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受欺凌者的心理辅导

学校管理实务 2022-04-15 09:00:38

在受到欺凌之后,孩子的心理会受到巨大的创伤,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心理辅导,会产生心理畸变,容易让孩子走上极端的道路。因此,我们在发现欺凌之后,要马上对受欺凌者进行心理辅导。这种辅导不仅是针对孩子此时此刻,还必须追溯到家庭因素,找到源头,彻底解决,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心理创伤的危机干预

如何对受欺凌者进行心理干预,是很多人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受欺凌者的心理干预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区别对待。一般来说,受欺凌者的心理问题有两种情况:一是之前这个孩子曾经遭受过校园欺凌或者家庭伤害,负面情绪一直都潜伏着,直到借由这次的欺凌事件,突然爆发出来,甚至出现情绪失控、近乎崩溃的状况。二是受欺凌者没有什么过激表现,显得很平静。不管哪种情况,学校都要马上请专业工作人员对受欺凌孩子进行千预,千万不要觉得孩子有问题过一段时间自然就好了,也不要因为孩子当下没有什么过激表现就不当回事,等到真出现问题的时候,恐怕就很难再找到真正的原因了。

对受欺凌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我们可以遵循下面的步骤:第一,要让孩子信任我们,任何心理辅导都需要对方的配合,如果孩子对我们是一种防御的状态,就很难将辅导顺利进行下去。第二,不要让孩子的负面情绪积压在心里,我们要给他机会,让他发泄出来。第三,我们要尽可能缓解孩子的焦虑、紧张等情绪。第四,我们要引导孩子正视被欺凌这件事,让他不再对这件事充满恐惧。第五,我们要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影,教给他面对欺凌时的防御方法。

在顺利消除此次欺凌对孩子伤害的同时,我们还帮助孩子学会了怎样有效地保护自己。我们对孩子所进行的心理辅导,不能为了辅导而辅导,而是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才能预防受到欺凌,当防范不及再遇危机的时候如何正确化解危机、保护好自己的安全,这是我们实施辅导的全部目的。

受欺凌后的黄金辅导时间

心理干预有一个目标叫作立即性照顾,就是要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重新恢复受欺凌者的功能。这段时间称为黄金时间,具体指的是受欺凌后大约10分钟到2个小时之内的时间。如果能在这段时间对受欺凌者马上进行立即性照顾,让孩子恢复心理平衡,合理释放情绪,将极大程度地削减欺凌所带给孩子的心理创伤和危机。即使对于很严重的屡屡受到欺凌的孩子,这段黄金时间的干预和辅导也非常重要。

现实生活中,孩子遭受欺凌之后,被父母或教师主动送到咨询机构的情况很少,除非已经发生很严重的心理问题了。很多父母觉得只要孩子的学习没下降,就没有必要送孩子去做心理咨询,直到相关的心理问题出现后,他们才带孩子找心理专家,可那个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辅导时间。到了那个时候,因最初心理障碍引发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不管心理专家用什么高招,孩子都很难说清楚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不堪重负。

从及时性角度来讲,孩子的心理疏导工作应该由学校的心理老师、社会工作者、专业机构的咨询师三者联合完成。学校的心理老师、社会工作者对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得最为充分,他们能第一时间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而专业机构的咨询师能提供更为专业的辅导,三者联合咨询的效果最好。这就需要学校把心理咨询作为一项系统的工作,保证学校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同时有完整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合作系统。

受欺凌者需要干预的信号

通常来说,在遭受校园欺凌后,受欺凌者可能会出现一些身心反应,或者说危机现象。这些现象一旦发生,就表明他需要心理干预了。

首先是生理方面,受欺凌者可能肠胃不舒服,出现腹泻、食欲下降等现象,甚至根本没有食欲,这是肠胃性反应。还有可能会感觉头疼、身心疲乏,甚至失眠、做噩梦、夜里突然惊醒。再严重的就是感觉呼吸困难,有窒息的感觉,有一种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甚至肌肉酸痛、紧张。

