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
在经济生活中,一种经济现象的出现往往引起另一种现象的产生,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一关系的有 ()
①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下跌,赴美留学费用一般会降低
②水务公司供水价格提高,会使居民生活用水量大幅减少
③合肥至北京的高铁开通,合肥飞北京航班的客流量可能下降
④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导致居民消费以享受型为主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表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整理而成。分析该数据可看出
表2004-2012年我国GDP及三大产业占GDP比重
年份 |
GDP(亿元)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2004 |
159878 |
13.4 |
46.2 |
40.4 |
2006 |
210871 |
11.7 |
48.9 |
39.4 |
2008 |
314045 |
10.7 |
47.5 |
41.8 |
2010 |
401513 |
10.1 |
46.7 |
43.2 |
2012 |
519322 |
10.1 |
45.3 |
44.6 |
三大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农业的基础地位在逐渐减弱
第二产业产值有所减少
GDP增长必然优化产业结构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要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完成下题。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不断促进农业增效。这有利于()
①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②解决分配不公,实现社会的和谐
③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发展
④转变经营方式,完善所有制结构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②④ |
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 | ①②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③④ |
有专家提出,一个和谐、宜居的城市,应该是"婴儿车能在街头任意出现"的城市。媒体将这概括为"婴儿车指标。"有同学据此推测,达到这一指标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完善、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环境优美等条件。创造这些条件,政府须切实()
①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②保障公民的民主决策权
③履行经济和文化职能
④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依法选举和决定任命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由此可见()
①我国人大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人大代表享有选举权、审议权和决定权
③全国人大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
④其他国家机关必须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A. | ①②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③④ |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离不开世界,"中国梦"是和谐之梦、和平之梦,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说明()
①中国的发展是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
②各国和平共处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③和谐世界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利环境
④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
A. | ①②③ | B. | ①②④ | C. | ①③④ | D. | ②③④ |
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可见古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何等亲切,他们能够把周围的事物伦理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 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 B. | 认识世界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
C. | 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 D. | 要发挥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
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④ | D. | ③④ |
下列名言能体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有()
A. |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 |
B. |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王夫之) |
C. |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 |
D. | 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元稹) |
图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给我们的人生感悟是()
①个性发展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②坚持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③模仿和重复别人的人生难以出彩
④人的成长要善于把握自己的优势
A. | ①② | B. | ①④ |
C. | ②③ | D. | ③④ |
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初显示范效应
示范区在承接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探索科学承接、绿色承接和创新承接的新途径、新模式。到2012年底,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安徽省的比重近八成,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示范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做法的正确性。
◆助推升级发展
科技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为此,政府要创造条件,使人才、资本等市场充分发挥对创新的积极作用,出台针对技术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政策,完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创新法治环境。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采取以上措施对推动技术创新的意义。
◆展示创新风采
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3)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收入倍增"和"教育发展"关乎民生之利,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过程中,围绕这两项内容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 聚焦"民富"
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1)结合第一组观点,回答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并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
第二组 热议"教育"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综观国际国内大势,立足基本国情,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力量,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力量,是国家的力量。
(2)联系第二组观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