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科目:语文
  • 题型:文言文阅读
  • 难度:中等
  • 人气:35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七代
苏辙
英雄之士,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天下之势,未有可以必成者也,而英雄之士,常因其隙而入于其间,坚忍而不变,是以天下之势遂成而不可解。
自晋以下,天下何其纷纷也。强者不能以相吞,弱者不能以相服,其德不足以相君臣,而其兵不足以相吞灭。天下大乱,离而为南北,北又离而为东西,其君臣又自相篡取而为七代,至于隋而后合而为一。盖其间百有余年之中,其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不为少矣。然而南不能渡河以有北之民;而北不能过江以侵南之地。岂其百年之间。南无间之足乘,而北无隙之要入哉?盖亦其势之有所不可者也。七代之际,天下尝有变矣。宋取之晋,齐取之宋,梁取之齐,陈取之梁,而周、齐取之后魏。此五衅者,兵交而不解,内乱而无救,其间非小也,而其四邻拱手远望,而莫敢入。盖其取之者,诚有以待之,而不可以乘其仓卒也。尝试论之。姚泓、宋武之际,天下将合之际也。姚兴既死,而秦地大乱。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兵不劳而关中定。此天下之一时也。及夫刘穆之死,关中未安,席不及暖,兵不及,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留孺子孱将,以抗四方强悍之虏,则天下之势已遂去矣。且此惟不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也,则夫天下之势亦随去之而已矣。
嗟夫!使武帝既入关,因而居之,以镇抚其人民,南漕江淮之资,西巴汉之粟,而内因关中之盛,厉兵秣马,以问四方之罪戾。当此之时,天下可以指麾而遂定矣,而何江南之足以蒂芥夫吾心哉!然而其事则不可以不察也,其心将有所取乎晋,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是其心忧惧颠倒,而不见天下之势。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故夫有可以取天下之势而不顾,以求移其君,而遂失之者,宋武之罪也。
【注】①七代:南北朝时期的七个朝代。②姚泓(388年—417年),字元子,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最后一位君主,后秦文桓帝姚兴长子。③刘穆:宋武帝刘裕的左仆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五者,兵交而不解衅:间隙、缝隙。
B.武帝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举:发动,率领。
C.席不及暖,兵不及息:呼吸,叹息。
D.南漕江、淮之资,西巴、汉之栗引:取得,拿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强者不能以相吞,弱者不能以相服②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B.①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不为少矣②今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
C.①及夫刘穆死,关中未安②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①是其心忧慎颠倒,面不见天下之势②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没有“因天下之势”的一组是
①天下大乱,离而为南北,北又离为东西
②而其四邻拱手远望,而莫敢入
③而秦地大乱,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
④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留孺子孱将以抗四力强悍之虏
⑤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栗,而内因关中之盛
⑥是以其心忧慎颠倒,而不见天下之势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势未有可以必成者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开篇就提出这一观点,开宗明义,观点鲜明,全文紧扣这一观点展开论述。
B.作者认为自晋以来百余年国家没有统一的原因,是各当权者不善于抓住机遇,不敢采取果断行动,一味等靠而错失良机。
C.宋武帝刘裕秦顺利平定中关后,没有判断准形势,采取了错误的举措施,丧失了统一全国的机会,照作者的观点来看,刘裕并非“英雄之士”。
D.作者引用孔子的话目的是说明宋武帝“见小利”而“大事不成”。边里的“小利”是指控制“江南”,“大事”则指攻取晋而统一天下。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其百年之间,南无间之足乘,而北无隙之可入哉?
(2)尝试论之,姚泓、宋武之际,天下将合之际也。
(3)其心将有所取乎晋,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

登录并查看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七代①论苏辙英雄之士,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