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情:开启教师发展的另一个视角
像是田野上的小花,多彩,并不柔弱;像是蓝天中鸣叫的小鸟,婉转,并不矫揉;又像是心田里流淌的泉水,清亮见底,并不肤浅……这是我读《做教师的心情》时的感悟与心情。
读完这些文章,我才更懂得什么叫心情,也才更懂得什么是教师的心情。我甚至有一种冲动,想告诉大家:你心情不好吗?快来读读这些文章吧,采一朵小花带回,与小鸟一起鸣叫,掬一捧清泉啜饮。这样,你同样可以生长起好心情,走进教室,然后回家。心情可以“传染”,于是,你的课堂、你的家里一定会漾起快乐的涟漪。
读完这些文章,我更坚信,每个教师都是一种可能性,独特的见解、深刻的哲思、美妙的文字、智慧的表达,都会在教师身上发生。问题在于让他们有一种好心情,一切皆有可能,似乎应当是好心情才让一切皆有可能。我坚信,教师,草根,绝不是“沉默的人”,让他们发声,首先要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情,以言语抵抗烦忧,以好心情创造好教育。
不难理解,心情是内心真实的体验,是心灵的证据,它来不得任何虚假,有什么样的心情就有什么样的表情。不过有什么样的表情不一定真有这样的心情,因为表情有时会欺骗心情,唯有心情是可靠的,是可以信赖的证据。所以,教师最美的表情是他有最为真实的心情;让教师的表情美丽起来,让校园的表情美丽起来,首先要让教师的心情美好起来。正因为此,学校的管理不应满足于脸上的表情,而是要走向心情,走向教师心灵的证据,这样就走向了深度。
不难理解,心情是情感的导航仪。情感绝不仅仅是喜欢不喜欢,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这三个维度规定了情感的三个层次。应当说,心情是情感的具体化,是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的统一和整合,同时也折射出教师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心情,犹如导航仪,引导教师的情感发展,也引导教师的教育行为,当然,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心情和行为,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一个优秀的校长,应当敏锐地观察到教师的心情,以人文的方式引导教师转变心情,引导他们培育、建构起健康、快乐的好心情,以良好的行为教育学生。
不难理解,心情是驱赶“野兽”的武器。《少年派奇幻漂流记》,导演李安在诠释时说过这样的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老虎。每个人可以非常善良,也可能非常残忍;可以自己单独做某件事情,也可能去支配另外一个人,原因是那只心中的“老虎”。儿童更是这样,他们心中也有一只“野兽”,赶跑“野兽”就是驱赶自己坏的念头和坏的心情。但,这需要武器。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一个智慧的教师,就是以好的心情作为武器,驱赶一只只“野兽”,驱赶心中那坏的心情。
正因为以上的“不难理解”,我们才不难理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是促进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无论是专业发展,还是素养的全面提升,不能就“专业”谈发展,也不能就“素养”谈素养,关注、研究、改善教师的心情,让教师拥有心灵的证据,把握内心的武器,发挥教师“心情”这一导航仪的作用,倒是一种独特的视角、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因为这是对教师真诚的人文关怀,一定会从根本上给教师以积极的情感,激发教师的生命潜能。因此,我的基本判断是:开发教师的好心情,开启了教师发展的另一扇明亮的窗户,让灿烂的阳光洒进教师的心灵。
二、教师的心情:自我的深刻认知、内心意义的生发
教师的心情与所有人的心情一样是很复杂的,可以有不同的描述和概括,不同的描述和概括固然和方法论有关系,究其实质是与自我认知和意义认同有关系。不过,尽管复杂,教师的心情也有普遍认可的特性。
