之中。

第三种:学生作品。在班级建设中,学生的“作品”渗透在全部的班级生活内容中,如班级里的岗位工作质量、班级内社团的运行状态等,如班级报纸、个人简报、黑板报等,如相关班级活动的方案与成果等,如学生创造的班级、小队的相关标识等。这类作品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作品展览、成长册、成长袋、文本记录、教室墙壁展示等等。有实践者指出:“展览是衡量学习成果的最佳方式,因为这直接将学生置于他们学习的中心地带,这比纸笔测验有价值得多。同时,因为展览是互动性的,这促使学生形成更强的学习愿望。这是重要的。”在美国的大图景学校或华德福学校里,展览都是评价学生学习成就的重要手段。

第四种:现场展示。这是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以综合性或专题性方式,向他人展示班级、小组与小队、个人的形象,展现发展水平。在新基础教育实践研究中,利用晨会、班队会或周会等时间,以主题活动现场的方式对外公开,并极其强调主题活动的长程系列建构,淡化一次性展示意识,突出长程发展色彩。每一次这样的活动现场,都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清晰的认识与评价。

第五种:调查问卷。这包括针对学生和班主任的问卷,并因为有可能与其他班级、学校、地区等开展比较,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这套问卷,可以对学生的行为方式质量、精神发育质量等作出一定的概括,并可以在大样本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比较研究。

第六种:专题测试。类似于学科教学中的考试,班级建设领域同样可以开展相关测试,可以开发出针对学生相关知识、能力、思维、道德发展等的评价工具。例如OECD组织的PISA测试关注到学生语言、数学、科学三大领域中的一系列能力发展,包括元认知、问题解决能力、信息素养、学科素养等。这提示我们,针对班级建设的特殊性,可以开发相关的测评工具,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知识应用、学习能力等进行考核。但特别重要的是,相关测试内容需要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能够通过测试,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引领学生班级日常生活的发展。

纵观上述评价工具,会不会有部分老师感到惊讶,原来班级实践活动、现场展示等也能成为评价工具之一?日常实践中,我们也会有诸如学生作品展览、现场展示等活动形式,却没有意识到还可以作为评价工具发挥其特有的功能,而只是为了活动本身。比如作品展览,我们更多的是就展览层面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比较甄别,而忽略了学生作品背后每个学生的态度、兴趣、能力等信息的评定,更忽略了依据展览作品所反馈的信息针对性地组织后续性活动。

所以,借由新基础教育团队总结出来的这些我们熟悉的评价手段,我们需要学习借鉴的是如何发挥这些常规评价工具的综合效应,如何借由常态活动得以发现和发掘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展示出的态度、情感和能力水平,然后再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转化激励学生的手段,而不是一味追求前所未有的新做法和新的评价工具。以上这些评价工具,打开了我们的思路,为班级评价工作打开了一扇窗。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