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2013届甘肃省张掖市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而已,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不能说它是入世的,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这个说法很像柏拉图所说的“哲学家——王”。照柏拉图所说,在理想国中,哲学家应当为王,或者王应当是哲学家;一个人为了成为哲学家,必须经过长期的哲学训练,使他的心灵能够由变化的事物世界“转”入永恒的理世界。柏拉图说的,和中国哲学家说的,都是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使人有内圣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图所说,哲学家一旦为王,这是违反他的意志的,换言之,这是被迫的。
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正如金岳霖指出的:“中国哲学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苏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他自己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的纯粹经验,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显然这个修养过程不能中断,因为一中断就意味着自我复萌,丧失他的宇宙。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或尝试着行动。这些都不能分开,所以在他身上存在着哲学家的合命题,这正是合命题一词的本义。他像苏格拉底,他的哲学不是用于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尘封的陈腐的哲学家,处于人生之外。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关注社会现实,但据此很难判断中国哲学是出世的还是入世的。 |
B.中国哲学认为,既出世又入世的是圣人,他的精神成就相当于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中国圣人有着自己的特点。 |
C.有着最高精神成就的人似乎具备可以为王的自身条件,但从实际情况看,他不一定有机会成为生活中政治的领袖。 |
D.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习哲学不能单单依靠书本知识,更要在生活中亲身体验,以身载道。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圣人的人格是内圣外王的人格,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具有这种人格,可见,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化人。 |
B.柏拉图的哲学主张和中国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一个是被动的,一个是主动的,因此说,柏拉图的思想倾向于出世。 |
C.依照柏拉图的哲学观点,哲学家可以加强自身修养,但最好不要成为王,因为王在阶级立场上是反动的,大多与人民为敌。 |
D.在个别情况下,中国哲学家的哲学主张可以说是他的传记,因为他的哲学不仅是其理论认识,更是其行动的指南。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圣人在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其思想深处在一定程度上有干预现实生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其积极入世的一面。 |
B.从中国哲学的角度讲,哲学的功用不只在于增加相关的知识,还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
C.根据中国哲学家的观点,一个人追求的最高成就就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就是个人与宇宙的统一。 |
