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A. |
礼仪规范的结果 |
B. |
狩猎生活的需要 |
C. |
战斗训练的要求 |
D. |
刑罚残酷的表现 |
《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
A. |
《赵正书》缺乏史料价值 |
B. |
出土文献更可信 |
C. |
《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 |
D. |
秦始皇刚愎自用 |
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A. |
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
B. |
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
C. |
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
D. |
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
隋初有官员进表,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这说明当时
A. |
分封制度盛行 |
B. |
全国户口众多 |
C. |
土地兼并严重 |
D. |
郡县数量过多 |
高士廉等奉命编写《氏族志》时,以山东崔氏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极为不满,要求按当朝官爵重新编定,遂以皇族为第一等,将山东崔氏降为第三等。这反映唐初
A. |
贵族等第观念犹存 |
B. |
君主权威面临挑战 |
C. |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 |
D. |
科举制度初见成效 |
北宋时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专卖收入,经运河运至京师每年达四五百万至一千余万石匹贯,构成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反映出
A. |
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
B. |
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
C. |
南北方耕作技术差距很大 |
D. |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
下图是汉、元两代汉中地区的行政区域图。汉代主要依据"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元代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来划分行省。元代此举目的在于
A. |
加强对地方政治军事控制 |
B. |
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 |
C. |
配合郡国制度设计的需要 |
D. |
保护汉中地区的风俗习惯 |
徐光启突破了狭隘的文化优越感,主张虚心接受西方科学,并在此基础上会通中西文化,最终超胜西方。据此可知,徐光启
A. |
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
B. |
反对"以夷制夷"策略 |
C. |
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
D. |
在洞察反省中追求超越 |
据统计,明代平民出身的进士约占总数50%,清代则减至37.2%;而父祖三代有秀才以上功名者,则由明代的50%,升至清代的62.8%。由此可见,自明至清
A. |
科举取士难度降低 |
B. |
平民向上流动变难 |
C. |
父祖身份无关紧要 |
D. |
社会等级差别缩小 |
18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在他看来,"诀窍"是
A. |
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
B. |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
C. |
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
D. |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 |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政府发现八旗军队缺乏战斗力,真正能够对抗太平军的唯有湘军、淮军等汉族地主武装,这个趋势到洋务运动时期更加明显。由此可知
A. |
汉族官僚集团地位逐渐上升 |
B. |
八旗军队被地主武装取代 |
C. |
太平天国运动改变阶级结构 |
D. |
洋务运动带来了国富兵强 |
1894年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约为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
A. |
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 |
B. |
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 |
C. |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
D. |
清朝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
下表可见
A. |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
B. |
马克思主义在广东得到广泛传播 |
C. |
革命团体在广东开始建立 |
D. |
近代广东思想先驱走在时代前列 |
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确立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上;之后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说明
A. |
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 |
B. |
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 |
C. |
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
D. |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 |
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政府采取发放农贷、支援牲畜、代制农具等措施,利用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抗日根据地建设
A. |
形式不仅多样并且重视实效 |
B. |
体现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
C. |
借鉴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 |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
如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以下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A. |
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精神 |
B. |
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 |
C. |
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
D. |
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 |
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A. |
确保"一五"计划实施 |
B. |
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
C. |
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
D. |
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
如图,1950-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趋势是
A. |
快速上升 |
B. |
曲折发展 |
C. |
缓降缓起 |
D. |
持续下滑 |
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这表明
A. |
中国国有资本的迅速壮大 |
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
C. |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
D.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 |
2018年,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19657亿元,比2012年增长90.9%,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比2012年提高0.2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
A. |
建成独立自主工业体系 |
B. |
脱贫攻坚战略取得突破 |
C. |
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 |
D. |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亚历山大攻下埃及后,接受"埃及的法老""阿蒙神之子"等称号;征服波斯后,他则以波斯帝国的继承者自居。亚历山大旨在
A. |
推行神人同形同性的理念 |
B. |
获得更为广泛的统治基础 |
C. |
提升马其顿军队战斗力 |
D. |
挑起被征服地区内部矛盾 |
下图是拉斐尔创作的圣母像,画家不再呈现圣母头上的光环,却赋予她纯朴善良、和蔼可亲的形象,充满了人间的爱。该作品表现了
A. |
圣母的神圣威严 |
B. |
中世纪艺术风格 |
C. |
人们的物质追求 |
D. |
世俗的人性光辉 |
有学者认为,美洲人的生活原本以人与自然的互动为特点,而欧洲人的到来却生硬地切断了这种互动,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变化始于
A. |
新航路的开辟 |
B. |
列强殖民扩张 |
C. |
宗教改革运动 |
D. |
世界市场形成 |
长期以来,俄国是一个"冰封"的内陆帝国,渴望拥有自己的"温水港",不管通过哪一条路,它都要通向这个或那个海洋,但海洋全都在西方人特别是英国人的控制之下。据此推知
A. |
夺取出海口是俄国对外扩张重要步骤 |
B. |
俄国是个封闭自守的国家 |
C. |
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受到俄国的挑战 |
D. |
农奴制阻碍俄国海洋战略 |
蒸汽机不仅用于地下矿井抽水,而且还用于驱动地面车辆的设想于1825年变成现实,一条从矿井直达海岸的7英里铁路问世了,这是人类第一条铁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煤炭业 |
B. |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
C. |
铁路运输率先实现了现代化 |
D. |
创新意识推动技术变革 |
托马斯·杰斐逊认为奴隶制一定会产生一种不幸影响,但又希望通过取得奴隶主同意而不是消灭他们的方式,为全面解放奴隶做好准备。这反映出杰斐逊
A. |
在奴隶制问题上的保守与妥协 |
B. |
宣扬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
C. |
主张用革命方式解放黑人奴隶 |
D. |
对奴隶制的危害认识不足 |
下表为日本政府颁布的部分法规及内容。可见,这一时期日本
A. |
天皇制度发生动摇 |
B. |
选举权的范围扩大 |
C. |
女性权利受到限制 |
D. |
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
下表可知
A. |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极不平衡 |
B. |
军备竞赛促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
C. |
争夺世界霸权引发列强军备竞赛 |
D. |
两大军事集团国防预算相差无几 |
1921年,列宁曾就新经济政策说过,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列宁强调的是
A. |
加快农业集体化的紧迫性 |
B. |
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
C. |
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可能性 |
D. |
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
1990年,《纽约时报》一篇关于美国中西部工业的文章说:"有些工厂中发生了好像原子弹爆炸一样的变化,装配生产线在全速运转,并裁减了大部分操作工人。"由此可见
A. |
美苏两国冷战达到新高潮 |
B. |
美国推进西部大开发 |
C. |
计算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
D. |
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材料二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
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表达其现实主张的重要策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撰写这两篇文献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概括社论表达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为此做了哪些重要努力?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孙中山先生未竟的革命事业"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