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客网高考押题卷 第二期(新课标版)历史
根据阅读下图所反映的信息,分析下图所反映的措施的影响是()
A.西周诸侯间兼并能力削弱 |
B.汉朝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
C.唐末各藩镇的势力得以扩大 |
D.明初各封王加大对京师拱卫 |
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
B.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
C.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
D.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
阅读下表,古代雅典政权机构与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相比,三者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专制主义君主以强化统治的工具 |
B.机构的执掌者都是由最高统治者任命 |
C.都是“三权分立”理念的典型政治制度 |
D.都设置了不同机构以分掌不同权力 |
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A.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 B.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
C.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 | D.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
《海国图志》记载“……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厘满(议会)衙门公议乃行。且城邑居民,各选忠义之士一二赴京会议。大众可则可之,大众否则否之。”“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最符合材料所描述的政治制度是()
A.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 B.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
C.美国的联邦制和共和制 | D.法国大革命后的共和制 |
田玄在《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说到“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地开展外,在其他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政治影响与思想影响的不对称 |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是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平衡性的必然结果 |
C.辛亥革命影响的局限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展困难的主要原因 |
D.对辛亥革命的影响的认识应该有更广阔的宏观思路 |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里说道:“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其中“伦理问题”的实践是()
A.戊戌变法 |
B.新文化运动 |
C.新思想的萌发 |
D.清末新政 |
何顺果在《美国史通论》里说到“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或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材料论述的核心思想是()
A.强化美国的中央集权 | B.加大私营经济的比重 |
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阅读下表的数据,分析我国1958年-1960年人口增长率及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原因()
A.新中国建立后社会局面趋于稳定 |
B.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的完成 |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 |
D.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
阅读下面的漫画,关于下面漫画所反映的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中美双方因各自利益使得竞争与合作并存 |
B.中美经济战略对话是中美唯一的对话途径 |
C.美国在处理中美关系时始终采用强硬姿态 |
D.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关系的主要政治因素 |
20世纪初,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逐渐兴起剪辫风潮,至五四前夜,男子剪掉辫子已成为个人生活的常态,但女子剪短发仍被视为有伤风俗。其中“女子剪短发仍被视为有伤风俗”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
B.新文化运动影响有限 |
C.南京国民政府措施不力 |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平衡 |
葛懋春、谢本书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里认为“广义地说,(历史)是指一切事物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它可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但是,通常我们并不广义地使用历史这一概念,我们所讲的历史,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据此作者认为历史是()
A.人类过去发生的事件或过程 |
B.自然史和人类史的综合 |
C.各地区的文明进行交往的过程 |
D.人类与自然界交融的过程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所谓"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见在四个部分。分别相当于现代的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和期末余额...由于晚唐时期皇帝对佛教的迷信,当时寺院的规模一般较大。寺院的收入来源复杂,如庄田收入、园税收入、放债收入,交易收入,以及散施收入等...在考古发现的一份后唐长兴二年沙州净土寺直岁愿达所编的会计报告中,已经可以发现运用“四柱结算法”核算财物的基本思想萌芽...在“四柱结算法”基本平衡公式的基础上,通过移项又产生了以下两个平衡公式:四柱平衡公式:旧管+新收=开除+见在四柱差额平衡公式:新收-开除=见在-旧管上列公式的运用,标志着我国“四柱结算法”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也代表了宋代会计核算的最高水平。宋代要求各级官吏按照 “四柱”格式向中央政府和皇帝编制会计报告,包括年报、季报和月报,分别反映各种物资的“原”(元),“入”、“出”、“存”情况。 “四柱结算法”在宋代得到了普遍运用,并走向成熟。
——李海波主编《会计学原理》
材料二 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会计学家卢卡帕乔所著的《数学大全》对借贷式记账法作了系统的介绍。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会计学的发展史》
材料三 1979年以前,实行计划管理的“大一统”金融体制。这一体制是从1948年建立中国人民银行,合并解放区的多家银行开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按照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要求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营银行和钱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按照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建立起来的。
——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四 第三,中国的最优金融体系既不是英美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也不是德日“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而是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金融体系。这既不是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模式,又遵循了历史的传统、现实的金融运行状况和中国金融未来的发展要求。
第四,适应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以市场配置资金为主、以政府配置资金为补充,实现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最终建立起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金融体系,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宋时期“四柱结算法”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复式簿记”产生和传播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大一统”金融体制的特征与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改革我国的金融体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的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孙中山《民族主义》(1924年)
评述材料中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观点。(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政府设立的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
材料二 “夫不素养而欲求贤,譬犹不瑑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汉书》
材料三 早在1717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为它的公民提供免费教育。普鲁士还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大学。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太学所具有的功能。
(2)根据材料一、二、三,对比分析普鲁士国民教育与中国古代太学的异同。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方针和改革措施,大都是通过立法活动得以贯彻和实施的。罗斯福新政六年,其立法活动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自罗斯福就任总统至1935年为第一阶段,1935年至1938年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的立法主要集中在“百日新政”内,有1933年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国家工业复兴法等15个重要法律。第二阶段的立法,以社会保障法、国家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关系法为标志。
——张永生《浅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立法活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制定的妥协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宪法是“活着的宪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出罗斯福新政两个阶段立法目的不同点,结合所学分析说明上述立法活动对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由于错误地把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的行动视为共产党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总体进攻的序幕,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美国政府的反应迅速而强烈。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美国对朝鲜战争的第一反应竟是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
材料二 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回忆录
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
(1)根据材料一,“美国对朝鲜战争的第一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再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朝鲜战争对各方的影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材料二 1941年至1943年,弗里德曼出任美国财政部顾问,研究战时税务政策,曾支持凯恩斯主义的税赋政策,并且协助推广预扣所得税制度。在他的自传中,弗里德曼曾描述1941至43年为罗斯福新政工作时,“当时我是一个彻底的凯恩斯主义者”。
根据美国最近几年的经验——成长缓慢、生产力降低——使人怀疑如果我们继续授予政府前所未有的权力……迟早一个更大的政府会毁灭我们因市场自由而取得的繁荣,以及独立宣言中信誓旦旦的人类自由。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经济思想。并结合当时的经济背景,说明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弗里德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