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浙江省台州市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躯(qiào)(kuāng)架执(niù)头(xué)
B.字(tiè)起脚(diǎn)安步车(dànɡ)人气蹿(cuàn)升
C.精髓(suǐ)发(bèng) 名(yuàn)足适履(xuē)
D.畏(sī)(dài)捕长短叹(xū)令人舌(zé)
来源:2014届浙江省台州市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要防止我们的党员干部退化为贪腐堕落的社会蛀虫,始终保持党的肌体的纯洁与健康,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的监督来明确权力的界限。
B.让我们摈弃“等着车头带”的传统思维,树立“争做动车组”的现代理念,少一些抱怨牢骚,多一些行动,努力为社会增添动力,为人生演绎精彩!
C.这款笔记本电脑价格不斐,其炫目的外观完全颠覆了传统电脑中规中矩的形象,深受年轻人喜爱。这表明,低价位不再是抢占市场的杀手锏。
D.改革进入深水区,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要破冰前行,攻坚克难,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是把基层的经验升华为国家层面的制度,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制度化地固定下来。
来源:2014届浙江省台州市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位先生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大作,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B.闲着无聊时,我喜欢细细欣赏老同学从远方寄来的照片,想想那些年那些事,顿时感慨万千,也许好好惠存这些照片是对过往生活的最好的纪念。
C.齐白石一生勤奋,砚耕不辍,绘画技艺既能博采众长,又能师心自用,独出机杼,终在晚年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
D.这则笑话,因为对某些办事推诿,漠不关心人民疾苦的干部讽刺得很有力量,因此在民间流传颇广。
来源:2014届浙江省台州市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有些专家认为,肥胖的人由于不能容纳更多的脂肪细胞,因而将这些细胞转移到肝脏储存,引起胰岛素混乱;也有一些专家持不同看法,但最新研究成果否定了这种认识。
B.在今年7月8日,李克强总理在出席美国纽约银行家协会举办的午餐会上发表了题为《共同开创中美经贸合作的新局面》的演讲。
C.孙杨在泳池中、在颁奖典礼上的表现是令人满意的,但在赛场内外如何和媒体沟通、在品牌代言和市场开发模式上如何取舍,恐怕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D.暑假期间,学校组织的采风小组深入到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搜集了近七百万字的民间故事,还采录了七百余首情歌和少量民歌。
来源:2014届浙江省台州市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用一句话概括新闻观点。(不超过20字)   (    )
央视日前披露,2010年中国物流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8%左右,比发达国家高出近一倍。
油价高推高物流成本,可是要降低油价,油企和相关部门却不答应,说什么炼油企业亏损,如不提高油价,炼油企业就要倒闭;你有质疑,立马就弄出个“加油难”的局面。中国的收费公路是世界之最。数据显示,全世界收费公路14万公里,其中有10万公里在中国。可是要减少收费公路,有关部门又发声了:没有“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就没有公路建设的今天。至于罚款,部门利益化最明显,乱罚款、乱收费已经屡见不鲜。
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我们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发达国家10%的水平,则全国每年可节省物流成本3.1万亿元。

来源:2014届浙江省台州市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四个短句。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这部为新世纪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奠基的好书搜集整理了许多以中小学语文教育问题为重点的既对史事有概要介绍又略有分析的能让读者得到探究语文教育规律的线索的研究资料。

来源:2014届浙江省台州市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请说明下边漫画的画面内容
(2)揭示这幅漫画的寓意,20字以内。

