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表述研究课题的技巧

专业发展 2021-11-04 12:31:23

课题选题确定之后,接下来便是确定研究课题的名称。一个好的课题名称,会让人一下子就能抓住研究课题的核心内容与特色亮点。但是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的名称并非易事,表述时会出现一些典型问题。

一是课题名称中关键词太多。如“基于多元认知需求理论利用数学课堂反馈提升班级整体学习力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题目中涉及的关键词有“多元认知”“需求理论”“课堂反馈”“班级整体”及“学习力”等。这会造成研究内容不明确,研究实践难以聚焦。

二是课题研究对象不清晰。如一位幼儿园教师提出的课题“‘家园联盟式’环保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就属于研究对象不清楚的类型。课题是想建构“‘家园联盟式’的环保意识培养路径”,还是通过“建构‘家园联盟式’的环保意识培养路径”来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呢?不是很清楚。

三是研究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不清。如“课前预设与课堂调控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动力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者试图研究“课前预设”和“课堂调控”与小学生数学习动力之间的关系。深入思考发现,两者与学习动力间的逻辑关系均不太清楚。这样的课题可行性设计要求颇高,研究难度不小。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课题名称的表述,一是需要准确使用概念,二是需要明晰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体现自身研究的特色(或创新点)。以下结合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2018年度规划课题立项名单,从常规模式和创新模式出发,谈谈课题名称表述的一些基本结构。

一、常规模式

常规模式,即平时经常用到的课题名称表述形式,主要有三种。

()三要素基本结构

一般情况下,课题名称需要说清楚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即以“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要素基本结构来表述课题名称。

如平湖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李强主持的课题“初中生自主学习品质及其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研究对象是初中生,研究内容是初中生自主学习品质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调查、实验等)

实践中,由于课题名称表述的三要素基本结构不太容易呈现课题研究内容的特色,所以一般在研究方法上体现出专业性,如“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以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专业性。

()“理论依据(或背景)+”结构

与三要素基本结构相比,“理论依据(或背景)+”结构表述更多地是在理论学习或热点引入基础上的研究课题中应用,一般需要表明该课题使用的理论或研究的背景。

如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教师吕慧樱主持的“‘具身认知’理念下小学生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名称属于典型的“理论依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表述结构。课题名称中的理论依据是具身认知理论(或方法),研究对象是小学生,研究内容则是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过程中,无论是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还是实施,均须以具身认知理论为观照,展开实践与思考。类似的课题还有嘉兴市南溪中学教师陆军主持的基于焦点解决为导向的初中生发展规划与落实的实践研究,其理论依据是焦点解决理论,研究对象是初中生,研究内容是“学生发展规划与落实”。

“背景+”结构也是如此。如浙江省天台中学教师郑志湖主持的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变革的研究与实践”即为这种的结构表述,其研究背景是“新高考”改革,研究对象是“普通高中”,研究内容是“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变革”。当然,此结构中关于“背景”用词也是多样的,有的直接表述为“××背景下”,有的则表述为“××理念下”“××视野下”“基于‘乐构’创玩工坊之开发路径研究”、桐乡市茅盾中学教师赵平主持的“移 ×××” 等。如嘉兴市第一幼儿园教师陈琼主持的“STEAM教育视野下幼儿动学习环境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育路径设计与实施研究、湖州市湖师附小教育集团范新林主持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本真课堂’的探索”等。此类课题研究,关于“研究背景”的分析深度与特质把握,是其课题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础。

()“白变量+因变量结构

在科学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掌握并主动操纵而引起研究对象变化的因素或条件,教育科研过程中具体表现为研究者采用的改革措施。因变量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由自变量引起的研究对象在行为或有关因素特征上作出相应的变化。有些课题名称,时常以“自变量+因变量的结构来表述,比较好地体现了两者间的逻辑关系。

