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真题汇编-氮族元素
已知分别代表一种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略)。分别是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单质。与冷水缓慢反应,与沸水迅速反应,放出氢气。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其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2:3,且能与水反就应得到两种碱。为淡黄色固体化合物,能与的水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组成单质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位置。化合物电子式为。
⑵的沸点比硒化氢()的熔沸点高,其原因是。
⑶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直接反应生成和, 写出化学方程式:。
⑷写出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⑸红棕色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实际意义。现在常利用反应
(方程没配平)来处理。当转移0.4电子时,消耗的M在标准状况下是。
将22.4某气态氮氧化合物与足量的灼热铜粉完全反应后,气体体积11.2(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则该氮氧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 | B. | C. | D. |
物质的量之比为2:5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 | 1:4 | B. | 1:5 | C. | 2:3 | D. | 2:5 |
已知周期表中,元素、、、与元素相邻。的最高化合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回答下列问题:
(1)与可以形成一种高温结构陶瓷材料。的氯化物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的氧化物的晶体类型是;
(2)的具有相同化合价且可以相互转变的氧化物是;
(3)和形成的二价化合物中,呈现最高化合价的化合物是化学式是;
(4)这5个元素的氢化物分子中,①立体结构类型相同的氢化物的沸点从高到低排列次序是(填化学式),其原因是②电子总数相同的氢化物的化学式和立体结构分别是
(5)和所形成的结构陶瓷材料的一种合成方法如下:的氯化物与的氢化物加热反应,生成化合物和气体;在高温下分解生成的氢化物和该陶瓷材料。上述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是
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的,按下图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氧化成,而稀硝酸不能氧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3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
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反应,能与反应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乘放的药品依次是
(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
(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装置②的作用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一局的试验现象是
(6)试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涉及了一下4个试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选填序号字母)
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b.加水稀释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映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下列有关肥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肥皂与纯碱的去污原理相同 |
B. |
肥皂可以加速油污在水中的分散 |
C. |
肥皂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的 |
D. |
肥皂主要成分的分子中含有亲油基团和亲水基团 |
下列使用化肥、农药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
高温多雨时比较适合施用钾肥 |
B. |
长期施用硫铵会造成土壤板结 |
C. |
石硫合剂必须与硫酸混合后才能施用 |
D. |
过磷酸钙必须经硫酸处理后才能施用 |
下列有关硬水及其软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离子交换法可以软化硬水 |
B. |
硬水中含有较多、 |
C. |
生产、生活使用的天然水必须经软化 |
D. |
加热可使暂时硬水中的生成沉淀 |
工业上常用氨氧化法生产硝酸,其过程包括氨的催化氧化(催化剂为铂铑合金丝网)、一氧化氮的氧化和水吸收二氧化氮生成硝酸。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2)原料气中空气必须过量,其主要原因是;
(3)将铂铑合金做成薄丝网的主要原因是;
(4)水吸收二氧化氮生成硝酸为放热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为了提高水对二氧化氮的吸收率,可采取的措施为(答2项)
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其原因是()
①幕布的着火点升高 ②幕布的质量增加
③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降低了温度 ④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气体隔绝了空气
A. | ①② | B. | ③④ | C. | ③④ | D. | ②④ |
已知汽车尾气无害化处理反应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
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降低 |
B. |
使用高效催化剂可有效提高正反应速率 |
C. |
反应达到平衡后,的反应速率保持恒定 |
D. |
单位时间内消耗和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