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帮助孩子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字水平的必经之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材是阅读的起点,也是建构其系统性阅读的基石。中小学生该怎么读,读什么?让我们一起看看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强的看法。
全民阅读从孩子抓起。我想结合新教材的学习使用,谈几个关于中小学生阅读的观点或理念,以引起大家对中小学生阅读的重视,同时就中小学生阅读的路径(读什么,怎么读)谈一些个人的思考和体会。
全民阅读从孩子抓起
阅读对于人类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延续意义重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一生的幸福也至关重要,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而少年儿童的阅读对于全民阅读的影响,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孩子的阅读状况,不仅关乎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已经达到2.3亿,一个这么庞大的正在全力以赴学习、全日在校学习的群体,他们的阅读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民阅读的整体状况。如果这2亿多的中小学生养成了很好的阅读习惯,那我们就可以高兴地说,当他们进入成年、迈入社会之后,全民阅读的时代就真的到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结果,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整体良好,且表现出持续上升趋势。因此,我非常赞同聂震宁先生的观点:“国民阅读应当从孩子做起——从中小学生做起。”全社会都来重视孩子的阅读,怎么强调都是不会过分的。
孩子的阅读从课堂开始,以教材为起点
一个人一生的阅读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了,最主要的阅读场所是家庭,最主要的阅读方式是亲子阅读,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阅读,家长在孩子的阅读中起着主导作用。
孩子上小学以后,亲子阅读需要延续,家长还要继续发挥作用。但阅读的场所发生了变化,主要成为课堂和学校。这时,在阅读中又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因素,老师和教材。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长期以来实施教材“课前到书人手一册”的举措,保证了每个孩子都能公平地享有这两个基本条件。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在长达12年的学习和阅读过程中,老师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另一个就是教材,它和老师一样陪伴着学生,在12年中也是一天都不可缺少的。
教材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基本依据和基本要素,是老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现行教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选择了人类几千年以来积累的最有价值的知识,选择了经典性的文章,进行了有序的、系统化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编排。教材凸显主流价值观,提供正能量,将精神食粮科学配方,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在所有的阅读对象中,教材是中小学生持有时间最长、需要反复学习、反复阅读、深度阅读的。换句话说,教材是许多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本书,是中小学生读得最为认真的书,也是对他们的一生影响最为深远的书。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教材是中小学生阅读的起点,学生的阅读要从教材、课堂、学校抓起,首先要保证课内的阅读质量,要让他们读懂教材、读熟教材、读透教材,然后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扩展到课外,而不是舍本逐末。现在的孩子,学习功课的任务很重,他们的时间首先要保证课堂的学习。强调中小学生的阅读从教材、课堂、学校开始,既是对现实的必然观照,也是对中小学生阅读关键环节的重视,这才是实事求是、符合实际、实用而可行的阅读路径。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说,“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中小学生阅读以语文教材为基础
2017年9月,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统编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正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19年,三科教材在全国各地全覆盖。现在,高中统编三科教材也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了。这套广泛使用的新教材,整体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注重法治意识、国家安全观、民族团结和生态文明教育,呈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的最新成果,体现出新时代的特征与理念,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在中小学生的学习中,语文学科是其他基础的基础,语文课精选文质兼美的范文,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许多人的阅读兴趣都是由语文课培养起来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语文教材在中小学生的阅读中起着核心和基础的作用,其他学科教材不可替代。
统编三科教材中的语文教材,紧紧围绕阅读这个核心,凸显“读书为本,读书为要”的编写思想,构建了全新的阅读学习体系。新教材适应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为学生建构起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理想的阅读习惯。比如,在一年级以引导学生“读一读”“朗读”和“背诵”为主,随着年级的递增,逐步强调“默读”“浏览”“精读”“跳读”“思考”和“写作”等等。在三到六年级,逐级编排了“预测”、“提问”、“有速度的阅读”和“有目的的阅读”等阅读策略单元,意在使学生成为更加积极主动的阅读者。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过,“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是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才能把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带起来,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带起来。” 温儒敏说过,这套教材是“专治不读书”的。因此,中小学生的阅读训练要以语文教材为重点来进行。
把握统编语文教材的阅读理念,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统编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阅读方法蕴含其中,建构了“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逐步拓展学生的阅读思路和阅读兴趣。
将课文明确区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种类型,做出精细化设计,是实现“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第一步。教读课文,课前有“预习”,课后设置“思考探究”“积累拓展”两个层次的练习,练习题较为复杂、详尽。教读课文意在教师引导下学习,重点落实语文素养目标,老师需要讲得精细一些、全面一些,旨在给例子、给方法,以期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