来源:2014届浙江省台州市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1)纵览2013年的电视荧屏,古装戏可谓红火异常。特别是后宫题材,《宫》、《倾世皇妃》、《唐宫美人天下》、《万凰之王》……一时间,各朝代的“后宫”大集结。据悉,仅“楚汉之争”的题材就有五部都在拍摄。
(2)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已逝,历史人物早在岁月流转中化为昨日云烟,今日荧屏上的古装戏都是今人的解读。因而很多制片方认为拍摄古装戏就稳操胜券,它远离现实,可以胡编乱造、任意臆想;如有差池,还有“戏说”、“秘史”来做“挡箭牌”;而今又时兴“穿越”,古装戏的“天马行空”更是如鱼得水。荧屏上一片对帝王将相的歌功颂德,英雄红颜的倾世之恋,偶像梦幻的美好爱情,有些剧集为了聚人气、拉收视,不惜玩弄悬疑、惊悚元素,甚至香艳场面,极尽低俗之能事,让观众对该类题材产生了审美疲劳,对有些作品甚至开始“拍板砖”、“吐口水”,引发了网络上的一片讨伐之声。
(3)最近在北京、浙江、广州等地热播的《甄嬛传》,却在一片乱象的古装戏市场中,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追捧。《甄嬛传》之所以脱颖而出,成为上乘之作,原因诸多。除了郑晓龙导演这块金字招牌外,更重要的是该剧经过“接地气”的处理,把朝代坐实了不说,更将大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都做了符合历史的编排,不仅如此,该剧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具有文化品位追求的渗透,将清朝雍正年间,或者可以说整个封建制度下后宫女子的悲惨命运演绎得淋漓尽致,揭露了在腐朽制度的残害下,人性、人情的极度扭曲,一改宫廷戏美化宫廷,把皇帝、妃子写成偶像的做法,让人真正体会到了宫廷的阴暗,颇具“正剧”范儿,体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正如郑晓龙所说:“如果把皇宫拍得阳光灿烂,让皇帝风流潇洒,后宫佳丽美艳安逸,如果把封妃当嫔作为一件光荣而幸福的事,将宫廷戏全部偶像化,那实际上是违背历史、违背人伦,也违背了人性最基本的准则。”
(4)题材不是创作成败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和思想艺术水平。观众对荧屏上一些“古装宫廷剧”的批评,根本的目的不是要取消古装戏,而是要反对古装戏创作中的低俗化倾向。《甄嬛传》的成功再次证明,古装题材仍然能够传达出强烈的批判意识、仍然能够尽情讴歌“真、善、美”,在传达主流价值观上,它与任何题材类型没有区别。
(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装戏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现代人的理解和眼光演绎给当今社会人看,本身无可厚非,任何题材的作品都有好有坏,关键在于要宣扬什么。《甄嬛传》的热播启示我们,尊重历史也是古装题材电视剧必须遵循的,而正确价值观导向仍然是包括所有题材在内的影视剧的生命和灵魂。
(选自2013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对《甄嬛传》“成为上乘之作”的根本原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追求真实,拒绝臆造,不仅朝代坐实,剧中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也都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B.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揭露了在封建社会腐朽制度的残害下极度扭曲的人性和人情。
C.具有历史“正剧”的特质,表现了封建制度下宫廷的黑暗,体现了强烈的批判意识。
D.文化内涵丰富,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以雍正年间为代表的整个封建制度下后宫女子的悲惨命运。

下列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远离现实,可胡编乱造,成为众多制片方热衷古装戏、2013年电视荧屏古装戏火爆之因。
B.“戏说、秘史”成了古装戏差池的“挡箭牌”,而“穿越”更使古装戏的任意臆造如鱼得水。
C.古装戏玩悬疑,玩惊悚,玩香艳,极尽低俗之能事,让观众审美疲劳,必然引发众多讨伐之声。
D.“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古装题材的电视剧自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

