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王玉龙: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来源:启点学 2023-04-19

有家长反映,孩子每天放学回家,从来不主动学习,常常需要通过奖励、惩罚和监督等措施来推动孩子学习,效果也不理想,父母也很累。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自觉主动地学习?其实这与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很大关系。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团火焰就是学生的内驱力。

 

什么是内驱力?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与“胡萝卜+大棒”的外驱力相比,具有参与度更高、延续性更强、成就感更足的特点。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安全、归属与爱、尊重)部分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高层次需要(自我实现)的追求。因此,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包容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2.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培养自主感。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稍有不从就要受到教师的指责。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为自己负责,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培养其自主感。例如: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建设,让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等等。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带“主角光环”,对待学习才会有持续的热情与动力。

 

3.设定合适的目标。目标设定理论指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当目标“明确具体,具有一定难度,但又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时,效果是最好的。因此要设定明确具体的目标,让学生能看得到、摸得着。例如:学好数学,就是一个模糊的目标,期中测评数学成绩在原有水平上提高20分,这就是一个具体的目标。目标设定还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能力和水平,让学生努把力、“跳一跳”就能达到,这样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另外,设定学习目标,一定让孩子参与进来,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让学生独立设定学习目标。

 

4.树立标杆。跟崇高的人在一起,跟有理想的人做朋友,依托于积极心理学,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优秀毕业生、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等杰出人物的真实事迹,用他们的故事引领学生的成长,为学生树立榜样,促使学生的思想认知得到提升,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5.有效的评价。评价是问题的反馈,评价的目的在于进步。面对有差异的学生个体,要强调评价内容的多维性,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正确的评价,破除“唯分数论”,对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评价,发现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的鼓励,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对优秀生,教师的评价要突出对学生强项的肯定与期待。对于学困生错误的回答,教师不要以结论是否正确去评价,而是以对待学习的态度方面的转变给予表扬激励。同时要用多把尺子去衡量学生,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去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6.家校共育。作为父母,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孩子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在家庭教育中不要大包大揽,要学会放手,明确告诉孩子,学习是你的责任,不是父母的责任,你是为自己学习,不是为父母学习,理智地把孩子推到承担学习责任的第一线;还要理智看待孩子的差距,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避免孩子形成“我比别人笨”的心理定势,产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另外,要经常与教师沟通,统一思想,步调一致,从细微处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与自信心,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来源 | 名校长工作室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