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教通信息平台
  首页 / 试题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安徽]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实质上说明了

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 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均以德,德均以卜。”
这段材料说明

A.春秋时期宗法制遭到破坏 B.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主要依据
C.占卜是确立继承人的重要手段 D.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科举考试自隋朝开皇年间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历经1300多年。从下表中可推出的合理的结论是
唐代至清代状元地理分布表

地 区

五代
北宋
南宋





北方小计
40
6
28
 
6
14
5
11
10
南方小计
17
10
27
74
 
 
2
78
88

(注:南北方以淮河为界。按人数排列:北方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南方是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
①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是唐朝以后人才分布的基本特点  
②北方人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人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南宋是南北方人才分布出现根本性变化的转折时期  
④中国古代人才分布的变化与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基本吻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般认为,唐朝以前,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实行“诸应分田者及财物,兄弟均分”。明清更是规定:在分配遗产时,“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非婚生子),依子数量与半分”。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

A.庶子与嫡子关系趋于平等 B.三纲五常观念受到冲击
C.嫡长子继承制逐渐解体 D.妻妾逐渐处于平等地位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中国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唐朝以后都城

①通运输比较便捷     
②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保持一致    
③逐渐东移近海
④明成祖迁都的北京缺点是“远饷近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永乐帝时创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在18世纪上半期也形成了内阁制。下列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①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皇(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②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③明朝内阁长官叫首辅,英国内阁长官叫首相
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A.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B.专理刑狱,职能专一
C.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D.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休宁人汪镗,去“海上业贾”,终于“饶裕自若”,“生子五人,皆强干能世其业”,但他在临终时仍叮嘱其子:“吾家世着田父冠,吾为儒不卒,然麓书未尽蠹,欲大吾门,是在若等……”。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徽州地区比较普遍,这一现象

A.导致了重农抑商 B.使儒学统治地位确立
C.提高了商人的的地位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

A.历史记述不必涉及繁琐的历史细节 B.《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不高
C.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 D.应该从历史记载中找到规律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资料显示,自梭伦时代起某段时期内,雅典的公民权对新移入的外邦人有条件地开放。到伯利克里时期则规定,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拥有雅典公民身份。这说明

A.梭伦时代雅典公民权向所有居民开放
B.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
C.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为公民范围的不断扩大
D.随着雅典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公民权的限定日益严格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C.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D.罗马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明显的狭隘性,可能仍然存在大量的习惯法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标志着

A.新社会制度的胜利 B.工业生产方式的确立
C.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封建君主制度的衰亡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作战,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支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宪政制度确立 B.国王掌握实权
C.议会不能支配政府的财政 D.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请根据下列条件推断出该宪法的名称是
①是一部近代颁布的成文宪法         
② 它以保护私有财产为神圣职责
③他规定国家元首是军队最高统帅       
④经过长期斗争,它从法律上确立了不同于英国的政体

A.美国《1787年宪法》 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民众,平静地观看自己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B.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
C.民众对世界情况一无所知 D.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的支持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群众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

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
B.变土地私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
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
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中国第一商业街”美誉的上海南京东路,初名花园弄(派克弄),俗名大马路,1865年被英租界当局更名为南京路。英租界更名南京路的主要原因应是

A.租界源于《南京条约》之规定 B.寓意征服中国,南京是中国的首都
C.英国殖民者为了纪念南京开埠 D.南京是英国人最早到达的省会城市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场战争是中日甲午战争 B.战争引起列强对华的新一轮侵略
C.西学东渐将转到制度层面 D.民主共和政体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午中日战争中,农村教师阎世开拒绝为日本侵略者带路,表示“宁做中华断头尸,不做倭奴屈膝人”,这一现象:
①表明抗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② 体现了阎世开的民族气节
③表明清政府能动员民众抗日        ④反映出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时政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漫画创作于那一历史事件前后

A.甲午战争 B.五四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议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据此判断以后出现

A.维新变法运动 B.八国联军侵华 C.清末“新政”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两幅地图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革命重心地区转移的状况。与其相关的因素是

①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中共中心任务的变化             ④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中曾列举以下内容:
①有很好的群众 ②有很好的党 ③有相当数量的红军 ④有便于作战的地势 ⑤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毛泽东选集》)这段材料论证了

A.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B.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
C.持久抗战的有利因素 D.解放战争胜利的经验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攻的侵华策略”。这次会战
①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到清朝后期,当西方国家再一次回到民主制的时候,我们的老大帝国已经落后西方国家很多了,甚至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有识之士敏感地觉察到这将是“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处于这场变局中的许多人以为必须全盘西化,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才能救中国,却不料历史的演进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中西民主制度在这场持续近百年的历史变局中第二次分野。这一次分野,中国选择了民主制度,但中国所选择的民主不同于西方的民主。
——摘编自潘传表《中西民主制度的两次历史分野》
材料二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这需要通过对社会机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具体深入的研究来说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序》
材料三  中国从前是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在世界中是头一个强国,现在还不如殖民地,为什么从前的地位那么高,到了现在便一落千丈呢?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失去了民族精神。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精神。……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就是固有的知识也应该唤醒他。……现在要恢复固有的地位,便先要把我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恢复我一切国粹之后,还要去学欧美之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3也2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西民主制度第一次历史分野各自是如何实现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政治两次分野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中提到的“新陈代谢”实际上是指什么?请用史实说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恢复民族地位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提出这些主张后为此付出的努力。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            
——钱承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1781年,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美国军民打败了最后一支英国殖民军队,赢得了国家独立。华盛顿本人也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当时,有人写信给华盛顿,认为美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设一个国王,并鼓励他当美国国王,但这一提议遭到华盛顿的严辞拒绝。他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彻底实行共和政体,如果不能遵循这一原则,试图采取其他整体,就是叛逆。”             
——高中历史课本·人教版
材料三  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思,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历程”;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有的则套用现代化的理论,认为“后发生型”的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的高度权威却在辛亥革命中被打倒,革命后又没有建立起新的权威,所以无法进行高度的社会动员,以致近代化进程中断。           
——摘自《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四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分别指什么?其形成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坚持共和政体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总结学者们对辛亥革命反思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

来源:2014届安徽省蚌埠市五河高辅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