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一提起“家长的教育满意度”考核,很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都会心有余悸,因为确实有些地方党委、政府是真的太看重这个考核成绩了,所以就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层层施压,想方设法站前排,千方百计争第一。母庸质疑,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最高目标和追求,“家长教育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也的确能反映出群众对当地教育的认可程度。但是,如果不去分析影响教育满意度的因素,而是不加区分的单纯以满意度的分数高低去判断一个地方的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确实有些偏颇,也有失公允。长此以往,很可能会误导一些地方舍本求末,甚至用一些非正常的方式和手段去影响或拉高满意度,这种现象也曾被媒体曝光过,是有悖于满意度考核初衷的。
要提高家长的教育满意度,必须首先弄明白影响满意度的因素有哪些。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评价指标。影响家长满意度的因素很多,包括政策层面(政府)、学校层面(学校)、个体层面(教师、家长)、社会层面,但是,这些最终都会作用于家长的心理,所以应该从影响家长心理的角度去研究影响家长对教育满意度的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不断转型升级,家长的教育观念、行为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2012年,上海的一项专门调查表明,家长的教育满意度不仅取决于对教育发展状况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的主观感知,还取决于家长的期望,期望与满意度结果具有负向影响。也就是说,受户籍、学历和经济、社会地位的影响,家长的层次不同,对教育的期望值也会不同,层次越高,期望值越高,对教育的满意度反而会越低。所以,要解决提高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问题,必须从解决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入手。
当下,尽管没有一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但不同层次的人群对“良好”这个标准的定义是不同的,定义不同,期望也就不同。概括起来,这种期望值大体可以分为“有学上”和“上好学”两大类别。这两类期望,实质上反映的分别都是对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期望,对教育质量的期望比对教育机会期望的层次要高,也更难实现。
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的战略任务,其实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有学上”和“上好学”的问题。这首先需要从政府层面压紧压实履行教育发展的主体责任,真正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动摇,超前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扎实抓好学校建设、师资配备,在满足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需求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政策调控、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民办教育等措施,切实保障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促进区域内学校共同体建设、集团化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最大限度的满足家长对“有学上”和“上好学”的期望。这是提高家长教育满意度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只是单纯的将提高满意度的任务层层压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果可想而知。
学校是区域教育的具体承载和外在表现,直接与家长、学生、社会发生联系,家长的许多教育期望都需要在学校层面得到落实和达成。所以,学校层面的工作对影响家长教育满意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关调查结果发现,在学校层面,师生关系对家长教育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观幸福感及学业成绩对家长教育满意度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学校的办学条件、家校沟通的频率、内容和方式等也对家长教育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这样一个调查结果,作为学校层面,要提高家长教育满意度,至少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办学条件标准化。在政府保障基本的软硬件设施的前提下,树立“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师生最有需求的地方”的教育理念,从为了每位学生终身发展和每位教师幸福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从每个桌椅板凳、每台电脑、每个挂衣架、每一餐饭等小处着手,努力改善、提升师生的办公、学习、生活条件,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师生在学校的每一天都生活的幸福、舒心。
其次,办学行为规范化。规范办学是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办学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受不正确的成绩观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部门考核压力的影响,很多学校存在“只要抓好教学成绩,家长满意度就一定高”的错误认识,想方设法打规范办学的擦边球,导致加班加点、加大作业量、乱订辅导资料、超前超纲教学、以选拔方式招生等不规范办学行为时有发生。数据分析证明,这是造成教育投诉、拉低家长教育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典型的“好心”办错事。今年2月份,山东省教育厅出台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规范办学十五条规定》,需要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学习和遵守,这也是提高家长教育满意度的必由之路。
第三,师资队伍专业化。有专业化的师资才有专业化的教育。学校要把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作为提升家长教育满意度的基础工程,重视教师的职业规划和专业成长,通过专家引领、青蓝结对、读书交流、校本研训、外出学习、教学诊改、赛课评课等措施,多渠道、全方位为教师搭建立体化专业赋能平台,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水平,通过他们践行现代教育理念、打造专业高效课堂、开设丰富多样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而提高家长的教育满意度。
第四,师生关系融洽化。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爱与榜样是构建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石,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每所学校都应该对师德师风教育常抓不懈,要求每一位教师“以为人父母之心行为人师表之实”,在校园里、课堂上、举手投足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长大成人。同时,学校还要把教师放到第一位,做好各种通知、文件、活动的防火墙和过滤网,为教师减负减压,并通过集体生日会、迎新会、月度人物评选等正式或非正式表扬手段激励教师,让教师的才能和工作得到充分认可,培养教师在学校的“幸福感”。当学校把教师放到第一位了,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到第一位,教师幸福了,就会把幸福和关爱传递给学生,就会尊重每一个孩子,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才能塑造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最后,家校合作常态化。2012年上海家长教育满意度数据分析发现,家长参与学校学校管理满意度与对教育的总体满意度极其显著相关,并且两者是正相关关系。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教育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提高家长对学校的了解程度,并在感情上增进对学校的理解,对提高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乃至整个教育满意度都非常重要。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完善办学理事会、家委会、家长学校等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导师制、校园开放日、家长会、家访等制度,引导社会相关方参与学校管理,密切家校沟通,促进家校合作。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和学校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自媒体作用,加强对教育政策、办学条件、办学成果、优秀师生、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让家长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学校信息,提升家长的教育参与感、获得感。
当然,提升家长教育满意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既不能单靠某一方的努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政府履职能力提高和职能转变,需要家长认知观念和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社会的充分参与和认可,更需要广大学校和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唯独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圈,办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作者:冯元民,潍坊高新区钢城现代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