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首页 / 试题 / 高中物理 / 试卷选题

2009高考真题汇编17-力学实验综合

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摩擦力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设计实验装置如图。长直平板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另一端架在一物块上。在平板上标出AB两点,B点处放置一光电门,用光电计时器记录滑块通过光电门时挡光的时间。

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挡光长度d,用天平测量滑块的质量m
②用直尺测量AB之间的距离sA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h1B点到水平桌面的垂直距离h2
③将滑块从A点静止释放,由光电计时器读出滑块的挡光时间t
④重复步骤③数次,并求挡光时间的平均值t
⑤利用所测数据求出摩擦力f和斜面倾角的余弦值cosα;⑥多次改变斜面的倾角,重复实验步骤②③④⑤,做出f-cosα关系曲线。

⑴用测量的物理量完成下列各式(重力加速度为g):
①斜面倾角的余弦cosα=
②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v=
③滑块运动时的加速度a=;,
④滑块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阻力f=_
⑵测量滑块挡光长度的游标卡尺读数如图所示,读得d=

来源:2009年全国1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利用图1所示装置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在坐标纸上描出了小球水平抛出后的运动轨迹,但不慎将画有轨迹图线的坐标纸丢失了一部分,剩余部分如图2所示。图2中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每小格的长度均代表0.10mP1P2P3是轨迹图线上的3个点,P1P2P2P3,之间的水平距离相等。
完成下列填空:(重力加速度取9.8m/s2
⑴设P1P2P3的横坐标分别为x1x2x3,纵坐标分别为y1y2y3。从图2中可读出|y1-y2|=m,|y1-y3|=m,|x1-x2|=m(保留两位小数)。

⑵若已测知抛出后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运动。利用⑴中读取的数据,求出小球从P1运动到P2所用的时间为s,小球抛出后的水平速度为m/s。(均可用根号表示)。
⑶已测得小球抛出前下滑的高度为0.50m,设E1E2分别为开始下滑时和抛出时的机械能,则小球从开始下滑到抛出的过程中机械能的相对损失E1-E2E×100%=%(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来源:2009高考全国Ⅱ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圆柱体的长度L,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该圆柱体的直径d,示数如图。由图可读出L=cmd=mm

来源:2009年宁夏高考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使重物带动纸带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利用此装置可以测定重力和速度。
①所需器材有打点计时器(带导线)、纸带、复写纸、带铁夹的铁架
台和带夹子的重物,此外还需(填字母代号)中的器材。

A.

直流电源、天平及砝码

B.

直流电源、毫米刻度尺

C.

交流电源、天平及砝码

D.

交流电源、毫米刻度尺

②通过作图象的方法可以剔除偶然误差较大的数据,提高实验的准确
程度。为使图线的斜率等于重力加速度,除作v-t图象外,还可作图象,其纵轴表示的是 ,横轴表示的是 。

来源:09高考天津理综物理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在家中尝试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他找到三条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事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铅笔、细绳、白纸、钉字,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两条橡皮筋的一端分别在墙上的两个钉子AB上,另一端与第二条橡皮筋连接,结点为O,将第三条橡皮筋的另一端通过细胞挂一重物。

①为完成实验,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
a.测量细绳的长度
b.测量橡皮筋的原长
c.测量悬挂重物后像皮筋的长度
d.记录悬挂重物后结点O的位置
②钉子位置固定,欲利用现有器材,改变条件再次实验证,可采用的方法是

来源:09高考山东理综物理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个实验小组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使用两条不同的轻质弹簧ab,得到弹力与弹簧长度的图象如图7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a的原长比b的长

B.

a的劲度系数比b的大

C.

a的劲度系数比b的小

D.

测得的弹力与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来源:09广东高考理科基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使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得到如图8所示的纸带。图中的点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实验时应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

B.

(S6S1)等于(S2S1)的6倍

C.

从纸带可求出计数点B对应的速率

D.

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

来源:09广东高考理科基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气垫导轨(如图甲)工作时,空气从导轨表面的小孔喷出,在导轨表面和滑块内表面之间形成一层薄薄的空气层,使滑块不与导轨表面直接接触,大大减小了滑块运动时的阻力。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放置两个质量均为a的滑块,每个滑块的一端分别与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两个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均为b.气垫导轨正常工作后,接通两个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并让两滑块以不同的速度相向运动,两滑块相碰后粘在一起继续运动。图乙为某次实验打出的、点迹清晰的纸带的一部分,在纸带上以同间距的6个连续点为一段划分纸带,用刻度尺分别量出其长度s1s2s3.若题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均为国际单位,那么,碰撞前两滑块的动量大小分别为,两滑块的总动量大小为;碰撞后两滑块的总动量大小为。重复上述实验,多做几次。若碰撞前、后两滑块的总动量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则动量守恒定律得到验证。
9358d109b3de9c82d2d06d3e6f81800a18d843cd.jpg342ac65c10385343457513909013b07ecb8088cd.jpg

来源:09高考四川理综物理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分别测量一薄的金属圆片的直径和厚度,读出图中的示数,该金属圆片的直径的测量值为cm,厚度的测量值为mm

来源:2009高考海南物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在平衡小车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过程中,打出了一条纸袋如图乙所示。计时器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量出相邻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该小车的加速度a=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平衡摩擦力后,将5个相同的砝码都放在小车上.挂上砝码盘,然后每次从小车上取一个砝码添加到砝码盘中,测量小车的加速度。小车的加速度a与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砝码盘中砝码总重力F(N)
0.196
0.392
0.588
0.784
0.980
加速度am/s2
0.69
1.18
1.66
2.18
2.70

