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首页 / 试题 / 高中历史 / 试题详细
  • 科目:历史
  • 题型:综合题
  • 难度:中等
  • 人气:175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认为,认识理,是要“即物穷理”,与“格物致知”。他说:只是推极我所知,须要就那事物上理会。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缘得知?人能认识“理”,是“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通过格物,而豁然贯通,用事物去印证出心中具有的天理。“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欧洲知识界引起了一场地震。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人类就可以握住·自己的命运咽喉。后来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把这种世界观称为“理性主义”。
—《大国崛起》
材料三 李鸿章对船炮的过度专注和他对西方政治制度及文化的相对漠视,限制了自强运动的范围。他的这种态度,部分是源于他相信,除却武器之外,中国在任何事情上都超过西方;部分则由于他乃是负责军备和海防之大员的事实。他意识到中国有增强军事力量的紧迫需要,但却没有更大和更远的政治和社会的改造。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极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所说的“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又是什么?这种目的导向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归纳“自强运动”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强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登录并查看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熹认为,认识理,是要“即物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