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13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下面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狡黠(xiǎ)慨(kǎi) 叹悲怆(qiàng)吹毛求疵(chī) |
B.带挈(qiè)拙(zhuō)病炽(zhì) 热草菅(jiān)人命 |
C.腼腆(tiǎn)腻(nì) 烦解(jiè) 元转弯抹(mò)角 |
D.慰藉(jí)谮(zèn) 害襁(qiǎng)褓叱咤(chà)风云 |
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深蒂固味同嚼蜡不知所措挖心收胆 |
B.翻来覆去珊珊来迟世外桃源锋芒必露 |
C.焦躁不安孜孜不倦物竟天择莫衷一是 |
D.眼花缭乱金榜题名恪尽职守再接再厉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来
A.我们政府工作就要互帮互助,决不能各行其是。 |
B.李警官在办案过程中十分细心,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真可谓明察秋毫。 |
C.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足而盲目悲观。 |
D.经过认真的准备,张亮终于在演讲比赛中拔得头筹,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经过三年的努力,他对自己能否考上高中充满信心。 |
B.我市通过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
C.这部电影,对我很熟悉,它是一部反映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励志片。 |
D.伦敦奥运会上,我国男子乒乓球队再次获得团体冠军。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是( )
A.“什么呀!”赵小桢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的不对?” |
B.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
C.“这是怎么啦?同学们。”张老师一进门就问。 |
D.面对赤壁古战场,苏轼感慨万千,唱出“大江东去”;杜牧借古讽今,吟成《阿房宫赋》。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在《傅雷家书》中教导儿子,他希望儿子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
B.《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中国维新派的代表,他和康有为领导了戊戌变法。 |
C.《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
D.《智取生辰纲》一文中提到的“辰牌”相当于上午的七点至九点,那么“戌牌”就是下午五点至七点。 |
请用古诗文文原句填空。
过尽千帆皆不是, 。
,燕然未勒归无计
零落成泥碾作尘, 。
酒困路长惟欲睡, 。
天时不如地利, 。
日本反华势力,擅自篡改教科书,国内外一致反对,应证了孟子那句话: 。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指出的当“生”与“义”二者不可得兼时,应当 。
《陈涉世家》记载了陈胜两句豪言:一句表达自己胸怀大志的原句:
综合性学习(8分)
某校初三(1)班同学对初中全体同学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并针对影响同学课外阅读的因素这一问题进行了随机采访,调查与采访结果经同学们的汇总整理,分列如下:
材料一:我校初中部同学课外阅读现状的抽样调查结果
|
活动的人数 |
课外阅读的时间 |
初一年级30人 |
15人 |
35分钟 |
初二年级35人 |
12人 |
24分钟 |
初三年级35人 |
8人 |
15分钟 |
材料二:当被问及影响自己在课外阅读方面保有兴趣和投入时间的因素时,回答“课内作业多,每天自由支配时间有限”的占30%,“课外班学习所占时间过多”的占25%,“自己考试不理想,需大量做模拟题以弥补,故没有多余时间”的占20%,“觉得看课外书很累,不如上网看电视来得轻松”的占10%,因“家长认为课外书是闲书,根本不支持”的占8%,因“自己没兴趣认为没必要”的占2%。
请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主要信息。(2分)
针对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请你为改善该校同学的课外阅读现状,提出至少两条合理化建议,要求建议有针对性,合理可操作。(3分)
为推动校园读书活动,初三(1)班将向全校同学发出“读好书,读书好”活动的倡议,请你为这个活动写一段宣传语,要用上 “满载而归”“脍炙人口”这两个词语。(3分)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青年博览》2010年第4期)
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请说出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
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好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 为例,论证了 的观点。
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4分)
答: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家傲 范仲淹(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中的“长烟”、“落日”、“孤城”三个冷色调的词语,化用了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诗句 , ,描写出傍晚时分边塞雄浑、壮阔的景象,渲染了一种 的气氛。
全词抒发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什么之情?
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③,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④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吕氏春秋?下贤》)注: ①稷(jì):人名。②乘(shènɡ):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骜禄爵者:指看轻功名利禄的人。 ④庸:怎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躬耕于南阳 躬:
(2)猥自枉屈 猥:
(3)攘除奸凶 攘:
(4)一日三至而弗得见 弗: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
诸葛亮的“不求闻达于诸侯”和稷的“骜禄爵”的价值取向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答:
请从内容或形式上对《出师表》作简要评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