其次是认知方面,受欺凌者注意力无法集中。这是因为受欺凌的画面总是在脑子里闪现,根本由不得自己控制。另外,他的言行举止缺乏自信,什么事都变得犹犹豫豫,不敢做决定了。他还有可能精神开始恍惚,感到无所适从,无所事事,健忘,学习效率低。

再次是情绪方面,受欺凌者容易出现焦躁不安、恐惧、悲观绝望、抑郁寡欢、麻木不仁、沮丧无助、自我压抑等情绪。他的思绪进入了一种无序的、混乱的状态,而且几乎没有办法去思考问题。

最后是行为方面,受欺凌者害怕面对别人,往往会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面,过分敏感和警觉,甚至有可能怀疑周围人对他都不怀好意,这就是很严重的精神疾病了。另外,他容易自责和责怪别人,总是会说“都是你闹的”;他开始暴饮暴食,没有安全感,生活和学习习惯,甚至性格都发生了突然的变化。这些应激反应都说明他的身心已经失衡,说明他需要及时进行干预,严重的时候甚至需要配合药物的治疗。

心理干预的3个原则

当出现以上应激反应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了,心理干预是帮助孩子重新恢复到平衡的心理状态的助人过程,非常有必要。

为了实现恢复平衡这样一个重要目标,校园欺凌的心理干预有3个原则要遵守。

第一个原则是宣泄情绪。要给受欺凌者充分表达和宣泄情绪的时间和空间,在孩子没有宣泄彻底的时候,不可以用“你哭哭得了,回去吧,别难过了”把他的情绪堵回去。一定要在确认孩子的情绪已经平和的时候,再开始下一步。对于一些因为受欺凌严重而想自残或者自杀的人,咨询师更是要想尽办法让他打消因报复而自伤或伤人的念头。

曾经有个初中的孩子,因为受到欺凌之后没有得到学校和专业工作者及时的陪伴和干预,结果孩子半年不上学,天天把自己关在屋里制造炸药,要报复这个世界!

第二个原则是重建自信。让受欺凌者感受到自己的力量,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知道自己一定有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一定有能力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让别人去怜悯他、同情他或者欺凌他。

第三个原则是寻找积极意义。在孩子平复心情,重建自信后,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开始反思如何评价这次事件,学会从这段创伤中寻找到积极的启发和意义,使孩子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学会从最阴暗的境遇中发现阳光,并用这份积极的力量面对未来的生活。

总而言之,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咨询师和心理老师一定不能为了咨询而咨询,或者只是走走过场,一定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宣泄,从这件事情当中获得积极的意义,能够面对未来更多的挫折和磨难。

另外,还有一点应该特别注意,除了受欺凌者之外,我们的教师也需要获得关注、陪伴甚至咨询。在校园欺凌中,教师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处理不好不仅不能帮助孩子,还会遭到双方家长的抱怨,甚至社会舆论的压力。面对孩子情绪的宣泄,家长的哭诉甚至责难,教师的内心也可能会失衡。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是间接的受害者,在处理孩子危机的事中和事后,学校一定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保护。

受欺凌者心理辅导的8个步骤

1.建立信任关系

进行心理干预的基础是建立信任关系。受欺凌的孩子最大的特点是不容易相信别人,不能够主动和人建立一种联系,这既是他的个性,也是他受欺凌的原因。因此当他一旦受到欺凌,这种特点就更加明显和放大,所以在受到欺凌之后,哪怕我们想去保护他,想安抚他,他都会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甚至可能会攻击我们。因此,与孩子建立起信任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第一时间告诉孩子,“这不是你的错”。说出这句话就已经能赢得孩子一半的信任了。之前我们讲过,很多教师都认为这些孩子天生就是受害者,他们自己有毛病,我们带着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是没有办法和孩子建立内在联系的,所以我们要跟孩子说“这不是你的错,你一定很痛苦,一定很委屈,一定很愤怒,所以你可以报怨,可以发泄,也可以哭,甚至可以骂街都没问题,我听着,我一定不去指责你,我一定相信这是你真实的感受”。此处我们所说的对错和整件事情谁的责任更大没有关系,只是想告诉孩子:被打被骂不是你的错,确实是他欺负人,他不对。

