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邛崃市高一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豫)、河北(冀) | B.湖南(湘)、湖北(鄂) |
C.山东(鲁)、山西 (晋) | D.广东(粤)、广西(桂) |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
A.铁制农具 | B.祖先牌位 |
C.青铜兵器 | D.皇帝宝座 |
下列不属于受封诸侯王义务的是
A.镇守疆土,以蕃屏周 | B.征派赋役,管理人民 |
C.朝觐述职,效忠朝廷 | D.互相征战,开拓疆土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已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这样说的目的是
A.想实行焚书坑儒 | B.准备攻打匈奴 |
C.反对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 D.准备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皇帝”指的是
A.周武王 | B.秦始皇 |
C.汉武帝 | D.康熙帝 |
读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元 |
明 |
清 |
高层政区 |
|
州 |
|
行省 |
布政使司 |
省 |
统县政区 |
郡 |
郡 |
州 |
路、府、州 |
府、直隶州/州 |
府、直隶州 |
县级政区 |
县 |
县 |
县 |
县 |
县 |
州、县 |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C.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制度的框架 |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
《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行政管理 | B.访贫问苦 |
C.监察官吏 | D.缉捕侦查 |
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类别 |
察举制 |
科举制 |
依据 |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
“以文取士” |
方式 |
长官举荐 |
自由报考 |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 B.汉朝 |
C.唐朝 | D.宋朝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最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 B.等待朝廷察举 |
C.投笔从戎从军 | D.经商致富后参政 |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辅助皇帝,参与决策 | B.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 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
读“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强化 |
B.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 |
C.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
D.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C.中法战争 | D.甲午中日战争 |
《中国外交史》记载,“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朝政权,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 | B.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梦想 |
C.《马关条约》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 D.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
近代史上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设或人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这标志着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外国势力控制了中国官员的选拔 |
C.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被粉碎 | D.清王朝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A.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
C.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 |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
淞沪会战期间,谢晋元率所部四百余人为掩护主力部队安全撤退而坚守四行仓库,最终成功完成任务,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的中国军民的士气。在此期间,上海市民积极运送物资进行支援,女童子军冒险渡河送上一面国旗,中外媒体对此次作战都不乏溢美之词。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最终取得淞沪会战的胜利 |
B.国民党军队承担了整个抗战的主要任务 |
C.高昂的民族精神预示着抗日战争的光明前景 |
D.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
史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下列材料中,最无可辩驳的实证日本侵华罪行的是
A.中国人民控诉日军侵华的言论 | B.日本美化战争的宣传单 |
C.日本战犯在东京审判中的笔供 | D.外国史学家的史学著作 |
近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持续热播。下列剧情有违历史史实的是
①《亮剑》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合作抗战
②《大宋提刑官》中内阁大学士位高权重
③《康熙大帝》中军机大臣跪奏笔录
④《台湾1895》中的李鸿章说出“八国联军刚刚火烧了圆明园”的台词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抗战 | B.淞沪会战 |
C.太原会战 | D.台儿庄战役 |
某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主观上希望实行抗日、反共两个第一”’而实际上“实行的还是抗日第一,反共第二”。该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
A.坚持抗战 | B.消极抗日 |
C.改变反共立场 | D.玩弄两面手法 |
标志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 B.西安事变 |
C.卢沟桥事变 | D.皖南事变 |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说:“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 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这表明他
A.维护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 | 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 |
C.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 D.停留于中国古代的落后思想 |
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这段材料从本质上说明了
A.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
C.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根本改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从1840年到1901年,西方列强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以上四图各反映了列强哪次侵华战争?
(2)依据上图所反映的侵华战争,归纳指出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呈现出哪些趋势?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列强四次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共同影响?
(4)某同学要对近代列强侵华战争进行专题探究,请你为其提供收集相关探究资料的主要途径。(至少举出2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王朝虽然开创了“康乾盛世”,但那只是落日的余辉,很快就暗淡下去。反观西方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实力迅速增强。它们对内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对外推行扩张政策。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摘自人教版必修一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三 Revolution者,若转轮然,从根柢处掀翻之,而别造一新世界。(注:“革”字有变革、更改之意)
——梁启超《释革》(1903年)
(1)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2)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别造一新世界”。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其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