D.哲学博大精深,这就要求哲学家要坚持自我修养,不能随意中断,一旦中断,人性不好的成分就会萌芽。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孔道辅,字原鲁,孔子四十五代孙也。道辅幼端重,举进士第,为宁州军事推官,数与州将争事。有蛇出真武殿中,一郡以为神,州将帅官属往奠拜之。道辅径前以笏击蛇,碎其首,观者初惊,后莫不叹服。迁大理寺丞,主孔子祠事。孔氏故多放纵者,道辅一绳以法。章献太后临朝,召为左正言。受命日,论奏枢密使曹利用窃弄威柄,宜早斥去,以清朝廷。太后可其言,乃退。奉使契丹,道除龙图阁待制。契丹晏使者,优人以文宣王为戏,道辅艴然①径出。契丹使主客者邀道辅还坐,且令谢之。道辅正色曰:“中国与北朝通好,以礼文相接。今俳优之徒,慢侮先圣而不之禁,北朝之过也。道辅何谢!”既还,言者以为生事,且开争端。仁宗问其故,对曰:“契丹比为黑水所破,势甚蹙。平时汉使至契丹,辄为所侮,若不较,恐益慢中国。”帝然之。明道二年,召为右谏议大夫。会郭皇后废,道辅诣垂拱殿伏奏:“皇后天下之母,不当轻议绌废。”帝使内侍谕道辅至中书,令宰相吕夷简以皇后当废状告之。道辅语夷简曰:“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夷简曰:“废后有汉、唐故事。”道辅复曰:“人臣当道君以尧、舜,岂得引汉、唐失德为法邪?”道辅性鲠挺,遇事弹劾无所避,出入风采肃然,及再执宪,权贵益忌之。初,道辅僦②郭贽旧宅居之,有言于帝者曰:“道辅家近太庙,出入传呼,非所以尊神明。”即诏道辅他徙。集贤校理张宗古上言:“国朝以来,庙垣下皆有官私第舍,谓不须避。”帝出宗古通判莱州。会受诏鞠冯士元狱,事连参知政事程琳。宰相张士逊雅恶琳,而疾道辅不附己,将逐之。察帝有不悦琳意,即谓道辅:“上顾程公厚,今为小人所诬,见上,为辨之。”道辅入对,言琳罪薄不足深治。帝果怒,以道辅朋党大臣,出知郓州。时大寒上道,行至韦城,发病卒。
(节选自《宋史·孔道辅》)
【注】①艴然:生气的样子。②僦:租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晏使者晏:宴请。 |
B.契丹比为黑水所破,势甚蹙蹙:紧迫。 |
C.帝然之然:答应。 |
D.会受诏鞠冯士元狱鞠:审讯。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孔道辅性格耿直的一组是(3分)
①道辅径前以笏击蛇,碎其首 ②论奏枢密使曹利用窃弄威柄,宜早斥去 ③皇后天下之母,不当轻议绌废 ④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 ⑤出入风采肃然,及再执宪,权贵益忌之 ⑥国朝以来,庙垣下皆有官私第舍,谓不须避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道辅不畏神灵,执法不徇私舞弊。当蛇出现在真武殿的时候,全郡的人都认为是神灵,唯独他毫不畏惧,将其打死;孔家后代不守礼法,他严格执法,不留情面。 |
B.孔道辅坚持国家立场,毫不动摇。契丹在接待孔道辅的时候,侮辱先王,孔道辅愤而离开,直到契丹主持招待的人道歉后才肯罢休,回国后向皇上解释,得到皇上的认可。 |
C.孔道辅性格耿直,遭权贵忌恨。他遇到看不惯的事情就要弹劾,权贵因此很是忌恨他,借他居住的地方大做文章;张宗古极力为其辩护,也遭到了朝廷的贬谪。 |
D.孔道辅受人误导,遭到朝廷处罚。张士逊明知皇帝要治罪于程琳,却又假惺惺地让孔道辅为其求情;皇帝认为孔道辅是朋党大臣,将其贬出京城,最终他旧病复发而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大臣之于帝后,犹子事父母也;父母不和,可以谏止,奈何顺父出母乎?
⑵宰相张士逊雅恶琳,而疾道辅不附己,将逐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骆谷晚望
韩琮
秦川如画渭如丝, 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 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韩琮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年)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之作。
首句“秦川如画渭如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
钉头磷磷, 。 ,多于周身之帛缕。 (杜牧《阿房宫赋》)
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苏密妲
H·P·西里瓦尔德纳