然后,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愿意陪伴他,只要他需要我们,我们可以随时陪伴他、倾听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觉得他有所放松,我们可以适度和他有肢体的接触。比如说如果都是女性,那我们可以搂她的肩膀,可以握住她的手,可以抚摸她的头,甚至可以把手放在她被打痛的脸部、肩部,我们甚至可以去拥抱她。如果对方是异性,我们更应该像他的妈妈那样去接纳他。在这个时候,我们不需要想我们是专业工作者,“我是个专业工作者,我得端着,我得拿着,我得用什么技巧”,当我们这样想的时候,已经失去对方信任的最好时机了,别想那么多,建立信任关系是第一步要做的。

2.引导宣泄

当我们建立起信任关系,让孩子有安全感的时候,孩子内心的痛苦、愤怒、悲伤就有可能像脱缰的野马,像开闸的洪水喷涌而出。如果孩子能够当着我们的面宣泄,反过来也说明他真的有安全感了,真的信任我们了。那么,怎么引导他们宣泄呢?

我们中国的孩子是比较内向的,不大善于用语言表达,况且这样的孩子本身语言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就比较弱,他们更善于用肢体来表达。所以,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给他们准备一些玩具、抱枕让他们摔。

如果可以的话,陪这些孩子宣泄的时候,我们可以陪他们一起摔,一起撕没用的书和废纸张,我们表现得比他们更为激动,摔得比他们还厉害,就像我们也是受害者一样。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摔的时候,孩子就敢于把负面情绪全都发泄出来。而我们,就成了和孩子同甘共苦的人,信任关系由此开始牢固!

当孩子安静下来后,我们还可以用空椅子技术来引导他宣泄。准备一把空椅子,让孩子坐在椅子的对面,给孩子假设那把椅子就是欺凌他的人,引导孩子向这把椅子表达自己全部的愤怒和委屈,然后还可以让孩子坐到那个椅子上,由教师扮演欺凌者告诉孩子:“其实不是你不好,是我想通过欺负你,让我感觉更好。”受欺凌的孩子经常会怀疑自己、攻击自己、贬低自己,这对他的人生影响是非常不利的,我们要将他从自卑中引导出来。教师通过扮演欺凌者来告诉他,“不是你不好,是我想让我自己感觉更好”,用这样一种正向的语言去引导他,让他从自我怀疑中解脱出来。

3.降低焦虑

在孩子宣泄出来之后,我们要开始迅速降低他们的焦虑感和恐惧感。孩子的焦虑和恐惧会在这个时间达到高峰,被打骂、被欺负、被排斥的场景会不断地在大脑里面闪现,孩子没有办法去控制,越这样他越紧张、越恐惧、越后怕。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眼球移动法来降低他的焦虑感。眼球移动法就是一边让他回忆当时的事情,一边用眼睛看着我们的手指,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地追随我们的手指,慢慢地就会缓解他的焦虑。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清单列举法,给孩子一大张纸让他信马由缰地在上面用大笔写、画,颜色可以由孩子自己挑(孩子会挑黑的和红的,这两种颜色代表着强烈的情绪),字写得越大,焦虑情绪就宣泄得越充分。可以让孩子随便写出与这件事有关的所有烦恼,不要禁锢他的思维,随他自己发挥,此时写出来和画出来的东西是非常有能量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理性思考的过程。

在孩子写、画的过程中,咨询师一定要在一旁积极倾听,并适度询问,比如,孩子写了一句话,我们就问他:“你真的这么想吗?你担心的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吗?”不断地问他,我们不下任何结论,就是帮他不断地去反思,去理性思考。

我们还可以在不打断孩子的前提下,用简单的方法不断测试孩子的紧张、焦虑或者愤怒程度。测试的方法是让孩子从110打分,10分代表最紧张、最愤怒,1分代表最不紧张、最不愤怒,每过半个小时,我们都可以问他:你的愤怒指数刚才是7,现在是几?”如果他说的分值越来越低,说明我们的方法有效果了。