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的蒋惠琴用三个字来描述:漫、慢、曼。所谓“漫”,她说是“把心放下”,心,没有限制,没有约束。她认为教师的心境,是“不需要为了让学生接受我的建议而想方设法地说服他们”,“没必要事事要向学生证明自己比学生高明”,这样,教师的心就真正放下来了,教育的“漫生活”也许已经开启。所谓“慢”,她说,就是“我愿意等待”,就是“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所谓“曼”,她说是“曼妙”“柔美”“美好”,有时虽然不轻松,有时还很烦恼,但一定要曼妙、美好。这样的描述具有教师好心情的普遍性,而这也正是教师心情的独特性——道出了教师的文化特征和教育特性。所以,教师的心情实质上是对教育意义的深刻认同,是对教育特性的具体演绎。一个对教育意义及其特性缺乏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的教师不可能有真心情、好心情。他会急躁,不会放下;他会催促,所谓的“超前”,不会等待;他会纠结、烦恼,如满地鸡毛,不会那么柔美,那么阳光,那么美好。
仅是对教育意义的认知还不够,还要对自我有深刻的认知,那就是要有哲学式的提问:“我是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小的丁伟就常常追问自己。她的理性思考之深、见解之独到、文字之成熟,是相当可贵的。对“我是谁”的回答,她引用了萨特的话:“没有什么东西能支持我对抗我自己,我被虚无割断了我与世界之间以及与我自己的本质之间的联系,我只能自己来实现世界和我的本质的意义,我单独地作出决定,无可辩解,也毫无托辞。”“我是谁”,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在与工作的关系中,在与世界的联系中。这种关系不能割断,只能联系。她有两个“奇怪”的见解:一是工作不是目的,应该是达到生活境界的手段——她要建立新的“工作哲学”,教师应当是“生活家”;二是教育要离教育远一点,真正的教育恰恰是在“非正规教育”中,“非正规教育”可能是真正的教育、好的教育。丁伟的个性、创造性正是在这样的自我认知中,又正是这样的自我认知,让她一直以“我行我素”的好心情去工作、去生活。
自我的深刻认知究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成为我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海门东洲中学陈铁梅的回答。她用了一个概念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心情:执念。“生命成长过程中,总会遇见很多路可供选择……充满未知、充满挑战。选择哪一条路,赶赴哪一个目的地,靠的是执念——执念于对职业与事业的理解,执念于对生命成长和自身价值的定位。一旦执念形成,即使波澜不惊地行走,都会流光溢彩;即使是平淡无奇的结果,也会风生水起。”没想到一个美术教师有这样的表达,不过,现在的美术教师可能也是最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审美语文家”。这样,陈铁梅怎么可能没有好心情呢?执念下的心情:庄严、豪迈、自信、快乐、幸福,因为她选择了世界,而不是世界选择了她。
三、教师好心情:不是管理出来的,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是“长”出来的
南师大附中的保志明始终怀有哲学的又是现实的目光。她首先反思了管理:“如果在心情差的时候都能‘管理’住自己,表现出愉悦、兴奋、情绪高昂来,那恐怕只有神仙才能做到吧。即使你努力克制,做到了满面笑容,恐怕学生们雪亮的眼睛也能看出那是装出来的。”她的结论是:心情不是“管理”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那么,好心情产生于哪里呢?
好心情产生于“深刻”中。保志明有两个重要观点:其一,“学科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理解掌握越深刻,就越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举重若轻地处理各种学科问题。他的放松与陶醉将感染学生,使学生也沉浸在学科的美感中,身处这种课堂中的学生都有好心情”。其二,“教师对教育的本质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未成年人,不仅能引导得法,还有慧眼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之处。即使是品行顽劣的孩子,在他们眼中也是未经雕琢的珍宝,这样的教师怎会不好?”引用时没舍得删节,因为她论述得严谨,让你一口气读下来。保志明所说的好心情的产生,是基于学科本质的和基于教育本质的。确实,这是教师好心情产生的土壤和关键。
好心情产生于“因为……所以……”中。南京市下关第二实验小学的“长辫子老师”郭学萍,她认为好心情在一系列的“因为……所以……”中:“因为被数学老师轻视,我立志上了师范”;“因为被斯霞老师感励,我梦想成为特级”;“因为不愿墨守成规,我常常‘不务正业’”;“因为一场网络‘口水战’,在一度的彷徨中坚定,目光不在教学艺术和设计技巧,而在学生学习这一很朴实、很简洁的过程”。“因为……所以……”道出的因果关系,好心情是“果”,而一系列的“因为”是“因”。这是常识,问题在于你有没有从“因为”中悟出什么,否则,不是所有的“因为”都能引导出“所以”来。郭学萍“悟”出来了,“长辫子”见识不短,相反,很自然、很朴实,也很深刻。她把握了好心情的“逻辑链”。