在康提火车站的候车室里,挂钟上的时间是差十分五点。贾亚西利一直在盯着这个挂钟,瞅着它的分针缓慢地移动。他焦躁不安,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表,点燃了一支香烟。他有点奇怪,不知为什么心跳得这么厉害,甚至连在他身边走过的人都能听到他心跳的声音。时间越接近五点,他的心情就越慌乱。再过几分钟,他就要看到那个女子了。
正是这个女子,给他指明了生活的道路。虽然他还没有见过她,但从她寄来的书信中,他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教育;他开始发奋图强,重新安排自已的生活。
那一天,贾亚西利永远也不会忘记。
办公室的公务使他心烦意乱,当他感到不可忍受时,就常常称病告假,离开办公室到佩拉德尼亚植物园去游逛,以解除精神上的疲惫。那天他又来到植物园,在他经常就坐的长椅上发现了一本书,是著名作家魏克拉玛辛诃的《时代的终结》。他顿时对失书人产生了好感,这不仅是因为他自己也喜欢这本书,而且是因为这个人也喜欢到这里来。
书的主人是个女性,书的扉页上写着一行娟秀的小字:“康提市花园路苏密妲。”贾亚西利喜出望外,他返回他的机关所在地科伦坡的第二天,就按照书上的地址把书寄给了书的主人。一般说来,事情到此也就结束。
最多失主再回封信表示一下感谢,也就完了。但他们却不是这样,贾亚西利寄书时还附了一封短信,信上说没想到还有一个人也喜欢到那块幽静的地方去,这使他非常高兴,并祝愿她也能同自己一样在那里休息得愉快。贾亚西利和苏密妲就这样通起信来。
贾亚西利把这些年来所感受到的艰辛和痛苦以及朋友的狡诈,都倾吐给苏密妲;他说,生活已经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他总是及时地收到回信,他把这些信都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并经常翻阅其中的某些段落。当他面临一场考试而又心灰意懒时,苏密妲来信对他说:“一个钢镚儿放一年也变不成一个卢比: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安于现状是懒汉的哲学。”当他信上说“人生是暗淡的”时,回信就告诉他:“人生犹如一幅图画,只有光明显不出画面;美丽的图画中必然有阴影的衬托。”当他谈到友人的不忠和生活的烦闷时,她就对他解释说:“风筝之所以能飞上高空,正是因为它有顶风的本领。如果随风飘摇,就永远不能升高。”在她的启发和鼓舞下,他逐渐改变了消极悲观的处世态度,变成了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青年。
此刻,贾亚西利正在等侯的,就是这个一直来信开导他的女子。
差五分钟五点,火车到站了,乘客们下了火车,拥挤着向这边走来。贾亚西利看到迎面走来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他的心激动得慌乱起来。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向她走去,但发现她手里那本书不是蓝皮的。蓝皮书才是他们在信中商定的相认标记。
想当初,一段时间里,贾亚西利因某种原因没有给苏密妲写信,但他还是照常收到她的来信。在此之前,贾亚西利根本就不相信世间会有这样热心肠的女子。他开始爱上了这个女人,相信苏密妲对他也产生了感情。但是,当他要求和她会面时,她却来信说:“等你考试通过之后再说吧。”他又要求她寄一张照片来,她的回答是:“你若真爱我,那么我的相貌就无足轻重了,如果你追求外表,我就会厌恶你。所以照片不必寄。在考试结果公布之后,我们就可以会面了……”
现在,时刻到了;迎面走来的这位女子如花似玉,犹如一枝刚刚出水的芙蓉。一阵幸福和甜蜜的感觉占据了他。
他确信这就是苏密妲,不觉迎上前去。这女子朴素大方,举止高雅。她望着人们,也看了贾亚西利一眼,不慌不忙地从他身边走过。贾亚西利没敢相认,因为他已发现这女子手中的书并不是蓝皮的。正当这时,只见苏密妲果然来了。
她生得矮胖,脸色黝黑,头发已经花白,看上去足有四十多岁。在她的脚腕上,还长着两个奇怪的肉疣。但是,一本蓝皮书恰恰就拿在她的手中。
这对贾亚西利,犹如一个晴天霹雳。他呆呆地站在那里:“命运为什么这样残酷?”他想转身逃走,去追赶前面那个女子,那才是他理想的伴侣。如果能跟她生活在一起,那该是多么幸福啊!可是……可是他和苏密妲一直相爱着,也正是这个苏密妲,把他改造成了新人。现在,她已来到了眼前,又怎么能嫌弃她呢。贾亚西利恢复了理智,再看看苏密妲,觉得她并不那样丑陋,象个心地善良的人。
于是他毅然把自已口袋里的蓝皮书也掏出来,大步向她走去。他的心因失望而哭泣,他的手又只好把蓝皮书高高举起。他上前施了一礼:“您好,小姐!我就是贾亚西利,您当然就是苏密妲了。”
这妇女莫名其妙,她被这个青年人给惊呆了。
“我们终于会面了,我非常高兴。您一向对我的帮助太大了,让我们共同建设我们的未来吧!”