这种做法非常有利于让孩子直观感受和觉察自己的情绪,让他获得自我控制感和成就感,这才是最重要的。

4.重新解读

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了,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理性思考,就是让他重新来理解事实,客观地解读自己所经历的这个事件。

我们知道,情绪会影响认知和行为,而孩子对一件事的情绪又取决于他过去对这件事的态度和评价,孩子的认知往往是绝对化的,他喜欢认定非理性的东西,比如,受欺凌后,他往往会认为“这就是我的不好,就因为我不好,所以人家才欺负我”,“我没有一个好朋友,我不想上学了”。在他很情绪化的时候,更容易这样绝对化。所以,我们要通过具体的描述和引导让他看到这件事情还有许多可能和答案。

比如,如果孩子说:我不上学了,因为学校没意思,没有一个好朋友,也没有一个关心我的人。那么,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回忆一下曾经感动过他的一件事情,同学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老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这样就把孩子的注意力放到积极的事情上,哪怕只是一个点或者一件小事情,我们也要把它转移和放大,只要它是积极的和善意的。

经过一点点回忆、一次次提醒和引导,孩子就会慢慢觉得“我那个想法太绝对了,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我,我还有一个好朋友,而且我曾经被感动过,曾经被帮助过”。用这种方式,我们就可以让孩子慢慢地把自己过去扭曲的认知校正过来,就能进入一个理性的认知阶段了。

5.自我救助

当孩子有了理性的认知,有了客观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时候,我们接下来就要教给他一些方法,帮助他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支持系统有两个:一个就是当自己面临危机的时候哪些人可以帮助我,哪些东西可以及时有效地安慰我。二是我自己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宣泄我的情绪。当我难过的时候、恐惧的时候、心理老师不在身边的时候,或者我不方便去求助他们的时候,我自已如何作为一个重要资源,来支持自己。

这个阶段,我们可以有很多的方式训练孩子。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伸出十个手指头来分别代表资源的大小。问问孩子谁是他最大的资源?谁是第二个能帮助到他的人?以此类推,依次写在对应的手指头上。排完顺序之后,孩子马上就会发现有这么多人可以帮助到他。他的无力感和无助感当时就会减少,心情就又不一样了。

除了亲朋好友给予的支持外,每个人在焦虑无助的时候还可能会依靠自己的安抚品来缓解压力。孩子们更是如此。有的孩子用抱抱熊,有的用小镜子,有的用毛巾被,有的依靠吃冰激凌、吃西瓜、吃巧克力……我们要询问孩子他的安抚品是什么,提醒他遇到危险的时候立即使用这些物品让自己镇定。

还有的孩子依靠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特长和兴趣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比如听音乐、看电影、跳舞、绘画、爬山,甚至自己打一套拳。

无论用什么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这样的安抚品和安抚方式不丢人,每个人都需要;还要让孩子明白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建立自己强大的支持系统,让自己有能力去掌控自己的情绪,应对各种危机。

6.感觉良好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觉。受欺凌孩子的自我感觉往往是扭曲的,他们很不能够接受自己,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把那些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东西都罗列出来。

我们可以让孩子写出“别人最喜欢我的十件事”,比如说父母喜欢我什么,老师喜欢我什么,同学们喜欢我什么……不管孩子写多少都让他尽情去写,重要的不是写多少,而是写的过程中所积累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这就是潜意识的力量。

还有一个方法叫作积极自我想象法,也可以叫自我观像,青少年到了青春期,心理上就出现了两个自我,分别叫作“主观的我”和“客观的我”。我们可以让孩子想象有一个人在观察自己,看自己的表情、微笑、服装等是什么样子,如果他想象不出来,可以拿一个小镜子,教他从镜子里去看,去寻找自己身上特别有意思的表情。比如:眼睛亮,睫毛长,眉毛重,服装干净,姿态放松……引导孩子不断想象下去,为其寻找自尊、自信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然后,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继续想象他开始与人交往了。受欺凌者的安全感还没有完全建立之前,出去与人建立直接的沟通和联系是非常困难的,他可能会很紧张。因此,我们可以让他在咨询室里面想象如何与人交往。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冥想让他想象先见到一个老大妈(孩子见到老人都比较放松,见到年轻的大人就紧张,所以一定要让他先想象老人),我们不断向他提问题——“你跟大妈多远的距离?你表情是什么样的?你的手放在哪里?”用这些问题引导他去想象与人交往的情景。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让孩子冥想见到一个同学,一个亲友,引导他观察对方的表情、衣着、言谈等,越详细越好。这种冥想能起到脱敏的效果,当他慢慢地觉得自己可以与他人建立一种很好的联系的时候,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带孩子出去与人交往。