如浙江省湖州中学教师周国平主持的“利用移动学习终端促进高中生学习力提升的实践研究”,题中自变量是“移动学习终端”,因变量是“高中生学习力”。基于两者间存在的“通过有效利用移动学习终端可以促进高中生学习力的提升”的假设进行实践研究,探索两者间的相关性。类似这样的课题还有嘉兴市秀洲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张爱林主持的“区域‘融合式’教研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文教体工作局(教师发展中心)陈洁主持的运用‘AMC科学模式促区域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

二、创新模式

创新模式是一线教师经过一定时期的研究实践后探索形成的表述课题名称的新形式。这样的模式,比较容易呈现研究课题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亮点。

()关键词前提结构

所谓关键词,是指研究课题的关键特质或核心概念,也是该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此类课题名称,比较容易体现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和关键要素。

如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嘉兴经开实验小学教师朱术磊主持的课题“成长驿站:班主任发展三进阶的架构与实施研究”,课题名称是典型的关键词前提结构,即“关键词: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从该课题的名称来看,成长驿站既是研究目的,也是促进班主任发展的途径。这样的课题还有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教师王建良的分项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王莺主持的行走德育:区域推进德育方式转型的机制研究等。

关键词前提结构有时还可以将几个词组成有结构的词组或词序。如建德市明镜小学教师谢林海主持的“主题·序列·实践:“512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莘塍实验小学教师董良忠主持的多元·具象·互融:每日八事德育课程的实施路径研究等。这样的课题名称,更能体现课题研究的关键内容。

关键词前提结构能够有效呈现研究核心内容与特色亮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运用。从2018年度浙江省地市规划课题的名称来看,关键词前提模式的名称约占20%,比例已经相当高。这说明,以关键词前提结构来表述课题名称的方式比较受一线教师喜欢。

()自创数概括结构

所谓“数概括”结构,即是以“一体两翼”“三探三访”等结构的词语表述课题研究核心内容的名称表述方式。在2018年度浙江省地市规划课题的名单中,接近15%的课题名称是以自创的数概括结构来表述的。这样的表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名称不太规范,但因其相对简洁、有个性,同样为一线教师所喜欢。如乐清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李乐安主持的职高旅游现代学徒制三化两制’实施研究”中的“三化两制”是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有一线教师落这种结构与关键词前提结构结合起来使用,如温州市第十六幼儿园教师金全主持的“三生五场:幼儿自然生态乐园开发与实践的深化研究”。显然,这种表述结构更加明显地呈现出其所研究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当然,在自创“数概括”结构的表述中,有些名称因内容不明确、表意不清楚,需要从研究方案中细读才能确定。如东阳市吴宁第一小学教师王宇燕主持的“小学语文三味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中的“三味”、台州市路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牟正道主持的“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四多’策略研究”中的“四多”,仅从题目来看,很难知道其研究对象。因此,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此结构表述方式还是慎用为好。

()特色亮点明示结构

从一线教师课题名称的表述来看,特色亮点明示是一种大趋势。这是教育科研要求创新这一本身特质的需要,也是一线教师教育科研个性化展现的需要,是其研究力在名称表述中的体现。上文谈到的“关键词前提”“自创‘数概括’”等显然已经属于特色亮点明示的结构,这里再讲几种其他的表述形式。

如刘佳老师主持的“聚焦思维过程的小学数学口试题命制与运用研究”这一课题,如果从“小学数学口试题命制与运用”来说,已经属于不太有新意的研究课题。但由于在前面加了特定的“聚焦思维过程”,使得该课题的研究内容有了聚焦,研究“特色与亮点”有了定位,因此也有了研究的新意和必要性。

再如平湖当湖高级中学教师金文展主持的“发展高阶思维的高中物理‘境·模·律’教学法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境·模·律’教学法”是其特色亮点,也是该课题得以深入研究的抓手。

当然,课题名称表述创新模式需要避免为创新而创新的现象,生造词的使用还须谨慎。事实上,教育科研课题名称的表述,最基本的要求是把“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通过题目第一时间讲清楚,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度的创新。这也是研究课题题目表述的基本原则。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