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2013届辽宁省本溪高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
C.丞相掌握大权 |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B.“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
下图是中国各历史时期天然植被被破坏过程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
B.安史之乱后东北和西南的开发加快 |
C.天然植被破坏使农耕区域不断扩大 |
D.农耕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扩展到全国 |
某书描绘一座古都:“这个城市的人口大约100万,外国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城内围割成一百多个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如果有机会拜访这座城市,你会因为众多的佛寺而感到震惊。宴会上常可看到外国女子组成的乐队,坐在骆驼背负的平台上表演,演奏着类似吉他的琵琶。”这最可能是
A.东汉的洛阳 | B.唐朝的长安 | C.北宋的汴京 | D.清朝的北京 |
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 |
自耕农和地主 |
佃农 |
工场工人 |
商人、工场主 |
占人口比例 |
24% |
36% |
30% |
10% |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认为,宇宙“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因为人人都有“灵明”,所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满街都是圣人”。这位思想家是
A.王阳明 | B.李贽 | C.朱熹 | D.王夫之 |
某中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历史,以“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例,以下认识中符合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文明史观的项目顺序是
①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②它是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③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标记
④它使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
A.③①②④ | B.③②④① | C.②④③① | D.①③②④ |
《洪仁玕自述》中说:“自古取江山,屡先西北而后东南,盖自上而下,其势顺而易……况江之北,河之南,古称中州鱼米之地……今弃之不顾,徒以苏杭繁荣之地,一经挫折,也不必久远。”又说:“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A.中原地区在中国的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
B.太平天国不能仅仅依凭苏杭的繁荣 |
C.洪仁玕看到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 |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造成了太平天国的失败 |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同时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这主要是指
A.推翻了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
B.瓦解自然经济,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 |
C.推翻了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 |
D.结束了封建制度,传播了民主政治 |
凤凰网《救赎中国》专题中,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动荡了;第二部分:传播了;第三部分:愤怒了;第四部分:爆发了。该历史事件可能是
A.维新变法运动 | B.辛亥革命 | C.五四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下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反映官僚资本主义发展的曲线是
A.② | B.③ | C.④ | D.⑤ |
毛泽东曾经指出:“中国战后最大的需要是经济发展,它自己缺乏开展这项任务所需的资金……美国和中国在经济上相互补充:它们不会竞争。美国不仅仅是帮助中国发展经济的最合适的国家,它也是唯一有能力参与中国经济的国家。”请判断毛泽东说这段话最有可能的时期
A.抗日战争胜利前后 | B.解放战争胜利前后 |
C.抗美援朝战争后 | D.尼克松访华前后 |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时说:“……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毛泽东当即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毛泽东所说的这条“新路”是指
A.井冈山道路 | B.进行解放战争 | C.实行人民民主 | D.进行重庆谈判 |
史载: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 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
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 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
“我但愿你们天天注视着宏伟的雅典,这会使你们心中逐渐充满对她的热爱。当你们为她那壮丽的景象倾倒时,就会想起那些缔造这个帝国的人们。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并有履行职责的勇敢精神……为她慷慨地献出生命。”伯利克里这段演讲强调的是
A.权力制衡 | B.公民意识 | C.平民政治 | D.法律至上 |
古罗马《民法大全》中规定:“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的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这说明
A.罗马法在实际生活中形同虚设 | B.皇帝的敕令是法律组成部分 |
C.所谓法律,就是皇帝颁布的敕令 | D.除皇帝外,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
“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倡导思想自由 | B.批判神权统治 | C.鼓吹人性解放 | D.构建民权政府 |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
1475 |
1521 |
1555 |
1558 |
1559 |
1595 |
1597 |
价格指数 |
100 |
167 |
270 |
370 |
407 |
515 |
685 |
A.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B.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C.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D.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逐步确立
从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德意志帝国呈现的是“经济巨人、政治跛子的半资本主义或者说半专制主义的社会形态”。以下能支撑这一观点的史实不包括
A.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 | B.皇帝拥有主宰议会的权力 |
C.宰相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 D.皇帝是国家元首 |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 | 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B.推翻沙皇专制统 |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 D.巩固苏维埃政权 |
下表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表。由此推出的结论符合史实的是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现价GDP的百分比
|
1913年 |
1938年 |
1973年 |
法国 |
8.9% |
23.2% |
38.8% |
英国 |
13.3% |
