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思考与设想

思想政治素质 2022-01-19 09:20:25

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创新,一切创新都要依靠人。要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必须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但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忽略了中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奠基作用。

如果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落后于别国,就意味着核心竞争力的缺乏,意味着我们无法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步伐,意味着难以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只能跟在世界强国后面被动模仿,意味着我们难以实现全面的超越。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复杂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强调要创新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只要我们真正意识到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就一定能够在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好办法。

要充分认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国力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竞争。拔尖创新人才的产生不完全靠教育,但是良好的教育过程、宽松的教育环境,一定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和发展。

世界各国历来非常重视中学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美国是公认的教育普及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但即使如此,美国依然十分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美国的各行各业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但是领军人物基本上都是美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美国能培养出如此众多的拔尖创新人才绝非偶然——美国建立了多样化的培养模式、灵活的培养机制。他们把各中学前5%左右的资优生单独划分出来,予以特别关注和培养。这种培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培养模式和师资配备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对一般学生的培养。

英国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也有其传统而独到的做法。他们利用全国最高水平的公学精心培养2%左右的资优生,为这些资优生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配备最好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配备一些大师级的教师,可见其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重视。世界著名大学牛津和剑桥有50%以上的学生来自英国公学,这些资优生会在大学得到进一步的良好培养。

法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也很完善。他们在一些高水平的中学设立了大学预科,只有10%左右的优秀中学生才能完成大学预科,并最终通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进入法国大学校深造。无法进入法国大学校的学生,则分流升入其他的学院或大学去读书。法国的大学校肩负着法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这些学校的规模都不是很大,但学生水平非常高。这些大学校长久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学术、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精英人才。

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已经严重滞后。2009年教师节前夕,温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之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让总理放心,没有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与世界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很大,基础教育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差距更大。我们的基础教育体系采用几十年一成不变的培养方式,完全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天赋,没有很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我们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重要性,误认为学生学的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创造力也越大。我们的课程内容普遍偏多、偏难,学习时间几乎挤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实际上,传授知识不是目的,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启迪智慧和掌握方法才是培养目的。知识的掌握需要很大的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过度传授知识会严重降低培养效率,付出沉重的智力代价。

这种理念的差别导致了人才培养水平的巨大差异,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巨大差异。虽然拔尖创新人才在任何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是少数人,但他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十分巨大的。纵观人类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拔尖创新人才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领袖可以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富强,大师可以引领一个甚至若干个领域发生巨变。

如果缺少了拔尖创新人才,国家的发展势必会变得缓慢甚至步入衰退。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但是,我们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仅仅停留在呼唤和渴望上,缺乏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足够重视,缺乏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甚至不敢正视自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缺失和失败。难以相信,在最需要拔尖创新人才的时代,我们却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人的许多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最佳时期,在最佳时期培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创造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就是高中阶段。高中教育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发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奠基作用。中学是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最重要的时期,所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首先从中学抓起。

国际普遍认可的具备突出天赋的学生一般占全体学生的2%~5%。如果按照这种比例来计算,我们国家的资优生数量相当可观。他们是未来最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杰出领袖的人,是国家最宝贵的人力资源金矿。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体系的设计中却完全忽略了这部分资优生,于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最多只能成为一名考高分者或者竞赛金牌得主而已,未能发展成拔尖创新人才。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韩愈关于伯乐的名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缺乏的,正是可以识别出千里马并可以使它们发挥最大作用的伯乐

我们的教育发展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不能等待理想中的教育均衡达到之后,再来考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这是对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不负责任。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国家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必须在虚心借鉴国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认真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的同时,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开创中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创新培养模式

要搞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搞清楚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和培养的规律。只有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搞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们国家缺乏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足够重视,缺乏对中国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规律的系统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缺失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并不缺少具有成为高层次杰出人才潜力的学生,我们缺少的是对这些资优生的培养。我们的许多示范性中学,在招生的时候十分重视吸引和选招资优生,甚至专门设有超常儿童实验班。但是,在现有应试教育体系中,无法真正培养好这些宝贵的资优生,他们更多的作用是考高分。因为,无论他们多么优秀,也要经过高考这一关,必须读完三年的高中,由于高二是不能参加高考的,你再优秀也不行。无论跑得快慢,无论你是否提前跑完,我们的体制是要求大家同时到达终点。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们也不能等理论完全研究清楚了再去实践,要抓住关键问题,采用实践探索、总结反思、不断提高的思路来推进工作。我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关键的就是要创新培养模式。实践已经证明现有的模式无法使拔尖创新人才很好地成长,我们就必须坚决地对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改革培养模式的同时,再创造其他保障条件。