7.强化应对能力

现在孩子的安全感已经基本建立,情绪也比较平和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强化孩子的应对能力,这个应对能力并不是泛泛的人际交往能力,而是如果再发生类似的欺凌时怎么办。

我们可以跟孩子共同来设计许多生活中的情景,问问他万一这个情景发生了,应该怎样应对。在设计这些情景的时候,咨询师千万要记住:一定要给不同的情景设计难度等级,并按照难度等级的分布,从最简单的情景开始训练。所谓的难度等级指的是根据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和情景对孩子心理的刺激程度而划分的难度级别。

我们可以把难度级别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是自己“伤害”自己,许多人都会经历的丢脸场景,比如“万一你在商场里面不小心弄了自己一身水,衣服湿透了,怎么办?”、“万一在大庭广众之下跌了一跤,有人笑,怎么办?”这样的问题比较轻松,既可以让孩子不感到为难,又可以让孩子集中注意力想象如何解决才合适,关注什么才重要。

第二个等级是被别人拒绝或者路遇不平的事件,比如“万一你向别人借东西、问路,被别人拒绝了怎么办?”关键是问他的感受,是自责还是恐惧,还是说没关系。接下来还可以问“万一你看到别人被欺凌怎么办?”这时候,我们开始碰触到欺凌这个话题了,但是需要让受欺凌者先从旁观者这个身份过渡一下,目的仍然是保护孩子的心灵,避免把孩子吓回去,以防使咨询和辅导前功尽弃。

第三个等级是最难的等级,从这里开始,我们要带着孩子直面他被人羞辱和被欺凌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问:“有人叫你外号怎么办?有人叫你四眼狗,叫你秃子,叫你蝙蝠,叫你大傻子,叫你单细胞,有人打你一拳、踢你一脚,你怎么办?”由于有前面一层层的铺垫,到了这个等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重新思考怎样避免这些事件的发生,我要为此负什么责任。我有多少种办法应对这样的事件。一边思考、分析,一边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和演练,以加深孩子的印象,强化他积极的念头和行为。

不过,随着刺激强度的逐步加深,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紧张程度并随时进行测试,测试方法同上面所列举的一样。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的紧张度越来越高,就要立即叫停这样的场景训练,然后进行放松,继续回到前面的自我救助部分。我们要马上按照孩子前面所列出来的放松方法,对孩子进行放松训练,之后再测试一下他的焦虑程度,再放松,再检查,直至孩子彻底脱敏,再开始新的场景训练。

接下来,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我语言”的训练。所谓“我语言”的训练就是教会孩子用“我”来表达。这个“我”的表达方式非常重要,面对对方的欺凌,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孩子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准确、果断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很多时候,欺凌屡屡发生,就在于这些孩子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不舒服,不知道怎么去拒绝对方,不知道怎么去喝止对方。他们一方面认为是自己的错,另一方面又否认是自己的错,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表达。

作为咨询师,我们要特别教会孩子说三句重要的话,第一句是用“我”来说出感受,第二句是用“你”来说出我的感受产生的原因,第三句再用“我要你”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法。

比如说,“我很愤怒,因为你故意绊倒了我,我要你道歉”,先是用“我”表达自己的愤怒,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内在的感受,然后告诉对方我愤怒是因为你故意绊倒了我,是你造成了对我的伤害,所以,我要你道歉。这个表达的训练不仅是语言上的,还有肢体上的,包括说话时的眼神、语气、节奏、声音大小。我们要告诉孩子:如果肢体表达和语言表达不同步,比如嘴巴很不自然,动作很不自信、很自卑,也不能起到让对方感觉理屈词穷并且有些害怕的作用。

