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教师走上讲台,上好每一堂课,也就是世人眼中的常态课,我以为,最有意义和价值。
上好每一堂常态课,相对于那些公开课、示范课、表演课、观摩课、展示课,常态课是一种常态,一种状态,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态,一种课堂最基本的样态。
最真实的课是常态课。因为很多“课”属于表演课,执教老师只是一个演员,其背后导演、灯光、服装、化妆、舞美、音效、道具,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最接地气的是常态课。因为没有专家、学者的簇拥,没有媒体、机构的聚焦,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场面,没有高大美的精包装,在“这一间”教室里,只有老师和学生,只有他们的平等对话,只有他们的心灵交融,只有他们生命的滋滋拔节,平平淡淡才是真,普普通通方长久,朴朴素素更唯美。
最受用的是常态课。常态课是教师的“家常菜”,是学生的“营养餐”,是师生共同的“心灵盛宴”,学生的学习与生命成长,主要依靠的是常态课,常态课管用、实用、受用。
最能折射良知的是常态课。常态课没有打分的量标,没有定量与定性的评价,没有现场的视导监督,老师的投入程度,课堂里呈现的温度,一堂课的效度,完全在于老师,在于老师的责任心,在于老师的爱心,在于老师揣在胸口的一颗良心,一个有责任心、爱良、良心的老师,他会始终信奉“课比天大”。
最永恒的课也是常态课。那些赛课、表演课,往往是坛花一现,而对于一个老师,常态课至少要陪伴他们三、四十年,尽管不可能风生水起,潮起潮落,教师却天天如此,日复一日地撕守着课堂,经营着自己的课堂,常态课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的人生舞台,是教师生命的永恒。
因此教师应该有上好每一堂常态课的定位与追求,我们虽然达不到那些公开课、展示课高成本的投入,高亮度的显示,但是每一堂我们都可以当成公开课、展示课那样去对待,在课前,多一些准备、多一些心血,多一些付出,多一些预设,在课堂里,多一些倾听,多一些交流,多一些互动,多一些期待,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人”的视角,多一些学生立场,我们却可能把常态课上得精彩,把教学的影响力深深刻在学生的心目和行为中。
如果我们能够把每一堂常态课都当成公开课、展示课那样去对待,而且能够把每一堂常态课都上得好,我们的课堂自然而然也就有效、高效了,真正的有效课堂、理想课堂更就指日可待,为时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