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首页 / 试题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这段言论应出自于战国时期的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韩非子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A.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B.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墨家的“兼爱”思想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提出这一思想的先哲是

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墨子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先秦某思想家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这位思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赵鼎新在《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中指出,“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结合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
②“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③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④“仁政”被剔除,儒家思想沦为法家思想的附庸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僧曰:如何解脱?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禅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禅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禅师观点相似的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元晦 D.王守仁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地狱天堂”大致始于

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C.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侍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代程颐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与此观点相对立的思想家是

A.李贽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感知是判断万物的标准,与其有相似哲学观点的我国古代哲学家是

A.荀子 B.朱熹 C.王夫之 D.王阳明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也得罪了上帝呢?”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张

A.虔诚信仰上帝 B.实行三权分立
C.反对盲目信仰 D.要求妇女解放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尊重自然规律 B.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C.强调人是世界的主宰 D.渴望征服自然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光荣革命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是欧洲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共同的历史作用有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②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③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世纪法国作家拉伯雷曾说:“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

A.追求自由平等 B.反对禁欲主义
C.追求现世幸福 D.反对等级观念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信仰的奴役制”是指:

A.“人皆上帝” B.“因行称义”
C.“人皆僧侣” D.“理性至上”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辛弃疾的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属于

A.豪放词 B.婉约词
C.田园词 D.边塞词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化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培根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指中国古代的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儒家学说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武帝时代的赋以气势恢弘、词藻华丽为特征,这反映出的本质内容是

A.国力的强盛
B.文学家高超的个人修养
C.豪迈奋进的时代精神
D.宏阔广大的文人气度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病从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该典故说明扁鹊看病所用的诊法是

A.望诊 B.闻诊 C.问诊 D.切诊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小说描述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小说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反映了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B.反对专制和愚昧的启蒙思想
C.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
D.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需求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红楼梦》中贾府四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A.爱国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材料中的“三种势力”不包括

A.自然经济 B.洋务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 D.外国资本主义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
B.“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
C.“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
D.“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下列符合“反西化”和“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D.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佩弗在《远东》中说:“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荒唐可笑”是因为仿制品不适合中国国情
B.由于当时领导者的局限性,这种政体在中国失败
C.“悲惨地结束”是指辛亥革命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仿制品”是指共和政体、三权分立、联邦制等政治体制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  ②西方文化的渗透  ③崇洋风气日盛  ④政府的大力倡导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材料四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3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某些地区以十二月二十五日(耶稣诞辰),另一些地区,如佛罗伦萨,以三月二十五日(耶稣降世日)为一年伊始。……而这个新年在佛罗伦萨竟发生了一场要命的瘟疫,人们认为是因为自己多行不义,天主大发雷霆,降罚于世人,夺去了无数生灵性命,所以惩罚自己的身体,用苦修来洗刷罪行。……也有很多人认为只有开怀吃喝,自找快活,尽量满足自己的欲望,纵情玩笑,才是对付疫病的灵丹妙方。他们说到做到,尽力付诸实现,日以继夜地从一家酒店转到另一家,肆无忌惮地纵酒狂饮,兴之所至,甚至闯进别人家里为所欲为。
——薄伽丘《十日谈》
材料二 人们把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分开,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用以保卫社会一切成员的财产,限制社会各部分和各成员的权力并调节他们之间的统辖权。……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三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1)概括材料一中有两种对待瘟疫的态度 (2分)
(2)据材料一分析第二种生活态度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本质思想?如何评价这种新思想?(4分)
(3) 相对于材料一中出现的新思想,材料二中又有了哪些发展?原因有哪些?(4分)
(4)材料三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从具体主张到思想实质,材料二与材料三有什么主要区别?(4分)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玉阶空竚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材料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材料三 苏轼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采用的什么文学体裁?它们分别在什么时期最兴盛?这两种体裁是什么关系?
(2)据材料三,分析宋代书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

来源:2014-2015学年吉林长春市第十一高高二上期期初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