这个训练可以结合各种情景反复进行。咨询师可以先给孩子进行肢体和语言的示范,把“我很难过,我很委屈,我很害怕,因为你怎么怎么样,我需要你怎么怎么样”这几句话反复给孩子示范,并让孩子在不同的场景下倒背如流,灵活运用。直到我们认为他真的能够准确、果断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为止。

另外,我们还要传授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具体做法是别带钱,别露富,别去没人去的犄角旮旯,别旁观,远离欺凌者,别到操场上去,等等。在欺凌发生时要做到大声呵斥对方,大声寻求同伴的支持,巧妙借助一些外力或者周边环境来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到进一步的伤害。在被欺凌之后要及时报告老师,报告父母,绝对不做沉默的受害羔羊,同时要及时宣泄自己的情绪,找心理老师进行辅导等等。

同样,这三个方面的教育也不是我们口头说几遍就完了,需要让孩子进行一一的演练和训练。即使是欺凌发生过程中的应对,也可以在屋里演练好,咨询师可以扮演欺凌者步步紧逼孩子:“我打你了,你怎么办?你往哪里躲?你往哪里跑?你要喊,怎么喊?在什么情况下喊?”经过这样的体验式培训和辅导,孩子才能在反复练习和操作这些技能后,在关键时刻正确使用。

8.人际交往训练

最后,我们要做的是使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受欺凌者进行人际交往训练,这一步是防患于未然的关键举措,需要用数月的时间来训练。

在孩子整个情绪状态已经基本上脱离了危险的状态下,我们就可以做这种人际交往的训练了,每个训练周期至少做十次以上,每月至少训练一次。这种人际交往训练绝不仅仅是受欺凌的孩子必须学会的防身术,更是所有孩子都普遍缺乏却非常需要的生存和共处技能。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孩子进行人际交往的训练。这种训练可以采取下面两种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

第一种是同质性小组训练。所谓同质性的小组就是指有相同特点和需要的人所组成的小组,比如,学校可以找七八个受欺凌的孩子成立一个同质性小组。运用前面所说的一些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步骤的训练,内容包括怎样先化解情绪,怎样寻找支持系统,怎样与人交往,怎样用眼神和声音与人沟通,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等等。相关的游戏和活动非常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喜好进行选择。

第二种是混合性小组训练。顾名思义,混合性小组就是随机安排和选择的小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训练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可以通过混合性小组扩大孩子的交往面,以此锻炼孩子和不同的陌生人建立友谊并保持自我边界的能力。这种小组的训练主题一般会围绕团队建立、团队规则、团队友谊、团队与自我、沟通与表达、责任与义务等来进行。比如,有一个团体游戏叫“有缘相识”,非常适合刚刚建立团队的时候用。具体做法是:每个人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放到中间让大家去抽(万一抽到的是自己,就再放回去),被抽到的两个人就坐在一起互相做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姓名,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家里什么情况,有什么爱好,有什么好玩的事情,最不喜欢干什么,等等。每人3分钟。然后把纸条放回去再换再抽,一方面倾诉,一方面倾听,来回重复直到转满一圈为止。这样一来,孩子的凝聚力,彼此的安全感,兼容度、宽容度都大大提升了。

其实,孩子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重要的是我们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创造空间,让他们在碰撞中学会积极主动地与人沟通与人为善。孩子们的可塑性非常强,他们渴望交流,渴望接受,渴望走到一起,但是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家庭都缺少这方面的示范和教育,所以,孩子们在人际关系方面走了许多弯路,经历了许多风险。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和使用更多的专业团体辅导的方法,运用主题班会、德育课等方式,给孩子们补上人际交往训练这一门奇缺的课程。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做到反复训练,绝对不是说明白了就行,要一直做到孩子们可以熟练掌握为止,重复就是力量;二是一定要做好后期跟踪和回访工作。

在咨询和辅导的过程中,如果有孩子出现了严重的精神症状,如抑郁、自闭、自杀倾向,那就一定要把他送到精神医院接受医生的诊疗和药物治疗。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