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针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案例:“‘屈辱地玩’和‘自豪地玩’”

班级管理 2022-02-16 09:10:21

促进学生发展、但不是代替学生发展,这是所有教育活动应该发挥的作用;班级管理当然也不能例外。但在实际中,依然常见一些教师以告知自己的想法或宣告权威的规范来替代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索和行动;这实际上就在忽视学生的自主发展机制,自以为“我说了”“他们听了”,就等于“他们懂了”“他们会做了”“他们就成为我们喜欢的好学生了”。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思路过于天真、简单,有着明显的逻辑缺陷。

为了弥补这样的缺陷,确有必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认真辨析学生的自主发展机制。在“民主型班级”中,这样的自主发展机制又与班级生活中持续、密切而深入的群体交往直接相关。这与我们在第一章中从教育学视角理解“民主”这个关键词的意义是一脉相承的。

这就是说,在从教师的立场进一步辨析“教师的教育思路”之前,需要先从学生的立场理清“学生的发展机制”,并将其作为理解“教师的教育思路”的内在依据和思考线索。这是本书辨析“教育思路”的内涵和展开过程的前提。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个与上述“我沟通,我自豪”的主题活动直接相关的、针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案例,然后透过这个案例来辨析值得关注并有效利用的“学生在群体交往中的发展机制”。

案例2-1

“屈辱地玩”和“自豪地玩”

王同学是一个表面看起来非常文静、聪慧的男孩,与同学交往得很不错,有很好的人缘。但是,他与父母的交往却出现了不和谐的情形。他时常不及,时告知家长自己的去处,也不尝试和父母沟通,而是采用说谎的方式编造各种理由,换来与同学在一起玩耍的时间,而且常常在外玩耍六七个小时也不回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他主动邀请同学一起玩。结果,本来很正常的同学间的交往,却由于他的说谎等原因,变得复杂化。

类似的事情一次次发生。每一次事情发生过后,他都有“深刻”的反省、“坦诚”的表态、“坚定”的决心。但是,随后他又会变换不同的方式,发生同样的问题。

他性格较为内向,不大善于表达。在多次与他当面谈心之后,我发现与他面谈起不了很好的作用。不过,我发现,他的文笔很好,因此我常常让他采用书面的形式反思自己的行为。这样做,确实在一段时间内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在同学、家长及老师的帮助下,他下定决心痛改了毫无节制地进网吧打游戏的恶习,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可惜,过了一段时间,同类的问题又出现了,从而宣告了这种方式的失效。最严重时,他在短期内两次不回家,彻夜在外游荡或进网吧玩游戏。

我反思了一下处理这一系列事情的经过。我发现:王同学好像是一只被囚禁的小鸟,想尽一切方法要飞出鸟笼,有时不惜用撒谎的方式。他也很在意自己的面子,包括在同学面前的形象。我想,可不可以从中找到促进他更好发展的契机?在与课题组成员商量的同时,我也在尽力运用创建民主型班级的基本思想,看看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终于理清了三个方面的工作思路。

1.协调家庭教育力量,营造积极的精神氛围

我想,孩子出现了这类问题行为,家长是不是在教育中有不妥当之处呢?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是,王同学的母亲把很多事情都告知周围亲友。对此,王同学曾表示过不满。于是,我建议家长:是否能换一种彼此尊重的口吻,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唠叨。他母亲首先答应采纳我的建议进行尝试。

不过,亲子交往显然需要双方都有积极的行动。到了5月份,我们班举办父母是你特别的朋友主题班会时,通过一系列的策划、准备、实施和反思,同学们领悟到:亲子间的冲突不是因为父母变心了,也不是因为自己变坏了,而是因为自己正在长大。具体到王同学这里,他为自己出生在一个平凡而朴实的家庭感到自豪,并为时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而感到快乐。同时,他也坦诚地剖析了自己身上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的成因归结为自己没有责任心。追根溯源,造成他没有责任心的原因可能是幼年时的经历:那时父母工作忙,他和爷爷奶奶生活了七年,而爷爷奶奶过于宠爱他。不过,在进一步的反思中,我们还发现,这与他自己对亲人的关心缺乏体会,更不知道如何珍惜和回报有一定关系。

这次班会希望让学生与家长互相增进了解,也尝试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互相接纳,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在班会现场,我们特地安排了王同学与他的母亲参与互动环节。由于他与母亲共同的努力,这一互动环节为班会和围绕这次班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增添了亮色。同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2.利用教师的专业智慧,让他辨析有尊严的生活境界

