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张志勇:教师必须具备的三条“专业智慧”

来源:启点学 2023-05-06

作者简介:张志勇,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育学部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教育治理、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研究等

  教师要真正懂得课堂应该教什么不应该教什么

      备课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都要按照学情、课程标准、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备课。通过备课,教师会对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应该采取的策略、手段以及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做出规划和设计。因此,我提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知道自己教什么,不应该教什么,这似乎是一个多余的问题,其实不然。我认为,教师根据学情、课程标准、教材和参考,预先设计的自己在课堂应该教什么,不应该教什么,与走进课堂后,自己究竟应该教什么,不应该教什么,并不是一回事儿。因为师生一旦置身于现实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师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与学生实际需要学习、掌握的目标、重点、难点,往往并不一致。由于教师对学情的把握不准确,况且每个学生的学情又是处于变化中的,这种情况,是会常常出现的。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每一位学生对于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而言,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或多或少地带着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背景走进教室的。因此,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内容、目标是一回事,学生真正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和目标又是一回事。只有当二者真正实现有效对接之后,教师的课堂教学才真正能够找到自己的有效起点。我认为,能够找到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起点,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智慧之一,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不然,对于每个学生而言,教师的有效教学就不会真正发生。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提出了影响教学质量的三大前提,这就是:认知前提、情感前提和课堂教学的质(即课堂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程度)。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起点也就是学生的认知前提和情感前提。一般来说,学生对课堂教学有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认知准备。也就是学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二是心理准备,也就是学生对学科、对学科教师及其教学的兴趣、感情好恶等。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从科学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认知前提开始,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为此,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活动准确了解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二是学生还想知道什么?三是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把这三个问题搞清楚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主攻目标和课堂教学的真正起点。

教师要真正懂得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我们说,中国的教育有自己的优点,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比较扎实,但是,我们也要承认一个事实,就是中国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不够。或者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强。面对21世纪世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到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的高度来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要求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说到底,素质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针对我国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现实,发展素质教育,给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要求,就是要从过去的善于传授知识走向重视知识教学的同时,必须学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说,任何教学过程都是依托知识进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同样离不开知识教学。在这里,一个关键问题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知识观。知识既是教育的目的,更是教育的手段。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经典知识既构成了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是学生以知识学习为凭借,发展能力、形成智慧的手段。与此相适应,我认为,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为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常常是不同步的。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智慧之二。 
      要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既掌握知识,又形成能力,教师必须转变单一的讲解接受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深层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类似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内化知识,建构知识,形成能力。

教师要真正懂得如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内引向课外

      从总体上讲,西方某些国家教育在课内教的知识并不多,也并不深,但他们的教育为什么却能赋予学生更高的创造性?我国的教育在课内给了学生那么多的知识,却为什么让我们的学生远离了创造的源泉?美国教育的秘密是什么?我国教育的问题症结究竟在哪里?我认为,就教育内部而言,与我们将课内的知识学习延伸到课外,让知识学习几乎占据学生的所有生活空间不无关系。
      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在不少地方学生的学习出现了课内与课外趋同的现象。就是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就其内容和性质来讲都是被动的知识学习和知识训练,学生很少有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这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界出现的非常可怕的现象。一方面,它既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封杀了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它既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更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为国家计,为民族计,为儿童计,到了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学生能不能成才,能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创造性人才,在我看来,并不取决于课内的学习,而是取决于课外的发展。因为课内的教是为课外的不教打基础的,课内的学是为课外的发展打基础的。这个基础有两个方面:一是打下学习兴趣的基础。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课内的学习引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始终充满兴趣,愿意学习,喜欢学习;二是打下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基础。这个基础既包括学生在课内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更包括教师给予学生的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方法和路径。
      我主张:要让课外学习成为学生将课内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空间;要让课外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要让课外学习成为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空间;要让课外学习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文章来源:本文载于中国教师报。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