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a-F的关系图像

(3)根据提供的试验数据作出的a-F图线不通过原点,请说明主要原因。

来源:2009高考江苏物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利用图(a)实验可粗略测量人吹气产生的压强。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水平放置,管内塞有潮湿小棉球,实验者从玻璃管的一端A吹气,棉球从另一端B飞出,测得玻璃管内部截面积S,距地面高度h,棉球质量m,开始时的静止位置与管口B的距离x,落地点C与管口B的水平距离l。然后多次改变x,测出对应的l,画出l2-x关系图线,如图(b)所示,并由此得出相应的斜率k

(1)若不计棉球在空中运动时的空气阻力,根据以上测得的物理量可得,棉球从B端飞出的速度v0
(2)假设实验者吹气能保持玻璃管内气体压强始终为恒定值,不计棉球与管壁的摩擦,重力加速度g,大气压强p0均为已知,利用图(b)中拟合直线的斜率k可得,管内气体压强p
(3)考虑到实验时棉球与管壁间有摩擦,则(2)中得到的p与实际压强相比(填偏大、偏小)。

来源:09高考上海物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实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动能定理",如图,他们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在水平桌面上相距50.0cmAB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大小。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

(1)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测量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正确连接所需电路;
②将小车停在C点,,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细线拉力及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
③在小车中增加砝码,或,重复②的操作。
(2)表1是他们测得的一组数据,其中MM1与小车中砝码质量m之和,|v22v12| 是两个速度传感器记录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EF是拉力传感器受到的拉力,WFAB间所作的功。表格中E3=W3=.(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根据表1,请在方格纸上作出E-W图线。


表1 数据记录表

次数
M/kg
|v22-v21|   /(m/s)2
△E/J
F/N
W/J
1
0.500
0.760
0.190
0.400
0.200
2
0.500
1.65
0.413
0.840
0.420
3
0.500
2.40
△E3
1.220
W3
4
1.000
2.40
1.20
2.420
1.21
5
1.000
2.84
1.42
2.860
1.43
来源:09高考广东物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实验小组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探究一种金属丝的电阻率。所用的器材包括:输出为3V的直流稳压电源、电流表、待测金属丝、螺旋测微器(千分尺)、米尺、电阻箱、开关和导线等。
(1)他们截取了一段金属丝,拉直后固定在绝缘的米尺上,并在金属丝上夹上一个小金属夹,金属夹,金属夹可在金属丝上移动。请根据现有器材,设计实验电路,并连接电路实物图14

(2)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正确连接电路,设定电阻箱的阻值,开启电源,合上开关;

②读出电流表的示数,记录金属夹的位置;
③断开开关,,合上开关,重复②的操作。
(3)该小组测得电流与金属丝接入长度关系的数据,并据此绘出了图15的关系图线,其斜率为A-1·m-1(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图线纵轴截距与电源电动势的乘积代表了的电阻之和。
(4)他们使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示数如图16所示。金属丝的直径是。图15中图线的斜率、电源电动势和金属丝横截面积的乘积代表的物理量是,其数值和单位为(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来源:09高考广东物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明同学在学习了DIS实验后,设计了一个测物体瞬时速度的实验,其装置如下图所示。在小车上固定挡光片,使挡光片的前端与车头齐平、将光电门传感器固定在轨道侧面,垫高轨道的一端。小明同学将小车从该端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获得了如下几组实验数据。

则以下表述正确的是()①四个挡光片中,挡光片I的宽度最小
②四个挡光片中,挡光片Ⅳ的宽度最小
③四次实验中,第一次实验测得的速度最接近小车车头到达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
④四次实验中,第四次实验测得的速度最接近小车车头到达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来源:2009年高考上海卷综合能力测试(理科使用)第8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Ⅰ.用多用电表进行了几次测量,指针分别处于ab的位置,如图所示。若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处于下面表格中所指的档位,ab的相应读数是多少?请填在表格中。

指针位置 选择开关所处的档位 读 数
a 直流电流100mA mA
直流电压2.5V V
b 电阻×100 Ω

(1)要正确完成实验,电压表的量程应选择V,电流表的量程应选择AR0应选择Ω的定值电阻,R应选择阻值范围是Ω的滑动变阻器。
Ⅱ.用右图所示的电路,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电池的内阻较小,为了防止在调节滑动变阻器时造成短路,电路中用一个定值电阻R0起保护作用。除电池、开关和导线外,可供使用的实验器材还有:
(a)电流表(量程0.6A3A);
(b)电压表(量程3V15V
(c)定值电阻(阻值1Ω、额定功率5W
(d)定值电阻(阻值10Ω,额定功率10W
(e)滑动变阻器(阴值范围0--10Ω、额定电流2A
(f)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00Ω、额定电流1A
那么

(2)引起该实验系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Ⅲ.探究力对原来静止的物体做的功与物体获得的速度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过程如下:

(1)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W2W3W、……;
  (2)分析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求出小车的速度v1v2v3、……;
  (3)作出W-v草图;
  (4)分析W-v图像。如果W-v图像是一条直线,表明v;如果不是直线,可考虑是否存在Wv2Wv3Wv等关系。
以下关于该试验的说法中有一项不正确,它是
A.本实验设法让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为W2W3W、……。所采用的方法是选用同样的橡皮筋,并在每次实验中使橡皮筋拉伸的长度保持一致。当用1条橡皮筋进行是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W,用2条、3条、……橡皮筋并在一起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分别是2W3W、……。
B.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补偿的方法,可以使木板适当倾斜。
C.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一条记录纸带。纸带上打出的点,两端密、中间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没有使木板倾斜或倾角太小。
D.根据记录纸带上打出的点,求小车获得的速度的方法,是以纸带上第一点到最后一点的距离来进行计算。

来源:2009年高考安徽理综卷第21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