可喜的是,在我们的基础教育战线,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且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

在上海市,上海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交大附中、复旦附中,已经率先开展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验,突破了常规的教育体系,从学生选拔、培养模式、大学与中学衔接培养等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这无疑是对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和改进,大大弥补了现行体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严重缺陷。北京市也启动了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宗旨的“翱翔计划”。但是,这种改革和实践,对于我国整体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而言,依然是杯水车薪。

清华附中也曾经在理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大学与中学衔接培养上,做出了非常有效的探索和实践。这十几年所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已经在不同的领域崭露头角。遗憾的是我们没能坚持下来。

如果不突破现有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难以真正实现,如果不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家体系,中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形势难以真正改观。

必须建立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实践证明,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很不成功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说明现行的教育体制无法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要想搞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评价方式和选拔方式,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教育创新。

当然,教育问题事关国家兴衰和民族的未来,事关千家万户,教育的任何改革都要十分慎重。为了尽快改变我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被动局面,我们需要在人才培养上建立“双轨制”,即:一般学生继续沿用现有的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则采用全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必须首先打破中学与大学之间在培养人才上的明确界限,搞好衔接式培养、合作培养,尽可能减少应试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为了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进行教育创新,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在不影响现行教育体制的前提下,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变成国家行为,建立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我有以下具体建议:

1.要确定能够纳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资优生的比例和人数。比例的确定,既要考虑我们国家的培养能力,又要考虑具有特殊天赋学生的人数,可设为2%左右。

2.要确立资优生的遴选标准和遴选方式。在这方面可充分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做法,笔试与面试相结合,适当参考智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3.先试验,后推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开展,必须先从基础教育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开始,选择数所条件非常好、教育水平非常高的学校试点。取得成功经验之后,再逐步推广。

4.建立基地校。要在基地校设立由纳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资优生组成的班级,由基地校负责落实国家对这些资优生的培养工作。基地校的选择,既要考虑到该校的办学理念和水平,又要考虑到是否便于实现大学和中学的衔接培养。基地校的“拔尖创新人才班”就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家队”,培养工作应该由国家统筹安排。

5.采用全新的培养模式。对于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学生,要采用先进理念,进行教育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要采用全新的形式,按照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的要求去设计和实施。

6.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了落实好对资优生的培养,需要真正建立一支国家级的教师队伍,其中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大师级的人物。这些专家可以来自大学或者科研院所。

7.搞好中学与大学衔接培养。对于资优生的培养,中学与大学一定要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比较有利的方式就是基地校依托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学生从高二开始就可以选学大学的一些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是大学老师到中学来教,也可以是学生直接去大学选学,所获得的学分在学生进入任何一所大学之后都予以承认。这些学生可以不经过高考,而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进入高水平大学学习。进入大学之后,要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确定专门的指导教师,继续进行精心培养。

8.建立一套完备的评价制度,有完备的分流机制。对于已经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学生,要建立学业和成长记录,每学期安排一次综合测评。在学生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第一年,进行一次分流,无法适应的学生要回归普通教育体系;能够继续留下来的学生,如果能完成培养计划,经过一定的测评之后,可以直接升入大学进一步深造。

9.建立制度和机制保障。为了使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能够顺利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国家层面建立制度和机制保障,建立严格的、具有权威性的资优生选拔程序和标准、公平合理的分流机制和严格规范的评价程序,一定要保证制度的公平性、选拔评价的权威性、继续深造的保障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延续性。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建立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已经是刻不容缓。我们已经耽误得太久,我们已经远远落后,我们已经不能再等待。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处理好一些关系,否则无法搞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1.处理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公平的关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然要占用非常优质的教育资源,容易受到教育公平方面的质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存在智能差异这样的客观事实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国家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之上的。不能把搞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公平对立起来。实际上,为每个学生提供更适合他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2.处理好进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后,就会出现双轨制,就会有一小部分资优生不经过高考而升入最好的大学。在优质教育资源本来就很紧缺的今天,这有可能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造成很大的压力,提出巨大的挑战。但是,这就如同当年国家再穷也要搞两弹一星一样,再难也要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首先从严把遴选关开始,中间再建立严格的评价分流机制,建立好两轨之间的立交桥,建立好顺利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学生的升学直通车,处理好资优生的培养和普通生的培养的关系,就可以保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顺利实施。

3.处理好大学和中学的关系。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上,中学是一个奠基过程,大学要衔接培养。在中学阶段,以中学为主,大学要在师资保障、教学和课程设置、试验条件、探究性学习指导等方面给予全力配合。升入大学之后,对这批学生,大学要继续关注,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要在大学继续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