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中西文明的交流、借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材料一 《宋史》中出现的部分人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材料二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反应从军事和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这种大反映在中国人选择翻译的西方书籍的类别有了改变。在1850年到1899年这段时期中,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就如何“做人”,材料一反映的思潮与同期的西方文艺复兴思想家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据材料三,1902年前后两个时期中国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
推荐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