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知识”随想

教育理论素养 2022-03-30 09:17:09

我经常翻看老师们的教案,努力走进他们的思想世界;我也喜欢走进老师们的课堂,随听随想,择机交流,甚或观念碰撞。

我认为,一个校长不仅应该是管理方面的精通者,也应该是教学的理论思考者和实践参与者。无论是自然科学知识还是社会科学知识,它们相互之间都是贯通的,其教学规律也是一致的。这让我始终和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肩并肩在一起成为可能。

一、知识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知识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限定的,在这个范围内,知识系统相对封闭,但系统与系统之间又有链接点,形成一定的知识逻辑链条。在一条知识链中,每个知识点都是核细胞,它的触角向四周散发,向未知部分延伸,新的触发点需要创意,需要火花,能在新知识新世界部分发现同样的道理,这就是知识的迁移,更是想象力、创造力的体现。

例如物理学科的《超重与失重》,超重与失重这两个概念的中心词是重量,重量是一种关系,物质的质量与力的关系,质量是不变的,如果提供条件让质量内部的关系发生变化,那么会产生怎样的能量运动?如果学生们学会了这样主动的思考,不是局限在原有的知识框架里,而是提出不同的知识条件,那么这样的思考是极具价值的。老师教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一个封闭系统里面的知识,而是让他们学会从知识外部去理解知识内部的变化,也就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去思考固有的知识。这样的教育启发与引导,附加值无疑更高。

二、知识的辩证性与历史性

知识的内部充满着辩证法,用心思考一下,处处可见思辨之光。思想政治学科有一课《面对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一个时代”,我们享受着高科技文明,却也同时面临各种令人担忧的隐患。在作为全球化的一部分的智能时代,有多少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有多少同学染上了网络游戏之毒瘾

无疑,隐患是科技和文明留下的空白。落后要挨打,发展了要挨骂。经济全球化是机会也是挑战。学习“经济全球化”,要从基本知识层面出发,关键是如何运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用辩证法思考产品与劳动的关系、品牌与商品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关系、生产技术与智能信息的关系,最后再回到中国的全球观:和而不同,共同发展。还要运用《联合国宪章》的知识,以自信、自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所有的知识和方法都要贯穿辩证思想。

我读过雷艳老师的一则课堂实录:

A是一位后进生,上课很不安分,不是搞小动作,就是拿出小镜子自我欣赏。父母是生意人,对小A的关心不到位。

老师以希腊哲学家泰勒只顾望天象不慎跌入浅坑的故事开头,还没说完,小A就打断了老师的话,说这是一道中考作文题,我不会写

老师随机应变,转入另一个话题,由苏格拉底临刑前的一句话“我还欠人家一只公鸡”引出心理学家的一段话:如果你只能活三天,你最想带走什么?你最想做什么?你最想对孩子说什么?

A抢先发言:我不想带走什么;我最想做的是带父母去旅游;最想对孩子说的是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老师在这样的互动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

第二天小A的班主任又疑惑又惊喜地问雷老师:昨天你的课上发生了什么事?A突然认真了,日记写得很不错。

以上实录,讨论和发言的具体内容都省略了,小A日记的内容也没有出现,但还是可以从中发现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雷老师这堂课是成功的。我说她成功,首先是从教师的课堂素养来说:一方面,教师的备课比较充足,她储备了一些教学知识资源,可以临场抓取利用;另一方面,教师思维敏捷,应对能力强,善于随机应变。

其次,从教学效果来说,虽然只以小A的转变为例,但这个小A具有典型性,连这么一个不安分上课学习的学生都转变了,那么其他的同学大概思想上也会有所触动,这是典型性与普遍性的结合。

在这里请雷老师原谅,我疏忽了这一堂课的课程目标,我猜测大概是为了探讨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吧。不知雷老师的教案中是否预设了这个价值目标,如果没有,那就是无心插柳的意外收获了。生态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思考,意外就会不断生发,因此如何随机、巧妙、有智慧地处理课堂是一种考验。教学有定法,又没有定法,这就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定法”是从规律性中提取出来的,同时,规律性要面对的是学生的特殊性表现,所以规律、规则需要与灵活、机动相结合,这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灵感。

