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开学初“听评课”: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可以这样做

来源:启点学 2023-02-20
新学期的起步,是从上好第一节课开始的。那开学第一个月,如何高效发挥听评课的功能和价值,推动教学工作无缝衔接、有序开展呢?
这里梳理了听评课活动中,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应关注的重点和工具脚手架,助力老师们在新学期开启提质增效的第一步。
01
教师听评课:
以细节为抓手,走向自我成长
一线老师参与听评课,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也不是只为了帮助授课教师,而是为了自助,即为了自己认识教学、理解教学,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观测教师要“六个听”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听课时,要特别留心师生教和学的方法与技巧,留心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类型、学习心理、学习方法和认知规律。
  • “听”课的结构

课型不同,结构也不同。新教师在听课时,首先要看人家是怎样安排结构的。除了每个环节的实现方式,还要注意时间安排,否则会出现“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的状况。
  • “听”重难点的突破

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能否突破,标志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重点内容通常指在教材中或因讲述详细所占篇幅大;或是归纳的结论、规律所占地位突出。难点是指大部分学生难于理解、掌握、运用的部分,有来自教材的难点,也有来自学生的难点。
  • “听”板书及教学媒体运用

板书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增强直观效果,有利于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此外,板书还具有训练学生的随时注意的主动性,便于课堂小结和课后复习。同时,观察上课老师是否恰当运用了媒体,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 “听”课堂气氛

好的教师能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要观察上课老师是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是以激情感染,还是用语言鼓舞?是否使用了大量低层次的信息交流,形成一种“表面繁荣”?
  • “听”教学细节

细节,往往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流露,有经验的教师举手投足间都能体现出优良的教育意图。比如,对学困生,有经验的老师经常用“试试看”、“还没准备好?”“还有没有要补充的”非常言语,体现面向全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真谛。
  • “听”闪光点

一节课不论有多失败,它都会有一两个闪光点。因此在听课时,要抱着一种虚心的态度,调动全部感官去发现课堂上的闪光之处,细细揣摩,迁移运用。
观测学生要“三个看”
 
听课时,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观测正在发生的学习活动,将自己当做学生,从同伴的反应中推测教学的成败。对于同伴的观测,有三个焦点:
  • 同伴“动不动”

看学生有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执行学习行动。观察的是同伴,折射出来的是教师的“问题设计”“管理水平”“课堂执行能力”,检验的是“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 同伴“爱不爱”

什么才是行动背后的推动力?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的情绪、情感体验。关注到“爱不爱”,听课水准就上升了一个层次。教师的课堂设计有没有得到学生的真心喜欢,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 同伴“累不累”

处在陌生区时,学习会累;有难度,需要花精力时,学习会累。观测同伴“累不累”,就是观测学习的难度、强度是否适中,是否保持在“最近发展区”。学生在课堂上顺风顺水,应对自如,不是优质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学习中总是愁眉苦脸,历经百般磨难还无法取得真经的,则是设计的失误。累不累,最终看的是设计与学情的匹配。
02
骨干听评课:
以质量为锚点,赋能教研教学
教学是学校的主要工作,多数中层干部原本就是学科骨干教师,在引领和支持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听课、评课是其工作的主要载体。尤其是教研性评课,能够帮助老师对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
基于诊断,改善课堂教学
 
骨干教师在评课时要注意以下五点:
  • 不评人的好坏,不对上课者的专业水平及工作态度作评价

教研性评课的目的是“改善课堂教学行为”,从专业的角度来“找问题”。”专业水平“和”工作态度“是不需要评课也可以得出的,对“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并无实质性意义。
  • 可以评课的好坏,但不以评课的好坏为目的

“改善课堂教学行为”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模仿优秀课例以掌握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改善课堂教学行为;二是通过纠正不成功的课例以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前提是,要让老师知道这一堂课是好是坏。但是如果只评好坏,没有具体分析,它对老师的启发仍然是有限的。
  • 重在理解课堂行为的意义

所谓“课堂行为的意义”,就是对课堂行为的教学功能、教学效益的分析和判断,这是教研性评课的关键。在课堂里发生了什么?哪些是关键性事件?在学生那里产生了什么效果?因这一路追问,逆程序地告诉老师——你想让学生通过这堂课发生什么改变?你需要设计和推动什么样的课堂事件?教研性评课的目的,不在给上课的人分等级,而在让老师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懂得某个“上课的道理”。
  • 教学诊断是教研性评课的主要方式

教学诊断是一种教学临床研究方式,它面向事实、关注细节、基于证据。它的基本流程是:
1.我们看到师生在做什么?(事实描述):老师在教什么、学生在学什么?(内容推断)
2.学生学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改变?(教学效果)
3.这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发生这样的改变吗?(目标审议)
4.如果是,怎么实现的?(教学过程回顾与审视);如果不是,哪里走岔了路?(教学过程回顾与审视)。
  • 有限的视角

