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 高三二模试卷语文试卷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隐讳三令五申创伤(chuāng)文采斐然(fěi) |
B.追缴微言大意内讧(hòng)安营扎寨(zhá) |
C.座谈转瞬急逝装载(zài)人才济济(jǐ) |
D.凋弊所向披靡辟谣(bì)义愤填膺(yīng) |
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词语,最险当的一项是 ( )
日本此次受灾, ① 了强震、海啸及核鱼三重劫难。在人类抗击自然灾害这一方面,日本的事实具有标本性的研究价值, ③ 是吸取教训和学习经验的“富矿”。
A.①汇集②泄露③必定 | B.①汇合②泄露③无疑 |
C.①汇合②泄漏③必定 | D.①汇集②泄漏③无疑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每到春茶上市的时节,茶叶交易市场内就开始喧闹起来,前来交易的茶农、茶商人满为患,好不热闹。 |
B.打开电视一看,各电视频道:争相预告各档花期,这才让人意识到对春天的向往渐成现实,倍觉意兴阑珊。 |
C.针对该国发生灾情,我国驻当地大使馆迅速作出应对,发布紧急公告,强调将对中国公民鼎力相助。 |
D.几年来,庙会看上去都很热闹,但游人很少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看来庙会必须适应新的时代进行改革。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局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不能遏制整体恶化的态势,中国每年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与面积仍然在不断扩大。 |
B.收看了来自地震灾区的采访录像,对我们每一位不在现场的年轻人的启发和教育都很大,让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
C.近年来,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用人观念的转变,各类技术人员深受生产企业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
D.总结这一次农村实践经历,我们要从指导思想上,明确树立起依靠科学技术,加快解决农民强烈的致富愿望和落后的生产技术这一突出矛盾。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其中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冲淡自然、恬静平和,在一定意义上是陶渊明性情的写照。 |
B.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与其自身遭遇相联系,前后期风格不同,《声声慢》是其抒发故国之思和身世之感的代表作。 |
C.《彷倒》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其中塑造了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经典形象,他们都是受到精神和肉体双重迫害的弱者。 |
D.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乃至成为现实生活中某一类人的代名词。 |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华佗论
刘禹锡
称华旧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①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至仓舒④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执楠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
原夫史氐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③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辜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乌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呻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④何如?”而孔融⑤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幸。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⑥他人哉?
注:①荀文若:敢于向曹操直谏的谋臣荀彧。 ②仓舒:曹操爱子曹冲的字。 ③壬人:指奸佞小人。④虞翻:吴国叫官员,历事孙策、孙权,屡犯颜谏诤,惹得孙权要杀他。 ⑤孔融:字文举。其任北海太守时曾重用一人,后又要杀他,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以应泰山(应劭)自比。⑥矧:shěn,况且。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宜议能以宥宥:辅助、帮助。 |
B.然犹不能返其恚返:使……平息。 |
C.原夫史氏#书于册也原:探究、推究。 |
D.独病夫史书之义病:担心,忧虑。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为曹公所怒//犹以可惩为故事 |
B.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昭昭然不可言也 |
C.是使后之小宽能者之刑//执死生之柄者 |
D.而惩暴者之轻杀//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以操之明略见几 凭着曹操的深明韬略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 |
B.后之惑者,复用是为L1实 后来一些记忆不牢靠的人,更是以讹传讹 |
C.方痛生之不可再也 才会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 |
D.又乌用书佗之事为 |
又何须记隶华佗的事呢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肆借所叙述的曹操杀华佗一事,指出了“执柄者”轻杀材能的错误,也为下文阐发观点提供铺垫。 |
B.文章第二肄强调史书记载华佗被杀是为了警示后人善待人才,可是后世的奸佞小人却常以此误导糊涂的当权者。 |
C.文章第三辟作者以孙权和孔融为例,在对比中突出了曹操轻杀材能的残暴,表达了自己对“执柄者”的极大愤慨。 |
D.文章中“茸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一句表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期待统治者能以古为镜,有所做戒。 |
用斜线(/)给_F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取材白《战国策》)
【注】涓人:太监。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的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
(1)乱石穿空,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秦爱纷剩,人亦念其家。 , ?(杜牧《阿房宫赋》)
(5)锲而舍划,朽木不折; 、 。
(6)衔远山,吞长江,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闲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间,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
B.看到江面上芙蓉如被胭脂染过,红艳夺目,词人心中才感觉到真正的快慰。 |
C.“尚想暑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寄寓田园之思。 |
D.最后两句写回首中原故土,不禁涌起报国之情,也就暂时放下归隐的念头。 |
(2)上片中,作者借文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
杨炎正与辛弃疾是至交。有词评家认为,杨炎正的情怀及词风与辛弃疾相类,你如何看待这种认识?结合这首词,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本大题共3小题,共1 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曾有一批才气很高的诗人,被称做“七月诗派”。这个诗派的诗,现在还偶被人吟诵。
在纪念阿珑百年诞辰的会议上,“七月诗派”的诗人鲁煤朗诵了《又见阿珑》,声音苍冷浑厚,有回旋的力度。八十岁的老人能够有如此激越的声色,在场的人无不动容。都是普通的句子,没有奇异的词语,可句句打在心头。诗如果是真情的盘绕,就是好的。
鲁煤健谈,至今还恪守着纯粹的诗格,不媚俗,不趋时,缘情而文,因爱而诗。他早期的诗很美,与那个时代的不少同派诗人一样,受过俄国诗人的影响。作品虽不多,却是在苦海里寻找暖意的波光。那都是从内心里流出来的,不矫情,无粉饰,即便幼稚,也有自己的能量。比如1 945年那首《致普式庚(普希金)》:
“在被二十世纪的蓝天笼罩的/东方亚洲的黄土上/作为一个中国的子民/为什么有你一样的忧愁?”