我们再作一些深入思考,教育的一般性规律是怎样得到的呢?只有研究事物的特殊性,才能获得规律性认知。世界是以特殊的个别存在为前提的,没有个别具体的存在就没有世界。人是最有特殊性的存在。面对全班学生,不可能就一个个特殊个性去研究,即便再细心、耐心的班主任也不可能做到。认识一般规律就只能通过抽样调查和概率统计。恰好小A这个特殊主动跳了出来,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这是一个偶然,但因为掌握了一般规律性,偶然就有了必然。偶然与必然的关系中,还有一个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为什么小A上了这堂课就突然转变了?所以这堂课还有更重要的意义。转变一个人的思想一定有他内在本质的基因。从雷老师提供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A的本性并不坏,照镜子这一表象背后是自爱,这样的自爱又与一般的自爱不一样,大概是因为父母缺乏对他的关爱教育,使他缺乏上进心,但他至少在缺乏他爱中能守护自爱,我们从中看到了他的自尊。所以当作为外因的生死观教育切入他本性的基因,他的学习态度就转变了。他有转变的内因根据,外因条件正好触碰了他的内因,情况就开始转变。

一般与特殊,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外因与内因,道理简单,貌似枯燥无味,但是一旦面对特殊学生的教学价值得以实现,教育探索的乐趣与教育创造的快乐就蕴藏其中了。

知识辩证性和教育的辩证性是不可分割的,它们都融合在我们的每一节课中,每一次教育活动中。

三、知识的情境性与审美性

知识的教授需要一定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享受人文之美,这是语文课的特别魅力之所在。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美学家朱光潜的文章《咬文嚼字》,为如何赏析文学作品提供了范例。文学作品往往以语言来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所以赏读时要从咬文嚼字开始。

例如杜甫的一句诗,“嫩蕊商量细细开”,可谓意味无穷、耐人遐想。春天来了,嫩芽长出新叶,这是可感可叹的具体形象,但还没有挑动我们的特别感官。杜甫嵌入“商量”,于是嫩叶有了人化的特征。“商量”是沟通、交流,情感真切、融洽,并“达成共识”:“细细开”,以不辜负大好春光。这样一解读,所有的嫩叶都生动活泼起来,它们不仅仅是大自然中可赏观的景物,还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精灵。我们感受到原来“嫩叶”深怀着对春的感恩并作出回报,它们也有创造美的理想。这样浓浓的诗意和美感,言犹未尽,唯有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才可能还原、彰显。

又如《赤壁之战》的第三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泛舟”就值得咀嚼。“泛舟”的“舟”指小船,小而轻,与“游”结合,坐船游玩的兴致就表现出来了,以下的举酒、诵诗、歌章,都由“泛舟”引申而出。诗人仰而观月,极目远眺,联想“纵一苇之所如”,“一苇”又与“舟”呼应。接着由实写到虚写,想象“凌万顷之茫然……羽化而登仙”,根据全由“泛舟”与风的关系而来。

词与词勾连、呼应,营造了具体的情境,于是句子的流动便有了文气,内在的蕴涵就有了意脉。文章流畅而不滞涩,凝聚而不松散,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起来画面、意境皆备。如果在分析课文时,只挑出关键词语,而不还原具体情境,学生的语感,即审美能力就无法得到培养。

四、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每个学科,每个知识体系,都有其整体性特征,它的内部系统是不可分割、不可断裂的。

比如课程标准,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拿建筑标准来比当,建筑的前期准备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自然与人文环境、地质与地貌、环境与美学,这些都需要研究。建筑项目确定下来,就要开始研究结构与材料、施工技术与方法、建筑样式与风格特点,最后才考虑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而备课和教学,比建筑工程更复杂、更深细。如果没有充分准备,只按课程标准去套用,那就成了新的教学形式主义。

用“课程建构”的提法更符合教学本质,这样可以改变单纯知识的平面化教学,“建构”的意思是消化、吸收课本知识后进行重构,以多维的思想与哲学智慧构建立体式教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由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学科评价等子系统构建而成。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