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备考总动员高二历史模拟提升】1
英国的清教主张“纯洁”英国国教,清除其中的天主教残余,提倡节俭和勤奋,反对奢侈浪费,实质上反映了( )
A.国教与清教矛盾尖锐 |
B.天主教成为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
C.启蒙思想已广泛传播 |
D.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利润和积累资本的愿望 |
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在一次探究课上,四名学生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谁的表述最准确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具备统一的实力 |
B.秦王嬴政广罗人才,统一战略得当 |
C.战国末期诸侯国减少,局部实现统一 |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各地联系加强 |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均田制 | B.三长制 | C.新租调制 | D.汉化政策 |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作用 |
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
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
马丁·路德指出,主教的权柄与政府的权柄“两者都是上帝的命令,所以应当尽心尊敬、重视,看为上帝所赐世人最大的福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世俗权力对教权的尊重 |
B.强调世俗权力的优越性 |
C.否定主教在宗教领域的地位 |
D.论证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对等地位 |
下列对俄国1861年改革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 B.引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 |
C.平息了农民暴动 | D.促进了俄国近代化 |
以下是中世纪一段“敕封式”的宣誓词:“我的主人啊!臣下乃是我主的仆人,领有采邑的家臣。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我的主人。”据此,这一“敕封式”最有可能发生在
A.国王与教皇之间 | B.贵族与贵族之间 |
C.领主与农奴之间 | D.贵族与市民之间 |
钱穆在某篇文章中谈到:“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此制度”当指
A.科举考试 | B.君主专制 |
C.纲常伦理 | D.军机六部 |
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保甲法作用的评述,正确的是
A.加强对人民控制,增强国防力量 |
B.改变更戌法,提高武将政治地位 |
C.实行兵农合一,保证军粮的供给 |
D.军权更集中,消除割据的经济基础 |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与商鞅变法相比,相似之处是
A.改革科举选拔制度 | 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
C.改制地方行政区划 | D.改变土地所有制度 |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是
A.制定俸禄制 | B.实行三长制 | C.迁都洛阳 | D.颁布均田制 |
19世纪中期,一些主要欧美国家殊途同归,发展了资本主义。下列国家中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是( )
A.俄国 | B.美国 | C.德国 | D.法国 |
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
A.革除封建礼仪 |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
C.带动文明开化 |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日本对此做出的反应中表述有误的是( )
A.对外开放,学习西洋之法 | B.改革幕政,实现富国强兵 |
C.推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 | D.激发斗志,维护民族独立 |
据《世事见闻录》记载:“三井家在江户有3座大店铺,雇佣着1000多名伙计。据说每天的生意,要做到黄金2000两以上才算好生意。黄金2000两,也就是白米5000袋。5000个农民一整年的辛苦耕种,才能缴上贡米5000袋……此外,三井家还有许多田地,租地收入每年多达黄金2万两……江户以外,三井家在大阪……等地方都有分店;此外,还有分布在各藩的经销店……”这段材料反映了( )
A.日本重农抑商 | B.资本主义萌芽 |
C.日本商业发展 | D.封建统治动摇 |
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 | B.动摇不定 | C.反对变法 | D.软弱无能 |
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
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
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原创】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中国的洋务运动也以失败而结束。二者的结果说明是( )
A.统治阶级自身进行的改革必定失败 |
B.不推翻列强的统治,落后国家的改革不可能成功 |
C.帝国主义的侵略是导致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
D.“布新而不除旧”是两次改革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
【原创】梭伦改革使雅典确立了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制度,而基本处于同一时期的商鞅变法却使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说明( )
A.西方有民主的传统,东方有专制的传统 |
B.从历史上看,东西方文明是互不相容的 |
C.东西方文明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
D.自古以来西方的制度就比东方的先进 |
【改编】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下列内容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的是( )
①吸收学习汉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②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
③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④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改编】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推进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是
A.明确规定成年男子与父母分居 | B.奖励军功 |
C.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 | D.燔诗书而明法令 |
【改编】如同千年前模仿唐朝长安建造奈良一样,明治时期,日本人在东京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这里仿照欧美街市,盖起两层楼的洋式砖瓦房,街道上电车穿梭,夜幕降临时煤气灯就会点亮。上述材料说明
A.日本民族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对外部的学习 |
B.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他人长处的民族 |
C.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缺乏民族自信心 |
D.前后两次两次学习对日本民族发展影响不大 |
【改编】据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王安石变法有利于上述现象出现的有
A.保甲法 | B.方田均税法 |
C.农田水利法 | D.改革科举制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天命陛下(宋神宗)为神明主,殴天下士民使守封疆,卫社稷,士民以死徇陛下不敢辞者,何也?以陛下能为之主,以政令均有无,使富不得侵,强不得凌弱故也。今富者兼并百姓,乃至过于王公,贫者或不免转死沟壑。陛下无乃于人主职事有所阙,何以报天下士民为陛下致死?”
——《续通鉴长编》卷二百四十
材料二 “诚能御轻重(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敛散(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而禁因缘(指勾结)之奸,则何患乎经入(指常规赋税收)之不足。”
——《王安石文集》卷四九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存在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他在变法中是如何实现“御轻重敛散”的?(4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人权指令 |
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法;修改宪法 |
社会改革指令 |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除压制性制度;经济机构民主化 |
经济改革指令 |
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
神道指令 |
国家与神道分离 |
开除公职指令 |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卷143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做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预掩盖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1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什么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预掩盖先儒”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王安石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