他后来的诗,基本都是从这样的惆怅里升腾出来的,忧郁,不屈,果敢。他诗中的一些意象和艾青是接近的,虽然没有艾青那么柔润。但他拒绝京派诗人和海派诗人的精致与灰色,向着太阳的饥渴从来没有消失过。那是时代受难者的吟哦,在大地的荒草和野林间,他犁下了绿色。
鲁煤的可爱还在于他常常解剖自己,比如,抗战刚结束,他就在((忏悔》中写道:
“是我吗,朋友/那忘掉了自己的奴隶身份/在兄弟们被侮辱与损害的灵魂面前/大发绅士脾气的?……”
这或许是他精神的原色,在诗中没有自怜的声音,殊为难得。一般的诗人常盘旋在小我的旋涡里,格调不高,而那些自认为掌握了真理的人的诗,则盛气凌人。
鲁煤没有这些,他的境界是高的。文字虽流于直白,却真实、可爱。通读他的诗,感到他是一名战士,唱的是浑厚的歌。他不屑于和权力及贵族为伍,自我是在时代的烽火里映照出来的,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诗句,显现着历史的心灵投影。
阿珑、绿原、鲁煤等“七月诗派”的诗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他们在浑浊的人世间,却有自己的一块绿地,时代狂风的扫荡之后,依然泛出美的色泽。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丈人大概是最有才气的。他们在红色的心绪里,不乏缠绵和爱欲,纯情的与崇高的因素汇聚一起,于是有了特别的诗格。这个诗格源于个性与时代使命感的挥洒,自我的困苦与民族的困苦是一体的。
(取材自孙郁的《诗格》,有改动)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七月诗眶”的一些诗人诗作,明显地受到俄国诗人的影响。 |
B.“七月诗睚”的很多诗人,都具有非凡的才气和鲜明的个性。 |
C.“七月诗零”的诗作,总是混杂着缠绵与爱欲、纯情与崇高。 |
D.“七月诗海”的诗具有自我困苦与民族困苦合而为一的特征。 |
作者以鲁煤扫例,写到了“七月诗人”的哪些“诗格”?