自读课文,取消了以往的课后练习,代之以随文“批注”和“阅读提示”。文旁设置“旁批”,或点拨阅读门径,或提示阅读重点,或引导深入思考,旨在搭建台阶,教学生学会自读。文后设置“阅读提示”,抓住文章精粹之处精要分析,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指南。旁批中也有一些问题设计,提醒学生阅读中需要注意的关键之处,实际上是阅读方法、策略的提示和点拨。自读课文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读,把从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实践中,自读就是泛读,不必面面俱到。
两种课型不同,功能不同,相互配合,循序渐进,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
把握统编语文教材的阅读理念
将课外阅读引入课程
“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第二步,是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体系,使之成为教材的有组成部分。
一是在一篇课文后推荐若干课外阅读篇目,设置一定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同主题阅读、拓展延伸性阅读、回顾总结性阅读或者比较阅读,沟通课内外的联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比如,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积累拓展”练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了毛泽东的文章之后,拓展阅读朱德、宋庆龄和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纪念白求恩的文章。既可以让学生阅读更多相关材料,丰富和深化对白求恩优秀品质的认识,获得人生教益;又可以拓展阅读视野,了解纪念性文章的不同写法,比较老一辈革命家文章的不同风格。这就有效拓展了对教材文本的阅读。
二是设置“名著导读”栏目或独立的整本书阅读单元,精选书目,旨在引导学生沉下心来阅读整本书,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被碎片化阅读败坏阅读品位。整本书阅读,要求教师纳入教学计划,将其作为阅读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行有效指导,而非可有可无。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每册各安排2次名著导读,每次主推1部名著,推荐课外阅读2部。所选名著以课程标准推荐书目为主,与课内阅读课文配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阶段安排2个整本书阅读单元,推荐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和《红楼梦》。分别体现课程标准中学术论著阅读和长篇小说阅读两方面要求。除介绍某部书的内容、写作特色外,还专门设置“读书方法指导”栏目,谈某一种阅读方法或某一类书籍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涉及的阅读方法,有精读和跳读、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如何阅读古典小说、如何阅读科普作品、如何阅读纪实作品等,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
“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构建,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整合,使学生“由教师扶着走到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有效实践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作为统编中学语文教材的亮点和突破点,在使用中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好评。
为了配合这个阅读体系,我们还编辑出版了小学“快乐读书吧”和中学“名著课程化阅读”丛书,以及“课文作家作品”丛书等阅读资源,供师生们选择。
课外阅读拒绝肢解原文
统编语文教材通过对课文篇目的拓展阅读、整本书阅读等策略,已将课内阅读有计划地扩大到了课外,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顺藤摸瓜,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比如扩展到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的内容,或利用学校图书馆,开展校园阅读。
但课外阅读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比如,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将一篇篇完整的文章或一本本完整的图书进行肢解,变成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让学生回答一大堆设计琐碎的问题,这些经典的文章或图书重新变成了所谓阅读训练的材料。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和教辅读物中,在一些教师的辅导中也有出现。这一问题在理念上仍然是急功近利的阅读观和以应试为直接目的的阅读观的表现,是一种陈旧观念的延续。从实践上讲,这样的引导破坏了孩子的阅读愉悦感,伤了孩子阅读的胃口,不仅无法体现素质教育、人文教育,更有可能使得孩子们反感阅读。新教材提倡加大阅读量、提倡整本书阅读的理念,遭遇到这样的操作,其结果是不仅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中小学生阅读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和文学作品
我们强调了语文教材的阅读及其向课外阅读的拓展,是要突出语文阅读在中小学生阅读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排斥其他学科、其他门类的阅读。虽然社会上确实存在着特别偏重语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的现象,这方面的图书也出版得特别多。实际上,就是在语文课本中,不仅收入了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也收入了不同体式的各种实用文体。比如要求高中生阅读的《乡土中国》,就是一部典型的很有情怀的学术著作。
实际上,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他学科图书的阅读同样重要,尤其是人文社科和科学普及方面的阅读更应引起大家的重视。对于中小学生,除了语文教材、语文学科,政、史、地,数、理、化、生,外语教材,和与这些学科相关的课外读物,都应该纳入中小学生阅读的范围。只是,这些学科该阅读哪些图书呢?好在,朱永新先生主持的“中小学学科基础阅读书目”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价值、符合实际的中小学各学科基础阅读书目,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化学科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孩子的阅读需要父母的长期陪伴
亲子阅读必须是父母与孩子的阅读相伴而行。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和学前教育阶段,父母要教孩子识图、认字,要给他们讲绘本、讲故事,要陪他们阅读。孩子上小学以后,虽然有了老师的指点,但在小学低年级,孩子的识字量还不足以独立阅读书本,父母仍然需要陪着孩子,指导他们阅读,要与孩子共同回忆、讲述书中的故事。
进入小学高年级乃至初中阶段,老师成为孩子阅读的主导者,但孩子阅读中父母的陪伴依然不可缺少。在这一阶段,父母要与孩子共同阅读、共同成长,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指导,要与孩子交流阅读的感受,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真正地在与他们一起读书,自己不爱读书而又要逼迫孩子热爱阅读实在是一件颇为尴尬的事情。
进入高中阶段,有条件的父母最好能与孩子继续一起阅读某些图书,并就阅读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与讨论。长期陪伴的阅读,既能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也能使阅读取得最佳的效果。
总之,我们的意见是,亲子阅读不能局限于孩子的婴幼儿阶段,孩子的阅读需要父母的长期陪伴,只是每一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罢了。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