根据文意,你认为一部成功的古装戏,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来源:2014届浙江省台州市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远 和 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
每天下午两点过几分,两个城市间的特快列车驶过这里。那时候,长长的列车要在镇上附近暂停一下,然后又平稳地起步前进,但是它的速度还没有开足时那么惊人。在机车有力的掣动下,眼看它不慌不忙地从容驶去,沉重的车厢压在铁轨上,发出低沉和谐的隆隆声,然后消失在弯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草原的边缘上,每隔一定间距,汽笛吼叫,喷出一圈圈浓烟,可以感觉到列车行驶的痕迹。最后,什么也听不见了,只剩那车轮的坚实的轧轧声,在午后的寂静中悄然隐去。
二十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司机多年操劳,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驾驶长长的列车载着旅客横贯大地已上万次。他自己的子女都已长大了,结婚了。他曾四次在他面前的铁轨上看到了可怕的悲剧所凝聚的小点,像颗炮弹似的射向火车头前的恐怖的阴影——一辆满载小孩子的轻便马车和密密一排惊惶失措的小脸;一辆廉价汽车停在铁轨上,里面坐着吓得目瞪口呆状若木鸡的人们;一个又老又聋的憔悴的流浪汉,沿着铁路走着,听不到汽笛鸣声;一个带着惊呼的人影掠过他的窗口——所有这些,司机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懂得一个人所能懂得的种种悲哀、欢乐、危险和辛劳。他那可敬的工作,仿佛风刀霜剑,在他脸上刻下了皱纹。现在,他虽已年老,但在长期工作中养成了忠诚、勇敢和谦逊的品质,并获得了司机们应有的高尚和智慧。
但不管他见识过多少危险和悲剧,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做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就使他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千次的阴晴晦明,一百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
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最后,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他在铁路上工作的年限已经到了。他目前是公司领取养老金的人,没有工作要做了。司机慢慢地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么?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吗?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
现在,房屋渐渐变成小镇外疏疏落落的村舍,大街也渐渐冷落,变成一条乡村的小路——两个妇女就住在其中一所村舍里。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他要找寻的房屋前面。他立刻知道他已经找对了。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铁轨闪光的铁轨。
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这地方他经过了不知有多少次,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幸福的目的地。现在,他找到了,他到了这里,但他的手为什么在门前却抖了起来?为什么这小镇、这小路、这田地,以及他所眷恋的小屋的门口,变得如此陌生,好像噩梦中的景物?为什么他会感到惆怅、疑虑和失望?
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的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像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古脑儿消失了。
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下去,拼命把他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一种耻辱。
最后,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司机坐在一间难看的小客厅里,打算和她们攀谈,而那两个女人却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
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的心,过去望着熟悉的铁路远景时,何等勇敢和自信。现在,当他看到这块陌生的,不可意料的,永远近在咫尺,从未见过,从不知悉的土地,他的心因疑惧而衰竭了。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
小说的题目包含两层意思,既指               ,又指                  
小说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品在塑造司机这个人物形象时,为什么要设置“司机曾目睹轨道上酿成的四次悲剧”和“小屋母女给司机留下深刻印象”这两个情节?
小说是如何通过对比来展现主人公的心理落差的?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告诉读者,为什么那对母女每天向司机招手,而又对他的到来显出“困惑不解的敌意和深沉的、畏怯的拘谨”。那么你认为作品反映了怎样的一种思考?

来源:2014届浙江省台州市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选自《栾城集》)
【注】①此文作于元丰五年,当时苏氏兄弟贬官黄州与筠州已经三年。②陂陁(pō tuó):不平坦。③蹇(qiān)裳:提起衣服。④洒然:惊异的样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庐:结庐,居住。
B.仰瞻陵阜,旁溪谷瞩:注视,观望。
C.林麓向背,皆于左右效:验证,证明。
D.其所据,亭得以广斥:开拓。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知久也皆出于此乎
B.而姑寓盘盘,囷囷焉,蜂房水涡
C.不足席宾客犹不能不之兴怀
D.相携徜徉上怒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B.苏轼面对废弃的九曲亭“睥睨终日”,表现出对败落的九曲亭的痛惜以及对“遗址甚狭”、难以重建的无奈;这和后文“子瞻于是最乐”形成对比,趣致盎然。
C.文章最后议论苏轼的“以适意为悦”,“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暗合了苏轼建亭的意图,但也流露出一丝为人处世的消极情怀。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襟怀。

用叙线(/)给下面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山 中 有 二 三 子 好 客 而 喜 游 闻 子 瞻 至 幅 巾 迎 笑 相 携 徜 徉 而 上 穷 山 之 深 力 极 而 息 扫 叶 席 草 酌 酒 相 劳 意 适 忘 反 往 往 留 宿 于 山 上。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来源:2014届浙江省台州市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来源:2014届浙江省台州市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请写出一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
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对孔子的这一态度及所表现的言行,你如何评价?

来源:2014届浙江省台州市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白居易《琵琶行》)
(3)此去经年,                             ,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咏而归。(《论语》)
(5)         ,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来源:2014届浙江省台州市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心是一棵树,爱与希望的根须扎在土里,智慧与情感的枝叶招展在蓝天下。无论是岁月的风人把弯路走直了,欣喜于找到捷径;有人把直路走弯了,惊喜于巧遇美景。
请结合语意,以“捷径与美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来源:2014届浙江省台州市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