那妇女越发觉得蹊跷:“先生,我不明白您这话的意思。在我前边走过去的那位小姐,您大概也看到了。她让我拿着这本书跟在她后面,并且嘱咐我说:‘一进车站,如果有一位先生称你是苏密妲,请对他说,小姐正在植物园的门口等你’。”
(选自《外国小说三百篇》)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作者写到康提火车站候车室里的挂钟,且重点交代了具体的时间,从侧面烘托出了贾亚西利想见到苏密妲的急切心情。 |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感情,贾亚西利想交往一个漂亮的女友,就是通过他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 |
C.苏密妲很有心计,她知道贾亚西利肯定要来植物园,因此故意把《时代的终结》放在长椅上,自然而然地拉开了和贾亚西利交往的序幕。 |
D.贾亚西利索取苏密妲的照片,苏密妲预料到他很有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视女友外貌的人,因此故意不给照片,想进一步考验他。 |
E.小说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把苏密妲和四十多岁的妇女的外貌进行了对比,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突显苏密妲的年轻漂亮。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贾亚西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有人说贾亚西利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有人说苏密妲是小说的主人公。你的观点是什么,请阐明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从领奖台上逃亡
王波
与年迈的瑞典国王握手之后,意大利人恩里科·费米从国王手里接过了那个属于自己的盒子。盒子里装着三样东西:诺贝尔奖奖章、奖状和信封。此时此刻,这位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最想要的,是那个并不起眼的信封。因为他知道,“那里面一定是奖金”。
这笔钱的重要性,是站在他身旁的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难以想象的。不过,费米还来不及想太多,万千思绪已被四周的掌声和祝贺所淹没。
1922年7月,费米完成了自己关于X光实验工作研究的博士论文。答辩时,年轻人滔滔不绝,眼前的11位答辩委员,或面带疑惑,或直接打起哈欠。答辩结束时,这些身着黑袍头戴方巾的人,没有一个上前来握手或祝贺。他唯一获得安慰的是,论文最后得分很高,然而不知为何,学校并没有遵照惯例出版费米的博士论文。
好在参议员科尔比诺教授对费米偏爱有加。在这位政要的青睐下,费米在罗马大学获得了一个教职。当墨索里尼政权决定成立意大利最高学术机构“意大利学院”时,27岁的费米在科尔比诺的推荐下,成为院士中唯一的物理学家。此时的费米决定为国家贡献一切。
院士身份,给费米带来了颇为可观的薪水。他忍不住对妻子感叹:“金钱总是自己跑到那些不去找它的人那里。我不曾去找它,它却自己来了。”对于这个一直缺钱的人来说,钱可以给他安全感。
但对那身象征身份的院士礼服,他十分反感,只是在学院成立那天穿过一次。那天,刚好家里雇油漆工,费米让妻子把所有面向走廊的门关上,他好穿着礼服出去,以免被人看见。
他同样反感的,是法西斯的各种口号和标语。在和物理学教授布洛兹一起乘车去佛罗伦萨的途中,看着沿途写着“墨索里尼永远正确”等离奇的标语,费米每念一句标语,便大声评论道:“废话!废话!”
与此同时,费米完成的关于核子放射阴电粒的深奥理论,也被人视为“废话”。1934年,他把论文寄给《自然》杂志,对方拒绝发表。尽管这一理论成为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当时却没有几个人能理解。不被理解的年轻人,决定暂时把精力从理论物理转向实验物理。在实验室里,费米不断用中子撞击各种元素。在撞击当时的元素周期表上最后一种元素铀时,他们发现,铀元素具有十分强烈的反应,并且放射出来的不只是一种元素。
这无疑是重大的发现,费米自然高兴,但更高兴的人,显然是科尔比诺。就在费米谨慎地表示要进一步做实验验证之时,科尔比诺已迫不及待地在科学院成果发布会上,宣布了费米实验小组取得的成果。
在法西斯政权看来,费米的发现是“法西斯在文化领域的伟大胜利”。法西斯所掌握的各种媒体开始鼓吹这一成果,并且宣称这“再一次证明了在法西斯的领导下,意大利又如同往日一样,完全可以在各方面成为全世界物理学家们的导师和物理发现的先驱”。虚夸的报道,令费米备感尴尬。他深知为法西斯服务就是犯罪。深夜熟睡的妻子,自结婚来第一次被费米摇醒。丈夫以懊丧的语调告诉她,“我的名声成问题了”。
但更成问题的,是他们的未来和生活。因为第一批反犹法律获得通过,而费米的夫人是犹太人。
1938年11月10日,费米夫妇原本根据事先的电话通知,等待晚上6点斯德哥尔摩打过来的电话。孰料6点时,响起的不是电话铃声,而是广播里播音员生硬而冰冷的声音。对方宣读的是第二批有关种族政策的法令。法令限制犹太人的活动并降低他们的公民地位。这意味着费米的夫人和几个朋友都将受到这个法令的影响。
就在一家人心寒之极时,电话铃终于响了,“瑞典科学院决定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费米教授”。
一个月后,费米登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这一次,意大利的媒体没有大吹大擂,只用三行字报道了费米获奖的消息。接下来便指责他犯了罪,罪名是没有对瑞典国王行法西斯式敬礼。
利用这笔奖金,费米直接逃亡到美国,并主持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为制造原子弹迈出决定性一步。
(选自2010年3月1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让读者误以为恩里科·费米是一个贪财的人,吸引读者读下去。 |
B.由于恩里科·费米研究的内容极其深奥,就连专家也不易理解,因此在答辩时专家精神难以集中,但恩里科·费米的博士论文还是得了很高的分数。 |
C.意大利法西斯鼓吹恩里科·费米的科研成果,严重损害了恩里科·费米的名声,这使看重名声的他极其恼火,所以说“我的名声成问题了”。 |
D.尽管别人不理解恩里科·费米的科学研究,但他坚信自己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金。 |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叙述生动,给读者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立体可感的科学家形象。
恩里科·费米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遇到了哪些尴尬与寂寞?
