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双减”之后,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

来源:启点学 2023-03-20

      随着新学期的开学,关于“双减”新政的落地,也来到了另一个层面的讨论——

     开学前,是教培的退场和家长的观望,开学后,就要看所有一线教师如何在这场教育的系统升级中,去应对一个接一个的实际挑战了。

     义务教育课后服务“5+2”模式,要求教师们承担起比以前更大的工作量;“小学书面作业不出校门、初中疑难作业不带回家”,要求教师调整授新与练习的比重,作业少下去的同时,让学业水平仍有保证;新政落地引发的迷茫与焦虑,也需要教师反复地、细碎地讲给家长听。

     学生与家庭被减掉的“负”,变成了学校和一线教师需要接手的“正”——“加法”势必压向天平的一端,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连锁变化。

     如果“双减”最终目的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那么在这种良好的教育生态里,教育者也不该是那个独自负重前行、身心疲惫的人。

     虽说新政落地,难免会有阵痛期,但阵痛会持续多久?教师又能如何调整、顺利渡过这段时期?当“双减”真的让教育掀开新篇章,对教师素质又会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既然教育注定是一个全社会注意力胶着的节点,那么,教师,也就是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关键执行者,要如何应对这场新的挑战,也就不仅仅关乎教师群体的职业发展,而是所有教育生态中的人都必须重视和共同面对的问题。

      教师节前的这一周,我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向教师们发起了一次小调研,共收集到80份有效问卷。在这次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了教师们真实的困境与诉求。

      我们一起来思考,如何给学生、家长减负的同时,也让教师减负。

01

“双减”落地

一线教师变难了吗?

      首先带来直接变化的,是工作强度的增大。义务教育学段的课后“5+2”模式,要求各地学校延后放学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

     尽管政策已经给出了方向上的建议,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但仍有多位老师表示,学校老师人数就那么多,又没有引进校外力量,如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等,老师们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上”。

     家长们新的焦虑和迷茫,也让老师们的沟通工作变得繁杂。

    新学期开学前,学校就已经开家长会一一讲解,“双减”新政将带来哪些变化。但这仅仅是个开始,老师们都知道,沟通工作的“大头”还在后面。

      会有家长偷偷跟老师打听,有没有推荐的练习册,“学校不布置作业,家长可以布置啊”;也有家庭对孩子的关心更少了,“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儿”;还有更多的家长在观望,也在犹疑,“这个班、这个老师真的能教好我的孩子吗?”

      如果说这些尚且属于变革的阵痛,那么,如何迎接“双减”之后新的教学节奏,就是一个长期问题了:学校教育势必要比过去做得更多。

      在过去,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在校外机构学得足够超前,大部分时候,学校课堂反而只需要做好巩固就好了。现在,当学生来到学校的目的都被还原到“习得新知识”,自然也会对老师授课有所影响。

      在这一点上,“双减”的积极意义是最突出的。不少老师都曾无奈表示,由于校外机构和家长提前教,超量教,很容易让孩子早早失去兴趣,并且,还要时不时面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不是这么教的”的错乱时刻。花太多功夫在纠正习惯、重启兴趣,都是教师在“双减”前的教学挑战之一。

     但新挑战也随之而来,“双减”在减的,一是校外培训机构,二是作业。

     “双减”政策后,各地细则都明确提到了,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有小学老师坦陈,这也会让他们的教学节奏发生一些变化。

     “虽说一、二年级的内容的确不难,但还是需要练习时间的。现在不允许留作业,就只能放在课堂上进行,也就是说,授新与练习的时间要重新设计。”

02

给学生减负,

就意味着给教师增负吗?

      开学本就是最忙的时候,今年又因为一系列新政落地,老师们更忙了,要花更长的时间看孩子,要写更多的报告,还要准备更灵活的教学设计。

      一时之间,老师们“不堪重负”、“身心疲惫”的现象也不少。

      过去,我们常说,让孩子一味刷题、反复操练,其实是教育者在偷懒。那么反过来,让孩子摆脱“题海”、轻松高效地学习,就意味着让老师“负重前行”吗?

      显然,两种极端都算不得回归教育本质后的良好生态。其实,早在“双减”政策之前,教育部就已经在部署“给教师减负”了。

       2019年出台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教育部要把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参与修订教育法、教师法,为教师减负提供法规依据。地方政府要调资源,有一些类型的教师减负,需要地方党委和政府大力协调,给予相应的政策资源支持,才可以顺利实施。

      教师负担过重问题屡见报端,表面上体现为广大教师承担了与教育教学科研不相干的事务,疲于应付、忙于琐事,但从根本上反映了当前在尊重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理顺现代学校和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制度性问题。

      从顶层设计上看,“双减”就没有打算把负担从学生和家长这里转移到学校老师这里。只是层层推进下去,落实到每个地区、每个学校的组织体系支持显然还不尽人意。

      9月8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也对“双减”背景下教师压力和负担加重的现象作出回应:下一步,教育部还将继续督促指导各地将教师“减负”工作同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有机结合起来,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推动教师“减负”工作取得实效。

      诚如政策所强调的,解决教育质量问题,关键是教师。若真能切实减轻教师身上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不合理工作负担,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归本源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那么,在教育部门、学校组织的体系支持之上,教师们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

03

高效能教学

一条需要更多支持的突破之路

      8月初,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一份文件,要遴选基础教育精品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说,教育部希望能够激发老师革新教学手段的动力,提供更多精品课,并让更多地方和学生共享共用。除了拿来就用、点开即上外,这些课程还能为老师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提供支持。

      轻负高效的课堂,势必需要一线老师们突破现有的惯常模式,创造一种更为灵活生动的真实学习氛围。也就是说,教师们必须在专业上更进一步,提高“教学效能”。

      2013年,《教育学名词》第一次提出“教学效能”这个概念,并给出明确定义:  学校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班级(课堂)教学活动为基础,引导或促进师生及教学情境发挥其效能或作用,以求得学校预期和超乎预期的教育效果的能力。

      在《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一书中,作者提到,高效能教师应当具备这样三点特质:

  • 保持积极的期望;

  • 拥有良好的课堂管理技巧;

  • 为学生设计合理的课程。

那么,如何成为一位高效能教师呢?对不同学段、不同学校、面对着不同学生的老师们来说,其实很难有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但踏出这一步,依然有一些小提示可以作为改变的开始。

让课堂有趣:学生喜欢尝试和学习有趣的事情,让学习真实发生,就要学生真的参与其中,并与你产生对话。

真正有效的评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最为关键的就是评估方式的转变。教师可以尝试各种灵活的学生评估方式,如游戏、辩论、报告等,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参与,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多元认知技能。

善用校外资源:现在课堂外有大量的学习资源,教师们可以利用各式各样的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尤其是,远程情况下,将讲座与音频、视频和互动相结合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参与。

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对教师来说也同样重要,从一开始就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会让教学工作事半功倍。

主动尝试创新:即使是传统科目,也有可能因为组织方式的变化而变得多样,课堂变得特别。同时,丰富的教学法也更能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减轻压力:不要让教学工作消耗你的生活。为自己和家人平衡工作与时间。您会注意到,当您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时,您可以与学生一起享受更多乐趣,并获得更高质量的课程。

 

参考资料: 

 靳玉乐, 罗生全. 学业负担、教学效能和学习效能的水平及其关系探究[J]. 中国教育科学, 2019, 000(002):P.73-89.

孙尧.为中小学教师减负增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19-12-17(12).

张盖伦.落实“双减”,学校教育更需“减脂增肌”[N].科技日报,2021-09-09(06).

(美)黄绍裘 ,(美)黄露丝玛丽.《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