教研性评课的目的是让老师理解“上课的道理”,而“道理”不可能、也不需要一次全部呈现。
完善流程,提供工具支持
 
  • 建构课堂质量模型

一节课好不好,质量高不高,背后是我们对好课的定义。我们可以事先构建一个课堂质量模型。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教授就曾构建过一个课堂质量模型,如图所示:
课堂质量模型图(陈大伟制作)
这个模型指出课堂质量有三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也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工具”——教学反思的对象是什么、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以及观察课的视角有哪些。
  • 设计课堂观察框架

崔允漷教授团队的LICC课堂观察框架
崔允漷教授团队的LICC课堂观察框架从4个维度对课堂进行了观察,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每个维度各有5个视角,每个视角有相应观察点。王昌胜团队据此设计了一个“以学习为中心”进行观课的四个维度,并梳理出了听评课的流程步骤。
目标的达成:看学生对于知识能力有没有达成;
独立学习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批注、笔记、习惯等是不是良好;
合作学习过程:同桌、小组交流的情况中,角色分工是否准确,学习的深度有没有达成,学生的发言是否聚焦;
情感价值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我们可能存在的一个隐性社会关系,甚至于上课的氛围,个体的性格,还有班级的和谐以及班级的文化等。
听评课的流程步骤(王昌胜团队制作)
每个流程都用问题引导,通过课前研讨来确定观察点;课堂中针对观察点进行观察记录;课后通过议课分析、反馈,以学习过程中的证据促使教师真正反思,重构课堂。
确定好了每个维度的观察点后,怎样实现有效观察呢?研究路径是这样的:
确立观课表的研究方向:引导备课、观察学习、多维分析。引导备课,是根据校情教师队伍年轻化的需要;观察学习,是指向观察学生学习的过程及达成情况;多维分析,是通过开发的观课表多角度呈现学习的证据。
组建开发团队,也就是课堂观察项目组。团队前期由学科主任、备课组长、骨干教师组成。
解读分析。解读各学科课标,解读核心素养中学生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再做现状分析,基于学情师情,进行有效设计。
研发核心,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形成学科特色的观课表。
试行优化,先选择试点班级或者试点备课组试行优化,再扩大试点,再优化,最后,推向各个学科使用。使用过程中可以选用,进而再提炼优化。
  • 提供课堂观察工具

这是五个观察工具:
观察工具(王昌胜团队制作)
其中,目标-学习活动一致性分析表主要诊断教师备课,关注目标的确定是否合适,目标的陈述是否准确,学习活动是否为目标服务,是否与目标匹配,作业设计是否精炼,板书设计是否合理。
目标达成观课表是在目标学习活动一致的基础上,观察课堂中学生学习结果的达成。
首先,它具有学科差异性,比如:
数学学科的观课表,主要是教学目标、目标的达成、课后习题。
英语学科的观课表,主要是课标、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目标的达成。
音乐学科的观课表,主要是学科课标、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目标的达成。
美术学科的观课表,主要是学科课标、学情分析、作品预设、教学目标、目标的达成。
其次,它具有观察集中性。课堂观察由观教师到观学生,需要时间精力。
第三,它具有评价多维性。对于上课教师,可以自行选择设计评价要点、评价标准、关键点或量规。对应的达成情况板块就根据需要进行量化记录,或质性地描述学习过程及程度。
如果上课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选择多个评价形式,给观课教师分工,从不同方面进行观察记录,必要时可以录视频。同时,板块可以是自我想法,可以是环节重构,可以是深度分析学生达成情况的原因,得出推论从而审视自己的课堂。
进步度观察表,主要是数学学科常用。前后测试题目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覆盖所有教学目标;题目的认知水平的要求与目标一致;后测认知水平与前测相当,具有可对比性。
评价要点量规观察表中,观察点的量规设计是难点,用大数据分析课堂效果程度,便于因材施教。
学习点质性观察表,是针对学习方式的观察表。由上课教师定好观察方面,比如发言、倾听、小组合作、批注等,观课教师用白描、深描记录学生的状态,帮助上课老师充分了解学习的状态。很多时候也指向情感价值观——通过学习点或行为、方式的详细记录,微镜头放大,白描记录学生一举一动,剖析课堂的各类关系,推论各种表现的原因。
当我们转变观念,转变方式,听课就变得更加理性,就不会再沉迷于“浮华的表面”,而是真正抱着学习的态度,在每一节课中汲取营养。别人上课,自己成长。
来源 | 新校长传媒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