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八年级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1949年10月1日,在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上,29岁的华北军区乐队队长罗浪沉着地指挥着200名军乐队员,精神饱满地演奏了雄浑激昂的
A.《黄河大合唱》 | B.《义勇军进行曲》 |
C.《东方红》 |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自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建国初期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C.《共同纲领》 |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终于站起来了,不断追梦始于
A.中华民国的成立 | B.新中国的成立 |
C.渡江战役的胜利 | D.一五计划的完成 |
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基础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1949〜1956年应该填
|
1894~1921年 |
1921~1935 年 |
1949~1956 年 |
1978~2001 年 |
主题词 |
推翻帝制, 走向共和 |
开天辟地, 渐趋成熟 |
|
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演唱的那首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其中的“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A.西藏和平解放 | B.抗日战争胜利 |
C.解放战争胜利 | D.新中国的成立 |
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的时代主旋律是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B.转战陕北,斗智斗勇 |
C.决战平津,瓮中捉鳖 | D.渡江战役,一往无前 |
黄继光、邱少云等志愿军战士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英雄壮举发生在:
A.北伐战争 | B.抗日战争 |
C.解放战争 | D.抗美援朝战争 |
为促进“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圆满成功,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方针是
A.求同存异 | B.睦邻友好 | C.战略结盟 | D.平等互惠 |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也是一伟大的诗人。其中他老人家描写第一个五年计划伟大成就的诗句是
A.金沙水拍云涯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B.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
C.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
D.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
见下图板书设计,其标题应为
A.稳定物价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国有企业改革 |
D.三大改造 |
中共八大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因为它
A.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方针 |
B.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
C.做出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的决定 |
D.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
《人民日报》连载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等文章,宣传全国各地大放“卫星”现象,你认为上述现象可能发生于
A.“大跃进”时期 | B.土地改革时期 |
C.抗美援朝时期 | D.三大改造时期 |
“文化大革命”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这突出表明文革期间
A.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 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
C.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是“勤劳”、“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个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
B.中美关系开始缓和并逐步正常化 |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D.中日邦交正常化 |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这里的“圈”及“座座城”是指
A.经济特区 | B.14个沿海开放城市 |
C.香港特别行政区 | D.沿海经济开放区 |
下图是历史课堂上同学们整理的学习笔记,据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B.祖国的和平统一 |
C.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 D.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
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流行语言,比如当前流行的是“正能量”、“微信”、“3G”、“style”等。我们通过流行语言的变化能够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言符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有
①“经济特区” ②“包产到户” ③“公私合营” ④“下海经商”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科技的力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为发展高新技术实施了
A.“星球大战”计划 | B.“尤里卡计划” |
C.“希望工程” | D.“863计划” |
对于“一国两制”中的“两制”,表述最完全准确的是
A.两种经济制度 | B.两种政治制度 |
C.两种文化制度 | D.两种社会制度 |
邓小平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前提是
A.一国两制 | B.和平谈判 |
C.对等协商 | D.一个中国 |
1999年12月20日,我国政府对下列哪一地区恢复行使主权
A.香港 | B.西藏 | C.台湾 | D.澳门 |
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确立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是
A.毛泽东思想 | B.邓小平理论 |
C.三个代表思想 | D.四项基本原则 |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希腊的“辉煌”主要得益于
A.种姓制度 | B.雅典民主政治 |
C.中央集权制 | D.君主立宪制 |
报刊——历史的记忆。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1949年国庆社论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至少答出两点,1点2分共4分)
材料二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⑵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列举其在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一例。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l979年1月1日社论
⑶材料三中“战略转变”开始于哪一次会议?(2)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什么样的重要决策?(2分)
材料四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往往事先没有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做的但又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是不干,而是要大胆地进行试验。不下水学不会游泳,不试验不知好坏。试验当然要争取成功,但也要允许失败。成功了,就推广;失败了,改了就是了,自己不要灰心,别人不应该责难。要支持、爱护那些致力于改革的创新者。
——2012年2月24日社论
⑷2012年2月24日的社论是纪念邓小平南方视察10周年而刊发的。邓小平南方视察后,1993年11月中共中央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在两会期间,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表示,要积极深化农村改革,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确保农村改革健康顺利进行。八年级某班同学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了下列四张图片。请你参与,一起解决问题。
【整理资料】
(1)(一)请你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帮助他们将这四幅图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清楚: (只填数字序号)。(二)四幅图片中,标志着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的是图片 (只填数字序号)。
(2)请你为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确定一个主题: 。
【分析对比】
(3)图片②和图片③所示的事件完成后,都使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将下表填写完整。
图片 |
图②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
图③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
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
转变为 |
转变为 |
【深入探究】
(4)“人民公社好”是当年响彻大江南北的一句口号。你认为人民公社好吗?请结合所学知识简单说明理由。
(5)“分田到户”字据上的血红手印宣告了哪一项农村政策的诞生?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以致用】
(6)假如你是安徽代表团的成员之一,针对农村改革问题,请你向习主席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
建筑——凝固的历史。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变迁,见证和经历了人类大事件,从建筑中我们可以读到历史的昨天。阅读下列建筑,完成后面题目。
⑴图一的建筑历经四五千年而不毁,见证了古代一个文明古国的悠久和辉煌,被誉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首。请写出这一建筑和与之相应的文明古国的名称。
⑵图二是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在位期间制定的一部著名的法典,它用楔形文字刻写在黑色玄武岩圆柱上。请写出该法典的名称,并指出该部法典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⑶图三是古代雅典一位政治家的雕塑,他在位期间,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请你写出这位政治家的名字。
⑷隋唐时期中日友好往来频繁。中国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图四即为在日本奈良为其建立的纪念馆),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学习。646年元旦,日本统治者模仿中国隋朝、唐朝政治和经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历史上称之为什么?2分)这次改革在土地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⑸中日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可是近来中日关系出现僵局,结合相关时事,请你说说造成目前中日关系僵局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