28.8% |
41.5% |
美国 |
8.0% |
19.8% |
31.1% |
A.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经济复苏 B.西方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C.西方各国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D.资本主义世界呈三足鼎立局面
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
A.卡梅伦所在执政党工党的民意支持率 | B.英国国王的态度 |
C.议会对卡梅伦政府的信任程度 | D.在野党保守党的态度 |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曾对苏联解体原因作出以下解释:“苏共上层精英中,76.7%赞成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这些掌权者最终认识到,维护社会主义不符合自己的利益;符合自己利益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据此分析,大卫•科兹的意思是
A.资本主义模式优于社会主义模式 |
B.苏共上层精英们意识形态的蜕变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
C.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行不通 |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误造成了苏联的解体 |
中国的GDP在2010年超过了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关于GDP的话题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历史老师也乘热打铁,要求同学们开展题为“世界GDP大国百年兴衰启示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此而上网收集的部分材料。阅读后,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895年,中国经济受甲午战争战败的拖累,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甲午战争时,中国的GDP大约是日本的5倍,没想到日军却打了胜仗。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GDP的发展与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密切相关。二战后,美国又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有力地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1945—1969年,美国GDP翻了一番还多。
材料三 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二战后,苏联GDP长时间稳居世界第二,直至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GDP被日本超过。对苏联GDP排名的升跌,有人感慨:“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苏联和日本GDP排名的易位,有网友留言:“看看两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就能明白其原因。”
(1)某同学这样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的GDP优势只胜在数量,在质量上却输给日本,工业化的进程远比日本缓慢是中国节节失利的经济原因。”他的分析有道理吗?请说明理由。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扩大国内市场迅速发展经济的政治前提是什么?二战后美国是如何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的?
(3)材料三中的“萧何”指的是什么?中国后来是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请说明苏联和日本的财政支出对GDP增长的不同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自己的60多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存在很大差别。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两种片面的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30年好。
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一方面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干部精简运动。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2003年进行了五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这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实践,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如: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等。又有一些教训,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960年—1964年政府机构改革重点在于精简机构,其历史背景是什么? (8分)
(2)改革开放后政府机构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随着世界交通的手段便利起来,西洋文明之风逐日东渐。……对于东方国家的当务之急来说,此文明的东渐之势十分强劲,如果下定决心来阻止它的话,这样做倒也不是不行,但观察当今世界的现状,就会发现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莫不如与时俱进,共同在文明之海中浮沉,共同掀起文明的波浪,共同品尝文明的苦乐,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材料二 文明就像麻疹的流行一样。眼下东京的麻疹最初是从西部的长崎地方向东传播,并随着春暖的气候逐渐蔓延开来。此时即便是痛恨该流行病的危害,想要防御它的话,又有可行的手段吗?……当前不但不应阻止文明,反而应尽力帮助文明的蔓延,让国民尽快沐浴文明的风气,这才是智者之所为。
材料三 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不应犹豫,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指中国)、朝鲜的方法,也不必因其为邻国而特别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对他们的态度方式对付即可。
——以上材料节选自福泽谕吉《脱亚论》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概括福泽谕吉的观点。
(2)有的学者称福泽谕吉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鼻祖。依据材料三评论这种观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所谓“岛链”,是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这条岛屿链。”
“第一岛链”指位于西太平洋、靠近亚洲大陆沿岸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群岛。“第二岛链”指南方诸岛(包括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帛琉群岛及哈马黑拉马等岛群。“第三岛链”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岛链”提出的背景、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突破第一、第二“岛链”对中国的意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二:“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恺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竟还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几年之后,这位伟人,聪明的人物疯狂了……使得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来反对法国……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恩格斯为何说拿破仑是德国“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以史实说明拿破仑是“有立法家所具有的才能”。
(2)梯也尔所言“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