就在筹备“父母是你特别的朋友”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创造机会让王同学反思,让他与父母相互交流,更注意依据建设民主型班级的指导思想,引导他辨析不同境界的日常生存状况。

在一个周末,我约请他和存在类似问题的几名学生,与他们的父母一起对话。同时,我还邀请课题组指导老师一同参与。在交流中,我们首先让学生们敞开心扉,主动袒露自己的心迹。在被问及自己所理解的理想的生活状态时,他说:“我就想无忧无虑地玩。”针对这一天真的想法,我们在讨论中发表了多种看法。我们一方面肯定他这种追求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逐渐澄清了一种观点——他所理解的“无忧无虑地玩”,其实存在两种情形,它们代表了两种生活境界。

第一种境界:“虚伪的快乐”和“屈辱地玩”。为什么要逃避父母,放肆地玩?其实,正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应做的事情,即完成好学习任务,包括按时完成作业、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水平;同时,也是因为自己不会勇敢地面对现实,与父母坦诚地沟通,所以,遇到问题就采用“鸵鸟政策”。在这种状况下,他看起来是在“无忧无虑地玩”,其实是带着一分害怕,逃避“阳光地带”,躲在幽暗的角落,孤独地享受着一时的麻醉,但并不拥有真正的快乐。这时,他就是在“屈辱地玩”,他所享受的也是“虚伪的快乐”。

第二种境界:“真实的快乐”和“自豪地玩”。如果能主动承担自己作为一个小小男子汉的责任,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让父母和老师放心,那他就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他的父母当场表示:“儿子,你如果能这样,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句话让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起来。)即使暂时遇到一些问题,甚至发生一些冲突,大家也会以充分的信任为基础,大度地解决,而不是一味逃避。此时,他就进入了“阳光地带”,因为他自己拥有了“阳光心态”,父母也有了“阳光心情”,他是在“自豪地玩”,他所享受的也是“真实的快乐”。

于是,原先模糊的生活状态,就这样被我们用专业的教育智慧敞现出来。随后,两种状态、两种选择也就摆在他的面前。他当场表示,愿意选择第二种状态。——此后,需要我们共同做到的,就是如何协调各方面的因素,帮助他形成稳定的活动方式了。这既包括前面说到的协调家庭教育力量,也包括后面要说到的开发班级教育力量。

3.向内开发班级教育力量,培育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一系列班级活动,包括前述的班会筹备和实施活动中,我们不仅为王同学提供多种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机会,而且还注意将他个人的成长与班级整体的发展协调起来,让个人的成长与班级的发展形成相互支持的局面。

在筹备“父母是你特别的朋友”主题班会时,同学们在周记中反思了与父母的交往。其中,王同学写了这样一段话:“每当我出去玩,而没有跟家里说一声时,我总想打电话;但一想,他们一定不会同意我出去玩,于是只好不打。可每次发生这种事情以后,我又是无比地后悔,所以非常地矛盾,不知是告诉父母好,还是不告诉好。虽然整篇反思还是留有草草了事的痕迹,但因为与前两次相比暴露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因此,这篇反思勉强过关。尽管我没有要求他进一步修改,但还是提出了一些建议。

随后,让我惊喜的情形出现了。在进一步策划这次班会时,我翻看了学生们新写的体会,竟然意外地看到了王同学主动写的新体会。很明显,这篇体会是在我提出建议后重新写的。如前所言,他反思了自己的发展状况,并将自己的缺点归结为“缺乏责任心”。此后,在与同学们共同筹备和开展班会活动时,在与母亲展开互动时,他都有许多令人欣喜的表现,因为,他已经开始履行我们达成的新“协议”:为轻松愉快地与父母交往而努力!他知道:在做任何事情时,他自己的主动努力都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他需要学会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更需要有远大的目标、高尚的追求、切实的行动,放弃“屈辱地玩”,实现“自豪地玩”,并在进一步的学业成功中体会这种“自豪”。

进入九年级后,根据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我有意识地在班级中组建了五人学习小组,王同学也在其中。这个五人小组每周五有固定的碰头会,反思学习的情况,商议今后努力的目标,每一位同学在周一会根据会议内容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出书面材料。包括我在内,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在教育教学中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课题组专家在百忙中为这些同学及他们的家长召开座谈会,为他们今后的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后来,他不仅没再犯以前的错误,而且还向团组织递交了入团申请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默默为班级做着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各科成绩也名列前茅,同时与父母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后来,他光荣地加入了团组织。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