恩里科·费米为什么要“从领奖台上逃亡”?
对恩里科·费米的逃亡,人们褒贬不一。你认为恩里科·费米应该逃亡还是不应该逃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摆脱了被地主阶级呼牛作马的苦日子,所以,今天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
B.张掖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尤其经过这几年的生态建设,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真是秀色可餐,令广大外来游客陶醉其间,难以忘怀。 |
C.我父亲向这些经验丰富的人请教他所能想到的每一个问题,他们也很喜欢这个不耻下问的年轻人,于是把自己摸索出来的捷径指给他。 |
D.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不率先挑起战争,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软弱可欺。中国政府一方面采取外交策略,另一方面加紧研究韬晦之计,以应对不时之需。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能否在演出市场的经营中充分发挥名角的作用,为名角领衔的剧团找到适宜的分配方式,关乎院团体制改革的成效,也关乎中国艺术表演行业的现状与未来。 |
B.当我们运用和掌握了活动开展或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此时成功就是由必然因素推动的结果,具有必然性,但有时成功也可能是活动或事物自身随机发展的结果。 |
C.张掖丹霞风景区要借鉴国内风景名胜区成功经验,根据自身实际确定重点,突出地方特色,避免城市化、人工化、过度商业化等被异化的可能不在张掖出现。 |
D.建立单一的银行监管,推动欧元区银行业联盟建设,应成为欧盟各成员国今年底以前的优先要务,但成员国在关键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神秘文化的熏陶,超验世界的感知,是湘西作家与生俱来的财富。 , ,
, 。 , 。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仍然保持着人类精神未被异化的一面,人的心灵仍旧秉承着人性的高贵与童真。
①湘西在这方面是一个典型
②由这种厚重文化催生出来的文学,又大大促进了区域文化发展
③地域文学与文化发展构成一个共生互补的文明生态
④湘西不仅是地理上和行政区划上的湘西,常常还包含着一层隐喻
⑤文学传统好的地区通常文化积淀深厚
⑥即“文化湘西”和“文学湘西”
A.②①④③⑤⑥ | B.①④⑤③②⑥ | C.③①②④⑥⑤ | D.③⑤②①④⑥ |
认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今年,我市针对生态建设、现代农业、旅游行业等急需紧缺人才缺乏的实际,决定面向全国公开引进80名急需紧缺人才,其中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24名,“985”、“211”工程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56名。通过资格审查、实践能力测试、体检考察等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程序,最终确定引进了研究生2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7人、本科生27人。为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引进的5名研究生将选派到乡镇担任主要领导职务,其他16名研究生和27名本科生按专业或研究方向安排到市直部门单位,博士研究生挂任市直部门单位行政副职,硕士研究生挂任市直部门单位行政助理。
⑴为上面的新闻拟写一则导语。
⑵为上面的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人们心头的阴云;谅解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人们心头的尘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候试斧头是否锋利,砍了他父亲的一棵樱桃树,结果父亲大发雷霆,问是谁砍的,小华盛顿虽然害怕,但仍承认是自己砍的,父亲原谅了他。
材料二:春秋时期晋文公掌管刑狱的官吏李离,因错误地听取了下级的汇报而判人死罪,所以将自己也关押起来定了死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之分,处罚有轻重之分,下级官吏有错,不是你的过错!”但李离却认为不能将罪过转嫁到下级官吏身上,并最终伏剑自刎。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