文中说“一般的诗人常盘旋在小我的旋涡里,格调不高”,你如何看待这…评价?请联系自己的读写书验,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
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陈灰
父景猝然去辛,蓉娜竞没有马上飞回中国奔丧。亲友们去安慰她母亲时,有的就不免啧有微词。但母亲却非常旷达。母亲理解并谅解她。适逢一家大公司约定蓉娜去面试,那是她买在不能放弃的午遇。父母含辛茹苦,满怀期望,将她送到大洋那边深造,好不容易获得了学位,经过几番申折,终于有被这家大公司录用的可能,若放弃最后的面试,那就等于将那职位拱手让给了彳一位竞争者。她知道从最初的十几个面试者中,最后筛得只剩下他们两个,而那一位并没有哥被约会,只被告诉——“必要时还会联系”,如果她回国奔丧,公司就必要那一位候补者了。
获得了那薪叫待遇不错的职位,给人家干出了个样儿,父亲辞世三个月后,有了假期,蓉娜这才回到北茸。扑进母亲怀里相拥大哭后,她问母亲父亲有什么遗言,母亲告诉她,父景曾说,蓉娜先砗那边获得工作经验是好的,但是过几年还是应该回中国来,为国效劳。她本来想跟母亲说,父亲既然已经辞世,那等她买妥了房子,转换好了身份,就立即把母亲办过去,让母亲享寄住单栋小楼带草坪花坛的清福。母亲捧着她的脸,看她的眼睛,她没说什么,但是母亲已缉看明白女儿想的是什么。她也望着母亲的眼睛,她知道母亲看穿她定居那边求发展的心思,即使回来,也是以外籍身份在外国公司驻华机构里做事;母亲永远不会认同她的这一选择,但母亲又深刻地意识到,她已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生命,必须尊重她,跟她做朋友蓉娜父母都爿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聪明才智做出丰厚成绩的知识分子,经历过许多磨难,晚婚晚育,母亲f『臭四十岁才剖腹生下她。二十年前,她还没上小学,那时候叫落实政策,父亲所在机构分了1套三室一厅的单元房给她家,结果其中两间都成了书房,到她漂洋过海去留学时,家里就至1处堆满了书,现在回到家里,连原来她住的那间屋里也全是书,她更感觉是进入了一摩图书馆。她对母亲说,父亲仙去,您退休多年,为什么不处理掉多余的书报杂志呢?母亲氍已经分几批赠给了郊区学校,现在你看到的,哪本也不是多余的了。
蓉娜去和动父亲的书架,有的书其实很多年都没使用过了,上面有陈年老灰。母亲的藏书也有这种转灰。她问,为什么不雇小时工来清理清理?母亲说请过的,他们大都也很愿出力,但从书旱抖落出纸片,见发黄薄脆,立刻扔掉,你父亲从垃圾袋里拣回来,已经无法补救——母亲氍出那纸片文字的落款,一个文化史上永远流芳的名字。她说,你们多嘱咐,让小时工处理隹何东西前都问一声,不就行了吗?母亲举出更多例子,防不胜防,如用吸尘器吸坏了线装辛、用湿抹布擦脏了大画册……她又与母亲对视。母亲看穿她要问“那陈灰下的东西都留着绎谁”,她看穿母亲想说“除却陈灰是金子,都留着等你接收”。母亲叹了口气,仿佛也在替牝亲叹息,叹息的是她虽有了一个那样的可融入西方社会的前程,却很难再接续那些被陈灰幂盖的本土文化遗产。她也叹了口气。她意识到自己心有余力不足,她所供职的跨国公司可凇给她带来很不错的物质生活,还有西方一般水平的文化享受,特别是旅游文化的乐趣,但幂要想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实质上接收父母想要她接续的那份本土文化却很难——尽管双孝收藏的书籍里也有不少从西方翻译过来的以及一些西文原版书,但就连那书上的陈灰也仿仲在告诉她,那到头来还是中国本土的、在广泛吸纳中发展着的、需要下一代去承传的文化。
蓉娜回帮边去了。她没有告诉母亲,也不想告诉任何其他人,她用小首饰盒装去了一些父母藏书上学陈灰。哪一天,谁,会来非常小心而且不出纰漏地扫除那些陈灰,不是从形式上,而是从謇质上继承下北京家里的那一份文化遗产?那天她选定了分期付款的单栋小楼,家具都还没布运到,她将那只小盒郑重地搁到壁炉上,望着那只小盒,透过泪水,对面仿佛就有父母的目乒光射过来。 (取材自刘心武同名作品)
下列对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对于蓉娜不能回国奔丧,母亲给予了充分理解,因为她深知国外竞争之艰难、女儿生活之不易。 |
B.母亲说家里已经没有一本多余的书,是为了强调家中每一本藏书有其独特的价值,很值得珍藏。 |
C.蓉娜《父母经历不少磨难,但仍在各自岗位上奉献了聪明才智并且做出丰厚成绩,一生痴心不改。 |
D.父亲为了保住一个文化史上永远流芳的名字,不惜到垃圾堆中去寻找纸片,但却始终未能如愿。 |
E.蓉娜从小很少接触也并不了解传统文化,在继承家中这份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她认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早。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第二辟写母女就家庭未来所作的沟通和交流,表现出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2)如何理解母亲想说的“除却陈灰是金子,都留着等你接收,,这句话?
文章结尾写蓉娜将藏书上的陈灰悄悄带走并郑重地收藏。结合文中“陈灰”一词的意思,联系全文,选擗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蓉娜内心世界的理解。