好心情产生于身体辗转后心灵的远游中。扬州市梅岭小学的赵庆林常常“辗转于教育”的纠结中,每次辗转都会产生一个“背影”,而辗转的结果,从纠结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好心情。他牢记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的话:“最使人困扰的迷失,是个人丧失了值得献身的价值和理想,俗化的浪潮淹没了一切。”于是,赵庆林“在尝试过身体的辗转离开之后,选择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远游”。于是,他有心灵的呼唤:希望在哪里呢?“除了在我们跋涉前行的脚下,还会在哪里?”是的,好心情在哪里呢?不言而喻,在辗转以后跋涉前行的脚下。
好心情产生于安分与不安分之中。吴江的张菊荣,这位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小的校长,是一个很安分的人,又是一个很不安分的人。他的安分是因为他“从来就不大相信学校教育改革可以依靠‘大动作’一蹴而就”。但是“只要条件允许”,他又是一个不安分的“家伙”。其实,安分不安分,是一种不断地转换,是不愿意重复。他说:“不愿意过一种让今天与昨天‘相似’、让今年与去年‘相仿’的生活,总是处于‘求变’、‘求新’从而‘求进’的思考与实践之中”,“安分是坚定的守候”,“不安分是热烈的追求”。
当然,好心情也在失败中。失败并不是坏事,不仅如此,“一个羞赧的失败,比一个骄傲的成功还要高贵”——林春曹这位特级教师如是说。在他看来,每一次“失败”实质上蕴藏着一个成功的机遇;每一次在学生面前的“失败”其实是学生又一次成长,如此,心情怎能不好呢?南通市开发区实小的李小琴也有一些失败的经历,她认为很正常,“有些事,在遇到后第一次,就注定要羁绊一生,像一棵树一样,生长在心理”,但是,“你会发现,坦诚面对自己失败的人往往走得更远”。
还可以写出很多,不多说了,因为生长是无限的,是说不完写不完的,让好心情尽情地去生长吧!
四、教育的心情:源头在儿童,在对儿童无限的、真诚的爱中
说心情不能不说儿童。心情好也罢,不好也可,都和儿童紧紧联结在一起,好的心情是为了儿童,儿童会让教师有好的心情。儿童成了教师好心情的源泉,儿童成了教师开启心情的阀门,抑或说是一根闪亮的神奇的钥匙。
儿童是谁?是“敌人”。南京市清水亭学校的边晓宁就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她很爱这些“敌人”们,而且要致亲密的“敌人”们:“他们每一张面孔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们的每一种表情都那么清晰、明亮,仿佛他们都是属于我的一部分,我也属于他们。”原来,不是“敌人”,说“敌人”是因为学生对教师构成了挑战;迎接挑战,“敌人”就会变得可爱起来。
爱是什么?南通市城中小学的宋晓丽说,“用爱看见儿童”。爱是一种目光,是一种发现,爱让儿童真实起来、鲜活起来。看见了儿童,儿童就成了“每天迎接我新的教育生活的65只号角,催促我,激励我”。
爱是什么?南通市崇川学校的柳小梅说,爱是一种投入,是一种让成人世界认为的“优秀”真正得到儿童认可的情感,不过,“爱,必然包括严格要求,甚至包括必要的惩罚”。
教师是谁?那位离开教师岗位,来到市教科所的洪劬颉,认为教师的“存在成为学生最美好的校园记忆”。他曾和学生数次“斗智斗勇”,最终,教育成了一种吸引,“语文在语文之外”,“一切好玩的不好玩的都变成好玩的记忆留存”。当我读到他写的,“我现在不做老师了,但是我可以很自豪地跟我的学生说:我把最美好的时光给了你们。你们没有在课堂上看到我老态龙钟,也不会看到我病歪歪的,因为我付出了青春”,我几乎掉下了眼泪——做教师心情太复杂了。
当然,教师也是泰州朱庄中心小学的宫凤华所说的“幸福的芦苇”;最后,教师成了淮阴师范第二附小的吴玉国所说的“与孩子一起长大”的人。
以“心淡方入妙”的心情,“推开那扇窗远远地望”,望到“那一树一树的花开”,在“平凡里生动”中,在“用科研撑起一片教育的蓝天”上,似乎有人在说:“但是这条鱼在乎啊!”这就是教师那“路过的心情”。曹玉辉、吴兴红、许露、陈惠芳诉说着自己的心情,这心情好美好!
云南泸西县金马职业中学的张学亮说得好啊:“心干净了,才能来当老师!”因为校园是圣洁的,孩子的心是干净的,教育的天空是蔚蓝的。干净的心是美丽的,美丽的心才会有美好的心情。其实,浙江省宁波市惠贞书院的梁玉萍作了一个概括:洒脱、自由而快乐的教师,定会有永远的好心情。这样,无论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教师的心情一定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